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生集》~ 卷四 (4)
卷四 (4)
1. 子煩
心中煩滿不寧者,是也。責之心虛有火,簡易方以竹葉湯主之。
竹葉湯
白茯苓(二錢),防風(八分),麥冬,黃芩(各一錢),竹葉(九片)
白話文:
指心中煩躁、悶脹、不得安寧的狀況。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心氣虛弱,又兼有火氣所致。簡易的治療方法,可以用竹葉湯來處理。
竹葉湯的組成:
白茯苓(8克),防風(3克),麥門冬、黃芩(各4克),竹葉(約9片)
2. 子癇
孕婦痰涎壅盛阻塞,或時發搐,不省人事,名曰子癇。治宜清氣化痰為主。蓋此症因於氣者多,治法與癇症同。眉批:(癇者俗名羊癲風,皆痰水凝聚心胞,男女皆有,最難除根。孕婦子癇又當別論。)唯劑稍小耳,若噁心甚者,煎二陳湯探吐。吐定則理氣化痰。兼用黃芩,白朮保胎。古方羚羊角散,藥味偏於辛散,治者當因時制宜可以。
白話文:
孕婦如果痰液過多堵塞,有時會抽搐、昏迷不醒,這種情況稱為子癇。治療上應該以清氣化痰為主。因為這種病症多半是由於氣不順引起的,治療方法和一般癲癇相同。(眉批:癲癇俗稱羊癲風,都是因為痰水凝聚在心包,男女都可能發生,而且很難根治。孕婦子癇需要特別看待。)只是用藥劑量要稍微小一點。如果噁心很嚴重,可以先煎煮二陳湯來催吐。吐完後就調理氣機、化解痰液。可以同時使用黃芩、白朮來保護胎兒。古方羚羊角散,藥性偏於辛散,醫生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藥方。
3. 子鳴
孕婦高舉,兒口所含血管脫出,故啼。令母曲腰就地,如拾物狀,仍令入兒口,既止。
白話文:
孕婦在生產時高舉身體,導致嬰兒口中含著的血管脫出,所以嬰兒才會啼哭。讓母親彎腰,像撿東西一樣的姿勢,再將脫出的血管放回嬰兒口中,這樣啼哭就會停止了。
4. 子滿
凡孕婦至七八個月,其胎長大,腹大脹滿,逼迫子戶,坐臥不安。宜服束胎飲二三劑。
束胎飲
白朮,黃芩,紫蘇,枳殼,大腹皮(各一錢五分),炙草(三分),帶殼砂仁(五分炒姜引)。
白話文:
懷孕婦女到了七、八個月的時候,胎兒長大,肚子脹大飽滿,擠壓到子宮,導致坐立難安。應該服用束胎飲二、三帖。
束胎飲
白朮、黃芩、紫蘇、枳殼、大腹皮(各一錢五分),炙甘草(三分),連殼砂仁(五分,用炒過的生薑引導藥性)。
5. 激經胎漏尿血三症總括
婦人受孕之後,仍復行經者,名曰激經。為血有餘。若孕婦無故下血,或下黃汁、豆汁,而腰腹不痛者,謂之胎漏。若其胎已傷,而下血者,其腰腹必疼。孕婦又有尿血一證,腹亦不痛然與胎漏之證又不同,蓋尿血出於溺孔,漏血出於人門,三者俱下血,而各有不同,治者不可不詳辨也。
白話文:
婦女懷孕之後,仍然像平常一樣來月經,這叫做「激經」,是因為血氣太旺盛的緣故。如果孕婦沒有其他原因卻出血,或是流出黃色或像豆漿的液體,但腰部和腹部都不痛,這叫做「胎漏」。如果因為胎兒受到損傷而導致出血,腰部和腹部一定會疼痛。孕婦還有一種尿血的狀況,腹部也不會痛,但和胎漏的情況不同,因為尿血是從尿道口出來的,而胎漏是從陰道出來的。這三種情況都是出血,但原因和出血位置都不同,治療時必須仔細分辨清楚。
6. 三症辨治
激經無他症相兼者,不須用藥。其胎壯,子大能食其血,而經自停。若胎漏下血,多屬血熱,宜阿膠湯清之。或漏下黃汁,或如豆汁甚多,其胎乾枯,必倚而墜,宜用黃耆湯煎服,或銀苧酒煎服。若尿血,則是膀胱血熱,宜生地四物加血餘,白茅根以涼之。
白話文:
月經突然停止,如果沒有其他症狀,不需要用藥。這是因為胎兒強壯,胎兒長大會吸收母體的血液,所以月經自然停止。如果懷孕初期出血,多半是血熱引起的,應該用阿膠湯來清除血熱。如果流出黃色液體,或是像豆漿一樣的液體而且量很多,表示胎兒可能已經乾枯,一定會滑落流產,應該用黃耆湯煎服,或用銀苧酒煎服。如果小便出血,則是膀胱血熱,應該用生地、四物湯,再加上血餘(人髮灰)、白茅根等來清涼血熱。
7. 胎前動紅
此因失跌動傷,惡血破,來如水流不止,急用膠艾湯,以止其血。眉批:(胎即欲墜,此方須一日頻服二三帖,方可安固。)再服安胎散,以護其胎。
膠艾湯
治妊婦下血不止。
阿膠(蛤粉炒),白芍,熟地(各二錢),艾葉(三錢),川芎(八分),棗(三枚)
空心服
安胎散
阿膠,人參,茯苓,當歸(各二錢),生地(一錢),川芎(八分),甘草(五分),小茴,八角茴(各八分)
空心服。
白話文:
這是因為跌倒或撞傷,導致體內瘀血破裂,出血像水流一樣止不住。緊急使用膠艾湯來止血。 (眉批:這表示胎兒快要掉下來了,這個藥方必須一天頻繁服用二到三帖,才能穩固胎兒。) 止血後再服用安胎散,來保護胎兒。
膠艾湯
治療孕婦下體出血不止。
阿膠(用蛤粉炒過)、白芍、熟地(各八克),艾葉(十二克),川芎(三克),紅棗(三枚)
空腹服用。
安胎散
阿膠、人參、茯苓、當歸(各八克),生地(四克),川芎(三克),甘草(二克),小茴香、八角茴香(各三克)
空腹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