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女科》~ 卷之二 (1)
卷之二 (1)
1. 驚悸
〔大〕,產後臟虛,心神驚悸者,由體虛心氣不足,心之經為風邪所乘也。或恐懼憂迫,令心氣受於風邪,邪搏於心,則驚不自安。若驚不已,則悸動不定。其狀目睛不轉,而不能動,診其脈動而弱者驚悸也。動則為驚,弱則為悸矣。
〔薛〕,按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主者血,心血一虛,神氣不守,此驚悸所由作也。當補氣血為主。一產婦患前證二度,服琥珀地黃丸、《局方》妙香散隨效。再患服之,其症益甚,而脈浮大,按之如無,發熱惡寒,此血氣俱虛。用十全大補、加味歸脾二湯,各百餘劑而愈。後遇驚恐勞怒復作,仍服前藥而安。
〔大〕,產後心悶氣絕,眼張口噤,遍身強直,腰背反偃,狀如癇疾,心忪驚悸,言語錯亂,皆是宿有風毒,因產心氣虛弱,發成風痙。
〔薛〕,按仲景先生云:有汗為柔痙,用桂枝湯。無汗為剛痙,用麻黃湯。然產後得此,血氣俱乏之敗證也,不可與傷寒例看。丹溪先生云:產後當大補氣血為主,可用十全大補湯以補元氣;如不應,急加附子;更不應,是藥力弗逮也,仍用參附湯多服。余常治大虛之證,參耆數斤,附子數枚方愈。一產婦患此,不省人事,言語妄甚,惡風寒,喜熱飲,形氣倦怠,脈虛浮無力。余謂血氣虛寒,用十全大補湯二十餘劑不應,又二十餘劑,稍緩,乃漸加附子至一錢,服數劑,諸證減一二,又二十餘劑,十退三四,乃去附子五分,數劑,諸證頓退而安。又發,仍服前藥,加附子三五分而愈。
白茯苓散,治產後心神驚悸,言語失常,心神昏憒。
白茯苓(去皮),熟地黃,人參(去蘆,各一兩半),遠志(去心),白芍藥,黃耆(去蘆),桂心,當歸(炒,去蘆),甘草(炙),麥門冬(各一兩,去心),石菖蒲,桑寄生(各七錢半),
上為㕮咀,每服八錢,水一大盞半,生薑五片,棗三枚,竹葉三七片,煎至一大盞,去渣溫服,無時。
熟乾地黃散,治產後心虛驚悸,神思不安。
熟乾地黃(二兩),黃耆(去蘆),白薇,龍齒(另研,各一兩),人參(去蘆),茯神(去木),羌活,遠志肉(各七錢半),桂心,防風(去蘆),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㕮咀,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半,生薑五片,棗三枚,煎至一大盞,去渣溫服,不拘時。(一方無黃耆,有荊芥。)
產乳七寶散,初產後服之,調和血氣,補虛安心神,鎮驚悸。
硃砂(水飛),桂心,當歸(去蘆),川芎,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羚羊角(燒存性,各二錢),乾薑(一錢)
為細末,每服一錢,用羌活、豆淋酒調下。(將護產婦用之。)不飲酒,用清米飲調下。如覺心煩熱悶,以麥門冬去心煎湯調下。若心下煩悶而痛,用童便調下。若覺心胸煩熱,即減薑、桂;覺寒,卻加之。腹痛加當歸,心悶加羚羊角。心虛氣怯,加桂心。不思飲食,或噁心,加人參。虛煩加茯苓。以意斟酌,日二夜一服之。
白話文:
【驚悸】
大師認為,產後因臟腑虛弱,導致心神不安,驚悸的情況發生,這是因為身體虛弱,心氣不足,風邪侵入心經所致。可能由於恐懼或壓力,使得心氣受風邪影響,風邪與心搏鬥,令人驚慌不安。如果驚慌不停,就會出現悸動不穩定的情況。其表現為眼睛無法轉動,無法移動,診斷其脈象動而弱,這就是驚悸。脈動代表驚,脈弱代表悸。
薛氏指出,人的主導在心,心的主導在血,心血一旦虛弱,神氣就難以保持,這就是驚悸發生的原因。應以補充氣血為主。一位產婦曾二次經歷這種情況,服用琥珀地黃丸、《局方》妙香散後有顯著效果。再次病發時,服用同樣藥物,病情反而更嚴重,且脈象浮大,輕按似乎無感,出現發熱和畏寒,這表示血氣都虛弱。使用十全大補湯、加味歸脾湯,各服上百劑後才康復。後來因驚恐、勞累或怒氣導致病情復發,仍舊服用先前的藥物得以平靜。
大師提到,產後心悶氣絕,眼睛睜開,口緊閉,全身僵硬,腰背反弓,形似癲癇,心悸驚慌,言語紊亂,都是因為原本就有風毒,因產後心氣虛弱,導致風痙的發作。
薛氏引用仲景先生的話說,有汗是柔痙,應用桂枝湯。無汗是剛痙,應用麻黃湯。但產後出現這種情況,是血氣皆缺乏的危象,不能以一般的感冒來看待。丹溪先生說,產後應大力補充氣血,可用十全大補湯來補元氣;如無效,急加附子;再無效,是藥力不夠,需改用參附湯大量服用。
接下來的段落詳細列出了多種藥方,包括白茯苓散、熟乾地黃散、產乳七寶散、海藏大效牡丹散、遠志丸、白茯苓丸、人參散、琥珀地黃散、茯苓散、抱膽丸等,用於治療產後心神驚悸、言語失常、心神混亂、心虛驚悸、神志不安等症狀。這些藥方包含了各種草藥,如白茯苓、熟地黃、人參、遠志、白芍藥、黃耆、桂心、當歸、甘草、麥門冬、石菖蒲、桑寄生、硃砂、桂心、川芎、白茯苓、羚羊角、乾薑、牡丹皮、川芎、枳殼、陳皮、玄胡索、甘草、羌活、半夏、木香、訶子肉、芍藥、三稜、乾薑、桂心、當歸、白朮、遠志、麥門冬、黃耆、柏子仁、鍾乳粉、阿膠、茯神、獨活、防風、生地黃、硃砂、天竺黃、龍齒、龍腦、麝香、辰砂、沒藥、茯苓、竹瀝、水銀、黑鉛等。使用方法和劑量各有不同,但大多需煎煮後服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這些藥方時,需根據個別病情調整藥物組合和劑量,並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例如,若心煩熱悶,可減少薑和桂的用量;若感覺寒冷,則增加薑和桂的用量;若腹痛,可增加當歸的用量;若心悶,可增加羚羊角的用量;若心虛氣怯,可增加桂心的用量;若不思飲食或噁心,可增加人參的用量;若虛煩,可增加茯苓的用量。
在治療過程中,還需注意避免食用某些食物,如菘菜、豬肉、生冷等,以免影響療效。此外,對於特定症狀,如產後風邪所幹、心神恍惚、志意不定,可加入荊芥、甘草等草藥。
最後,文中提到了一個名為“抱膽丸”的藥方,用於治療產後血虛、驚氣入心、顛癇風狂等病症。該藥方主要成分包括水銀、黑鉛、硃砂、乳香等,製成藥丸後,需空腹服用,並用金銀薄荷湯化開,服後需避免驚動,直到病人醒來才能活動。
以上藥方均需在專業醫生指導下使用,且需根據病情和體質調整用藥,不可自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