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又彭

《沈氏女科輯要》~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第四節·經行聲啞及目暗泄瀉帶下等證

沈堯封曰:經來聲荀證。苟恆大兄長女,嫁斜塘倪姓,早寡,體氣虛弱,每逢月事,聲音必啞。予用天冬、地黃、蓯蓉、歸身等藥,病益甚,張口指畫,毫無一字可辨。即於此方加細辛少許,以通少陰之絡,藥才入口,其聲即出。十餘劑後,桂附八味丸調理,永不發。

白話文:

沈堯封說:月經來時聲音嘶啞的症狀,荀證已經做過考證。苟恆的大哥的女兒,嫁到斜塘倪家,很早就守了寡,身體虛弱,每次月經來時,聲音一定會嘶啞。我用天冬、地黃、蓯蓉、歸身等藥物治療,病情反而加重,張開口指畫,一個字都說不清楚。於是給這個方劑加少許細辛,以通少陰經絡,藥才一入口,聲音馬上就出來了。十幾劑藥後,用桂附八味丸調理,以後再也沒發作過。

撮要云:經後目暗,屬血虛。

汪石山曰:經行泄瀉,屬脾虛多濕,宜參苓白朮散。

王孟英按:亦有肝木侮土者。

繆氏曰:經行白帶,屬陽虛下陷,用參、術助陽之藥。

王孟英按:亦有鬱火內盛者。

白話文:

摘要說:月經後視力模糊,屬於血虛。

汪石山說:月經期間腹瀉,多因脾虛濕重,宜使用參苓白朮散。

王孟英指出:也有因為肝氣犯脾的情況。

繆氏說:月經期間白帶增多,屬於陽氣虛弱下陷,應使用人參、白朮等補陽藥物。

王孟英指出:也有因為內火過旺的情況。

2. 第五節·月事不來

《素問》云: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白話文:

《素問》說:太陽和陽明經的疾病會影響到心和脾,患者可能會有情緒抑鬱的情況,女性則可能停經;如果病情發展成為風消症,或是轉變為息賁症,則是不治之症。

沈堯封曰:二陽指陽明經言,不指臟腑言。二陽之病發心脾者,陽明為多血之經,血乃水穀之精氣,借心火鍛鍊而成。憂愁思慮傷心,因及其子,不嗜飲食,血無以資生,陽明病矣。經云,前陰總宗筋之所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故陽明病,則陽事衰而不得隱曲也;太衝為血海,並陽明之經而行,故陽明病,則衝脈衰而女子不月也。

白話文:

沈堯封說:二陽是指陽明經絡,而不是臟腑。二陽的病症發作在心脾上,因為陽明經絡是多血的經絡,而血液是水穀精氣,藉由心火鍛鍊而生成。憂愁思慮會傷心,因而傷及心經,不喜歡飲食,血液無法生長,就會導致陽明經絡生病。經絡上說,前陰總會筋脈相會的地方,位於氣街,而陽明是前陰的主治經絡,因此陽明經絡生病,就會導致陽事衰退而無法隱藏彎曲;太衝穴是血海,與陽明經絡並行,因此陽明經絡生病,就會導致衝脈衰退而讓女子閉經。

王孟英按:經水固以月行為常,然陰虛者多火,經每先期。陰愈虛,行愈速,甚至旬日半月而一行。更有血已無多,而猶每月竭蹶一行者,其涸也,可立而待也。若血雖虛而火不甚熾,汛必愆期,此含蓄有權,雖停止一二年,或竟斷絕不行,但其脈不甚數者,正合坤主吝嗇之道,皆可無慮。昧者不知此理,而但憑月事以分病之輕重,聞其不行,輒欲通之,竭澤而漁,不仁甚矣。

白話文:

王孟英說:月經規律地按月來潮是正常的,但是陰虛的人容易上火,月經常常提前。陰虛越嚴重,行經就愈快,甚至十幾天或者半個月就來一次。還有人血已經不多了,但仍然勉強每個月來一次。這是因為血已經快要枯竭了,馬上就會停止的。如果血虛但火氣不太旺盛,月經就一定會推遲。這屬於陰陽平衡,即使停經一兩年,或者乾脆永遠不來了,但只要脈搏不快,那就符合坤卦「吝嗇」的道理,都不用擔心。無知的人不明就裡,只憑月經來判斷疾病的輕重,一聽說病人停經了,就想要疏通月經,這是竭澤而漁,很不仁道的。

《金匱》云:婦人病,因虛、積冷、結氣,經水斷絕。

張景岳曰:經閉有血隔、血枯之不同。隔者病於暫,通之則愈;枯者其來也漸,補養乃充。

白話文:

《金匱》說:婦女的疾病,由於體虛、寒積、氣結,導致月經停止。

張景岳說:月經閉止有血阻和血枯兩種情況。血阻是暫時性的,疏通即可康復;血枯是逐漸形成的,需要補養才能恢復。

沈堯封曰:《金匱》三證,積冷、結氣,有血不行也,景岳謂之血隔。積冷宜用肉桂大辛熱之藥,導血下行,後用養榮之藥調之;結氣宜宣,如逍遙散,或烏藥、香附行氣之品宣之。虛者,無血可行也,景岳謂之血枯宜補,趙養葵補水、補火、補中氣三法,最為扼要。

王孟英按:補水勿泥於六味,補火勿泥於八味,補中氣勿泥於歸脾。

白話文:

沈堯封說:《金匱》三證,積冷、結氣,有血不行也,張景嶽稱之為血隔。積冷宜用肉桂大辛熱之藥,導血下行,後用養榮之藥調之;結氣宜宣,如逍遙散,或烏藥、香附行氣之品宣之。虛者,無血可行也,張景嶽稱之為血枯宜補,趙養葵補水、補火、補中氣三法,最為扼要。

附錄魏玉璜一貫煎方,治肝腎陰虛,氣滯不運,脅肋攻痛,胸腹䐜脹,脈反細弱,或虛弦,舌無津液,喉嗌乾燥者。

白話文:

附錄魏玉璜一貫煎方:

治肝腎陰虛,氣滯不運,脅肋攻痛,胸腹䐜脹,脈反細弱,或虛弦,舌無津液,喉嗌乾燥者。

組成:

  • 黃連10克
  • 山萸肉10克
  • 熟地15克
  • 當歸10克
  • 川楝子10克
  • 白芍10克
  • 陳皮10克
  • 枳殼10克
  • 茯苓15克
  • 炙甘草10克
  • 荊芥10克
  • 防風10克
  • 薄荷10克

用法:

將上述藥材洗淨,加入適量的水,煎煮至藥液濃縮成1碗左右,分2次服用。

功效:

此方具有清肝明目、滋陰降火、調氣止痛、寬中理氣之效。適用於肝腎陰虛,氣滯不運所致的脅肋攻痛、胸腹䐜脹、脈反細弱、或虛弦、舌無津液、喉嗌乾燥等症。

沙參,麥冬,生地,歸身,杞子,川楝子

口苦燥者,加酒炒川連。

白話文:

對於感到口中苦澀乾燥的人,可以加入用酒炒過的川連。

附錄集靈膏方(從王秉衡《重慶堂隨筆》)人生五十,陰氣先衰,老人陰虧者多。此方滋養真陰,柔和筋骨。

白話文:

附錄集靈膏方(摘自王秉衡《重慶堂隨筆》)

人到了五十歲,陰氣開始衰弱,老年人陰虛虧損的很多。這個方子可以滋養真陰,柔潤筋骨。

西洋參(取結實壯大者,刮去皮,飯上蒸九次,日中曬九次),甘杞子,懷牛膝(酒蒸),天冬,麥冬,懷生地,懷熟地,仙靈脾,八味等分,熬成膏,白湯或溫酒調服。

白話文:

西洋參(選擇粗壯結實的,刮掉皮,放在飯上蒸九次,再在日正當中時曬九次),甘杞子,懷牛膝(用酒蒸過),天冬,麥冬,懷生地,懷熟地,仙靈脾,這些藥材等分成份量,熬成膏狀,用白開水或溫酒調和後服用。

附錄滋水清肝飲方(高鼓峰),治陰虛肝氣鬱窒,胃脘痛,脅痛,脈虛弦或細軟,舌苔光滑鮮紅者。

白話文:

附錄滋水清肝飲方(高鼓峯):

治療陰虛肝氣鬱窒引起的胃脘痛、脅痛,脈搏虛弱、弦細或軟弱,舌苔光滑鮮紅。

方劑組成:

  • 熟地黃:滋補腎陰,清熱生津。
  • 山藥:補脾益氣,養陰固澀。
  • 澤瀉:利水滲濕,清熱化痰。
  • 木通:利尿通淋,清熱解毒。
  • 黃柏:清熱燥濕,瀉火除煩。
  • 梔子: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 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 鬱金:理氣活血,疏肝解鬱。
  • 麥冬:養陰潤肺,清心除煩。
  • 生地黃:滋陰涼血,清熱解毒。
  • 茵陳:清熱利濕,疏肝退黃。
  • 甘草:甘寒,益氣補中,調和諸藥。

用法:

將以上藥材加水煎服,一日一劑,分兩次服用。

功效:

滋陰清肝,利水通淋,清熱除煩,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主治:

陰虛肝氣鬱窒引起的胃脘痛、脅痛,脈搏虛弱、弦細或軟弱,舌苔光滑鮮紅。

方即六味地黃湯加歸身、白芍、柴胡、山梔、大棗。

附錄薛一瓢滋營養液膏方

白話文:

這個藥方就是六味地黃湯加上當歸、白芍、柴胡、山梔、大棗。

女貞子,旱蓮草,霜桑葉,黑芝麻,黃甘菊,枸杞子,當歸身,白芍藥,熟地,黑大豆,南燭葉,白茯神,葳蕤,橘紅,沙苑蒺藜,炙甘草

天泉水熬濃汁,入黑驢皮膠,白蜜煉收。

附錄薛一瓢心脾雙補丸方

白話文:

女貞子:女貞樹的果實,具有滋陰補腎、益氣明目的功效。

旱蓮草:又名旱蓮子,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霜桑葉:桑樹的葉子,在霜降後採摘,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的功效。

黑芝麻:具有補腎益精、烏髮明目的功效。

黃甘菊: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

枸杞子:具有補腎益精、明目強身的功效。

當歸身:當歸的根莖,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

白芍藥:具有養血調經、緩急止痛的功效。

熟地:生地黃經過加工製成的中藥,具有補血滋陰、益精養髓的功效。

黑大豆:具有補腎益精、補氣養血的功效。

南燭葉: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白茯神:茯苓的根莖,具有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的功效。

葳蕤:又名益母草,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

橘紅:具有理氣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沙苑蒺藜: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固精的功效。

炙甘草:甘草經過炙製後的中藥,具有益氣補中、緩急止痛的功效。

西洋參(蒸透),白朮(蒸熟),茯神,甘草,生地黃,丹參,棗仁,遠志肉,北五味,麥門冬,玄參,柏子仁,黃連,香附(制),川貝母,桔梗,龍眼肉

白話文:

西洋參(蒸透),白朮(蒸熟),茯神,甘草,生地黃,丹參,棗仁,遠志肉,北五味,麥門冬,玄參,柏子仁,黃連,香附(制),川貝母,桔梗,龍眼肉

蒸透的西洋參,蒸熟的白朮,茯神,甘草,生地黃,丹參,棗仁,遠志肉,北五味,麥門冬,玄參,柏子仁,黃連,經過處理的香附,川貝母,桔梗,龍眼肉

附錄陸九芝坎離丸方論

白話文:

蒸熟的西洋參,蒸熟的白術,茯神,甘草,生地黃,丹參,棗仁,遠志肉,北五味子,麥門冬,玄參,柏子仁,黃連,處理過的香附,川貝母,桔梗,龍眼肉。

九芝封翁世補齋文曰:坎離丸者,山右閻誠齋觀察取作種子第一方,最易最簡,最為無弊。方乃紅棗、黑豆等分。紅棗色赤入心,取其肉厚者,蒸熟去皮核;黑豆色黑入腎,即大黑豆,非馬料豆,用桑椹汁浸透,亦於飯鍋內蒸之,蒸熟再浸再蒸。二味合搗令如泥,糊為丸,或印成餅。

白話文:

九芝齋主人在《封翁世補齋文》中說:坎離丸是山右閻誠齋觀察取作種子第一方,最容易、最簡單,而且最沒有副作用。此方僅需紅棗和黑豆等分。紅棗色紅,歸屬心臟,取其肉厚者,蒸熟去皮核;黑豆色黑,歸屬腎臟,即是大黑豆,不是馬料豆,用桑椹汁浸透,也用飯鍋蒸熟,蒸熟後再浸再蒸。將兩種材料合在一起搗成泥,糊成丸,或者印成餅。

隨宜服食,亦能烏鬚髮,壯筋骨,以此種玉,其胎自固,而子亦多壽。壬午夏,曾以此方貢于徐侍郎頌閣,入之便賤驗方中。世之專事補陽而用硫、附輩者,慎不可從。如果陽道不起,不能堅久,精薄無子,還是鹿茸,尚為血肉有情之品。然亦須同二冬、二地及黃柏一味,大補其陰,則男婦皆可服,此亦誠齋之說也。

白話文:

可以隨意服用,也能使頭髮和鬍鬚變黑,增強筋骨,用這種方法製作的藥品,藥性的基礎堅固,能讓人長壽。壬午年的夏天,我曾用這個方子獻給徐侍郎頌閣,服用了這個方子之後,立竿見影。世上那些專門用硫磺、附子等藥物來補陽的人,切不可效仿。如果陽氣不能激發,不能持久,精薄無子,還是鹿茸,鹿茸尚且是有情有血肉的物品。但也要和冬蟲夏草、地黃以及黃柏一起服用,以大力滋補陰氣,那麼男女皆可服用,這也是誠齋的說法。

寇宗奭曰:童年情竇早開,積想在心,月水先閉。蓋憂愁思慮則傷心,心傷則血耗竭,故經水閉也;火既受病,不能榮養其子,故不嗜食;脾既虛則金氣虧,故發嗽;嗽既作則水氣竭,故四肢干;木氣不充,故多怒,髮鬢焦,筋痿。五臟以次傳遍,故猝不死而終死也,比於諸勞,最為難治。

白話文:

寇宗奭說:小時候感情意識發育早,積聚思慮在心裡,月經就會提前停止。因為憂愁思慮就會傷心,心臟受傷就會導致血液耗竭,所以月經停止;腎臟受到疾病的影響,不能滋養子女,所以不喜歡吃飯;脾臟虛弱,則肺氣虧損,所以咳嗽;咳嗽出現,水氣就會耗竭,所以四肢乾燥;肝氣不足,所以容易發怒,頭髮和鬢角焦黃,筋骨萎縮。五臟依次受到傳播,所以不能突然死但最終會死亡,相比於其他疾病,這種病最難治療。

沈堯封曰:此條亦從《金匱》虛字內分出,實有是證。但此所願不得,相火必熾,非補水無以制之。六味地黃湯,補陰瀉陽,固是妙法。然脾虛食減,倘嫌地黃膩膈,炒鬆可也,不然以女貞易之,顧名思義,並瀉相火。

白話文:

沈堯封說:這條治法也是從《金匱要略》的虛字篇分出來的,確有這樣的證候。但這種願望沒有得到滿足,相火必然旺盛,如果不補水就沒有辦法制約它。六味地黃湯,能夠補陰瀉陽,的確是個妙法。可是脾虛食慾減少,如果害怕地黃油膩而滯留在膈肌,可以炒到鬆軟的程度。否則就用女貞代替地黃,從名字的意義上可以知道,還可以瀉相火。

王孟英按:此證最難治。六味礙脾,歸脾助火,惟薛一瓢滋營養液膏加小麥、大棗、遠志,庶幾合法。一瓢又有心脾雙補丸,亦可酌用。

白話文:

王孟英說:這種病症是最難治的。六味地黃丸會損傷脾胃,歸脾丸會助長火氣,只有薛一瓢的滋營養液膏加上小麥、大棗、遠志,纔有可能符合病情。薛一瓢還有一種心脾雙補丸,也可以酌情使用。

樓全善曰:經閉有汙血凝滯胞門一證。羅謙甫血極膏,一味大黃為末,醋熬成膏,服之利一二行,經血自下,是婦科仙藥。

白話文:

樓全善說:經閉有一種是汙血凝滯在子宮門口的證狀。羅謙甫認為血液太過粘稠,所以只用大黃磨成粉,用醋熬煮成膏,服用後一兩次就會順暢,經血自然會排出,這是婦科聖藥。

沈堯封曰:《金匱》論經閉,有冷無熱,非闕文也。蓋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豈反有凝泣不來之理?潔古、東垣,降心火、瀉三焦之說,不可盡信,即骨蒸內熱,亦屬陰虧,非同實火之可寒而愈。

白話文:

沈堯封說:《金匱》提到經閉,只有說到類似發冷,沒有說到有發熱的情況,這不是文章寫得有缺漏。根據氣候的原理,如果天氣炎熱地表溫度高,那麼經血也會沸騰而溢出,怎麼可能會有凝固和閉而不來的道理?潔古、東垣等人主張要去除心火和三焦火的方法,其實不可盡信。即使是骨蒸熱的內熱,也屬於陰液虧虛的表現,而不是像實熱那樣可以用寒冷方法來治癒。

王孟英按:王子亨《全生指速方》地黃煎,以生地汁八兩,熬耗一半,內大黃末一兩同熬,候可丸,丸如梧子大。熟水下五粒,未效加至十粒。治女子氣竭傷肝,月事不來,病名血枯。蓋瘀血不去,則新血枯也。即《內經》烏鰂蘆茹丸、仲景大黃䗪蟲丸之義。後人但知彼血枯為血虛,而不知血得熱則瘀,反用溫補,豈能愈此血枯之病?堯封亦為此論,毋乃欠考。

朱丹溪曰:肥人痰塞胞門,宜厚朴大棗。

白話文:

王孟英註解說:王子亨的《全生指速方》裡有地黃煎,用生地黃汁八兩,熬成一半,加入大黃末一兩,一起熬煮,等可以做成丸藥的時候,丸藥做成梧桐子那麼大,用溫水送服,一次吃五粒,如果沒有效,可以再加到十粒。這個藥方是專治女子氣血竭傷,月經不來,這個病又叫做血枯。因為淤血不去,就會造成新血枯竭。這和《內經》裡的烏鰂蘆茹丸、仲景的大黃䗪蟲丸是一樣的道理。後世的人只知道血枯是血虛引起的,卻不知道血遇熱就會淤結,反而用溫補藥物治療,怎麼可能治好這種血枯病呢?趙堯封也說過這種觀點,可能是沒有考查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