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七章·吐瀉論治 (4)
第七章·吐瀉論治 (4)
1. 第三節·瀉證述要
總之,治瀉綱領,初宜淡滲理濕,久則升舉之,必滑脫不禁,乃可止澀,虛寒悉現,始進溫補,在小兒尤不宜過事消導,傷其脾陽,庶無貽誤之慮也。
附方
(一)二陳湯,見第一章第四節。
(二)胃苓湯,和血,補血。治脾胃受濕,飲食停積,霍亂嘔吐,浮腫泄瀉,四肢痠痛,小便短少,及濕瘧水蠱。
蒼朮,厚朴,陳皮,白朮,茯苓(各一錢五分),澤瀉,豬苓(各一錢),甘草(六分),肉桂(五分)
加生薑三片,大棗三枚,清水煎服。
(三)六一散,治諸熱證,及熱泄煩躁,小便不通,石淋,麻疹色紫黑者。
滑石(水飛淨,六兩),甘草(一兩)
共為細末,每服一錢。
此方為暑令常飲妙品,加辰砂名益元散,熱病加豆豉、蔥白,熱吐用薑汁調燈芯湯下,白痢加吳萸,血痢加紅曲,止泄加炮姜,消斑加青黛,肺熱咳嗽加薄荷,胃熱口渴加石膏。
(四)附子理中湯,見第五章第四節。
(五)四君子湯,見第三章第五節。
(六)升陽除濕湯,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腹鳴泄瀉,四肢困弱,溺黃脫肛。
蒼朮(一錢),升麻,柴胡,羌活,防風,神麯,澤瀉,豬苓(各五分),陳皮,麥芽,甘草(炙。各三分)
清水煎服。
(七)白虎湯,見第五章第二節。
(八)桂苓甘露飲,治霍亂,溫熱病,煩渴引飲,小便不通,大便泄瀉者。
滑石,赤苓,澤瀉,石膏,寒水石,甘草(炙),白朮,豬苓,肉桂
(九)固腸丸,治滑泄。
龍骨,附子,訶子,枯礬,丁香,石脂,高良薑,豆蔻仁,縮砂仁,木香
(十)萬全丸,治滑泄。
赤石脂,炮姜(各一兩),胡椒(五錢)
共研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丸。
(十一)連理丸,治胃虛挾食,痞滿發熱及暑瀉。
人參,白朮,甘草,乾薑,黃連,茯苓
(十二)黃芩芍藥湯,治太陽少陽合病,自利。
黃芩,甘草(炙),白芍
(十三)八正散,治膀胱結熱,熱淋血淋,甚至大便閉塞,及大小便不利作痛者。
瞿麥,萹蓄草,木通,山梔,車前子,大黃,滑石,甘草
加燈芯,清水煎服。
(十四)四神丸,治脾腎虛寒,五更泄瀉,不思飲食,或久痢虛痛,腰痠肢冷。
肉豆蔻(曲裹煨),五味子(炒。各二兩),補骨脂(酒浸炒,四兩),吳茱萸(鹽湯泡淡再炒,一兩)
研為末,用生薑八兩,紅棗百枚,清水煮爛去皮核,與藥末搗和丸,如梧子大。
(十五)漿水散,治太陰少陰中暑,泄瀉身冷,多汗脈弱。
半夏,乾薑,肉桂,附子,炙甘草,高良薑
白話文:
總之,治療腹瀉的原則,初期應該用清淡的藥物來滲濕利水,久病則要用升提的藥物來提升陽氣,如果腹瀉滑脫不止,就要用收澀的藥物來止瀉,如果出現虛寒的症狀,才能用溫補的藥物來治療。特別是對於小孩子,不應該過度使用消食導滯的藥物,以免損傷他們的脾胃陽氣,導致更嚴重的問題。
(一)二陳湯,請參閱第一章第四節。
(二)胃苓湯,可以調和氣血,補養氣血。可以治療因脾胃受濕而引起的飲食停滯、霍亂嘔吐、身體浮腫、腹瀉、四肢痠痛、小便短少,以及濕瘧和水鼓等疾病。 藥材包括:蒼朮、厚朴、陳皮、白朮、茯苓(各一錢五分)、澤瀉、豬苓(各一錢)、甘草(六分)、肉桂(五分)。 用法:加生薑三片,大棗三枚,用水煎服。
(三)六一散,可以治療各種熱症,以及因熱引起的腹瀉煩躁、小便不暢、砂淋病、麻疹顏色紫黑等症狀。 藥材包括:滑石(用水飛過,去除雜質,六兩)、甘草(一兩)。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 這是一個適合在炎熱天氣飲用的好藥方。加入辰砂後稱為益元散;熱病可以加豆豉、蔥白;熱性嘔吐可以用薑汁調燈芯湯送服;白痢可以加吳茱萸;血痢可以加紅曲;止瀉可以加炮姜;消退斑疹可以加青黛;肺熱咳嗽可以加薄荷;胃熱口渴可以加石膏。
(四)附子理中湯,請參閱第五章第四節。
(五)四君子湯,請參閱第三章第五節。
(六)升陽除濕湯,可以治療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腹鳴腹瀉、四肢無力、小便黃赤和脫肛等症狀。 藥材包括:蒼朮(一錢)、升麻、柴胡、羌活、防風、神麯、澤瀉、豬苓(各五分)、陳皮、麥芽、甘草(炙,各三分)。 用法:用水煎服。
(七)白虎湯,請參閱第五章第二節。
(八)桂苓甘露飲,可以治療霍亂、溫熱病引起的煩渴、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通、大便腹瀉等症狀。 藥材包括:滑石、赤茯苓、澤瀉、石膏、寒水石、甘草(炙)、白朮、豬苓、肉桂。
(九)固腸丸,可以治療滑脫不止的腹瀉。 藥材包括:龍骨、附子、訶子、枯礬、丁香、石脂、高良薑、豆蔻仁、縮砂仁、木香。
(十)萬全丸,可以治療滑脫不止的腹瀉。 藥材包括:赤石脂、炮姜(各一兩)、胡椒(五錢)。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醋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至七丸。
(十一)連理丸,可以治療胃虛兼有食積、胸腹脹滿發熱以及暑熱引起的腹瀉。 藥材包括:人參、白朮、甘草、乾薑、黃連、茯苓。
(十二)黃芩芍藥湯,可以治療太陽病和少陽病合併,引起的自發性腹瀉。 藥材包括:黃芩、甘草(炙)、白芍。
(十三)八正散,可以治療膀胱積熱、熱淋血淋,甚至導致大便閉塞,以及大小便不利、排尿疼痛等症狀。 藥材包括:瞿麥、萹蓄、木通、山梔子、車前子、大黃、滑石、甘草。 用法:加燈芯,用水煎服。
(十四)四神丸,可以治療脾腎虛寒引起的五更泄瀉、食慾不振,或者久瀉虛痛、腰痠肢冷等症狀。 藥材包括:肉豆蔻(用麵糊包裹後煨熟)、五味子(炒熟,各二兩)、補骨脂(用酒浸泡後炒熟,四兩)、吳茱萸(用鹽水浸泡後再炒,一兩)。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生薑八兩、紅棗一百枚,加水煮爛後去皮核,與藥末一起搗成糊狀,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
(十五)漿水散,可以治療太陰病和少陰病中暑引起的腹瀉、身體發冷、多汗、脈搏虛弱等症狀。 藥材包括:半夏、乾薑、肉桂、附子、炙甘草、高良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