《兒科要略》~ 第四章·痧痘論治 (8)

回本書目錄

第四章·痧痘論治 (8)

1. 第一節·痧疹概要

大青,木通,玄參,桔梗,知母,山梔,升麻,石膏

用路東黃土末濾水煎。大便閉、口乾、腹脹,加酒大黃。

(二十二)羚羊角散,治毒邪內陷。

羚羊角,防風,麥冬,玄參,知母,黃芩,牛蒡(炒研。各八分),甘草(二分),加淡竹葉(十片)

清水煎服。

(二十三)黃芩湯,治熱邪下行於腸而自利。

黃芩,甘草,芍藥,大棗

(二十四)香連丸,治下痢赤白,白多於赤。

木香(五錢),黃連(二兩)

共研細末,陳米飯或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二十五)導赤散,治心移熱於小腸,小便赤澀,莖中作痛,熱淋不利。

生地(五錢),木通,甘草梢,淡竹葉(各一錢)

研為末,每服三錢。

(二十六)甘桔湯,治咽喉腫痛。

甘草,桔梗(各一錢),又方加山豆根、玄參、牛蒡子、荊芥等分,麥冬加倍。

(二十七)犀角大青湯,治斑出大盛大熱,心煩狂言悶亂,不能發透。

犀角(二錢),大青(錢半),黑參,升麻,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一錢),甘草(八分)

無大青用青黛。清水煎服。

(二十八)茅花湯,治衄血。

防風,荊芥,甘草,牛蒡子(炒),生薑,茅花

(二十九)黃連湯,治多汗。

黃連,黃柏,黃芩,黃耆,生地,歸身,麥冬,浮麥

清水煎,去渣,調蒲扇灰服。

(三十)清咽滋肺湯,治麻後餘熱,咳嗽聲喑。

黑參,牛蒡子,荊芥,玉竹,貝母,栝蔞根,馬兜鈴,桔梗,麥冬(各等分),甘草(減半)

清水煎服。

(三十一)清熱透肌湯,治麻疹未透,熱甚而咳。

黑參,石膏,牛蒡子,荊芥,防風,前胡,葛根,杏仁(各等分),甘草(減半)

清水煎服。

白話文:

第一節·痧疹概要

用大青、木通、玄參、桔梗、知母、山梔、升麻、石膏,加上用路東的黃土末過濾的水煎煮。如果大便不通暢、口乾、腹脹,就加入酒泡過的大黃。

(二十二)羚羊角散,治療毒邪侵入體內。

用羚羊角、防風、麥冬、玄參、知母、黃芩、炒過的牛蒡子(各八分)、甘草(二分),再加入淡竹葉(十片),用水煎煮服用。

(二十三)黃芩湯,治療熱邪往下跑到腸道而導致的腹瀉。

用黃芩、甘草、芍藥、大棗。

(二十四)香連丸,治療腹瀉,有紅色和白色黏液,但白色黏液多於紅色黏液。

用木香(五錢)、黃連(二兩),一起研磨成細末,用煮熟的米飯或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子,像綠豆那麼大。

(二十五)導赤散,治療心火轉移到小腸,導致小便赤黃、排尿困難、尿道疼痛、小便淋瀝不暢。

用生地(五錢)、木通、甘草梢、淡竹葉(各一錢),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

(二十六)甘桔湯,治療咽喉腫痛。

用甘草、桔梗(各一錢),另一個方子再加入山豆根、玄參、牛蒡子、荊芥等量,麥冬加倍。

(二十七)犀角大青湯,治療斑疹發出很多,高熱不退,心煩意亂、胡言亂語、煩悶不安,疹子難以透發。

用犀角(二錢)、大青(錢半)、黑參、升麻、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一錢)、甘草(八分)。如果沒有大青可以用青黛代替。用水煎煮服用。

(二十八)茅花湯,治療流鼻血。

用防風、荊芥、甘草、炒過的牛蒡子、生薑、茅花。

(二十九)黃連湯,治療多汗。

用黃連、黃柏、黃芩、黃耆、生地、當歸身、麥冬、浮麥。用水煎煮,去渣,加入蒲扇上的灰調勻服用。

(三十)清咽滋肺湯,治療麻疹後餘熱未退,咳嗽聲音沙啞。

用黑參、牛蒡子、荊芥、玉竹、貝母、栝蔞根、馬兜鈴、桔梗、麥冬(各等量),甘草減半。用水煎煮服用。

(三十一)清熱透肌湯,治療麻疹沒有完全透發,發熱嚴重且咳嗽。

用黑參、石膏、牛蒡子、荊芥、防風、前胡、葛根、杏仁(各等量),甘草減半。用水煎煮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