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女科輯要》~ 卷上 (2)
卷上 (2)
1. 第三節·辨色及病
趙養葵曰:衝任藏精系胞,又恃一點命門之火,為之主宰。火旺則紅,火衰則淡,火太旺則紫,火太衰則白,所以滋水更當養火。甚有乾枯不通者,雖曰火盛之極,亦不宜以苦寒藥降火,只宜大補其水,從天一之源,以養之使滿。又曰:紫與黑者,多屬火旺,亦有虛寒而黑色者,不可不察。若淡白,則無火明矣。
白話文:
趙養葵說:胞中所儲存的精血,都依賴於一點命門之火來主宰,火旺的話臉色就紅,火衰的話臉色就淡,火太旺的話臉色就紫,火太衰的話臉色就白,所以養命水的時候,更應該滋養命火。有些特別乾枯不通的人,雖然是火盛到極點,但也不宜用寒涼藥物來降火,而只應該大大地滋養他的腎水,從腎水來源開始,使之流滿。又說:紫與黑的人,大多數是火旺,但也有虛寒而臉色發黑的人,不能不觀察清楚。臉色淡白,就是沒有光澤了。
沈堯封曰:王宇泰以寒則凝,既行而紫黑,定非寒證,然投熱藥,十中嘗見一二。色白無火亦屬近理,然間有不宜補火者。嘗見元和一婦,經水過期十日方至,色淡。穩婆據此,投肉桂藥數劑,經水來多,遍身發黃,不能飲食,身熱脈數,竟成危候。此是丹溪所謂經水淡白屬氣虛一證。
白話文:
沈堯封說:王宇泰認為,病症因寒冷而凝結,發展後變成紫黑色,就肯定不是寒症,但用熱藥治療,十次中有兩三次見效。面色蒼白,沒有火氣,這個觀點也有道理,但也有不適合補火的人。我曾經在元和年間見過一位婦女,月經過期十天才來,經血顏色很淡。穩婆根據這個情況,給她開了幾劑肉桂藥,結果經血來得多,遍身變黃,吃不下喝不下,身體發熱脈搏跳動得快,情況變得十分危急。這是丹溪所謂的月經淡白屬於氣虛的一種證狀。
要之臨證時須細察脈象,復參旁證,方識虛實寒熱。倘有疑似證中有兩說者,先用其輕劑。如色淡一證,先用補氣法不效,再投補火,庶幾無誤。錄葉氏之說於下。葉氏曰:血黑屬熱,此其常也,亦有風寒外束者,十中嘗見一二。蓋寒主收引,小腹必常冷痛,經行時或手足厥冷,唇青面白,尺脈遲,或微而虛,或大而無力。熱則尺脈洪數,或實而有力,參之脈證為的。
白話文:
總之,在臨牀診治時,務必仔細觀察脈象,結合其他症狀,才能正確辨別虛實寒熱。如有疑似證中有兩種說法,應先用較輕的劑量。如面色淡白一證,先用補氣的方法治療無效,再改用補火的方法,這樣纔不容易出錯。錄葉氏的說法如下:葉氏說:血黑通常是熱證,但也有風寒外束的,十分之一的患者中常會見到一兩個。因為寒主收引,所以小腹總是寒冷疼痛,經行時或有手足冰冷,嘴脣青紫、臉色蒼白,尺脈遲緩,或微弱無力,或雖大卻無力。如果是熱證,則尺脈洪數,或實而有力,結合脈證就能確診。
王孟英按:色淡竟有屬熱者,古人從未道及,須以脈證互勘自得,但不可作實熱論而瀉以苦寒也。更有奇者,方氏婦產後經色漸淡,數年後竟無赤色,且亦結塊,平常亦無帶下,人日尪羸。余診之,脈軟數,口苦,而時有寒熱。與青蒿、白薇、黃柏、柴胡、當歸、鱉甲、龜版、芍藥、烏鰂骨、杞子、地骨皮等,出入為方,服百劑而痊。此僅見之證矣。
白話文:
王孟英說:月經顏色淡的人竟然有屬於陽氣過剩的,古人從未說過這種情況,需要通過脈搏和證狀互相核對才能得出結論,但是不能當作陽氣過剩來治療而使用苦寒的藥物。還有一種更奇怪的情況,方氏婦女產後月經顏色逐漸變淡,幾年後竟然完全沒有紅色,而且還有血塊,平時也沒有白帶,人一天天消瘦虛弱。我診斷她,脈搏虛弱而數,口苦,而且時而有發冷發熱的症狀。我開了青蒿、白薇、黃柏、柴胡、當歸、鱉甲、龜板、芍藥、烏鰂骨、枸杞、地骨皮等藥物,增減配伍成方劑,服用了一百劑後痊癒了。這只是我見過的這類證狀。
滑伯仁曰:經前臍腹絞痛,寒熱交作,下如黑豆汁,兩尺脈澀,余皆弦急。此寒濕搏於衝任,寒濕生濁,下如豆汁,與血交爭故痛,宜辛散苦溫血藥。
白話文:
滑伯仁說:在月經前,臍部和腹部絞痛,寒熱交替,月經血像黑色的豆汁,兩尺脈搏澀,其他脈搏弦急。這是寒濕之邪搏擊於衝任二脈,寒濕生濁,月經血像豆汁,與血相搏擊所以疼痛,應該服用辛散苦溫血的藥物。
徐藹輝曰:辛散血藥,是川芎之類;苦溫血藥,是艾葉之類。
李氏曰:經水帶黃混濁者,濕痰也。
白話文:
徐藹輝表示:辛味藥物可以散血,像川芎這種藥;苦溫藥物可以溫熱血液,像艾葉這種藥。
丹溪曰:經將行而痛者,氣之滯也。用香附、青皮、桃仁、黃連;或用抑氣散,四物加玄胡、丹皮、條芩。又曰:經將來,腹中陣痛,乍作乍止者,血熱氣實也。四物加川連、丹皮。
白話文:
丹溪說:經期即將來臨而腹痛的,是氣停滯所致。應使用香附、青皮、桃仁、黃連;或使用抑氣散,四物湯加玄胡、丹皮、條芩。又說:經期即將來臨,腹中陣痛,一陣一陣地發作,然後停止的,是血熱氣盛所致。應使用四物湯加川連、丹皮。
徐藹輝曰:抑氣散出嚴氏。系香附四兩,陳皮一兩、茯神、炙草一兩半也。為末,每服二錢。治婦人氣盛於血,變生諸證。頭暈膈滿,取《內經》「高者抑之」之義。汪訒庵謂是方和平可用,若補血以平陽火,亦正治也。
白話文:
徐藹輝說:抑氣散是由嚴氏流傳下來的方劑。它由四兩香附、一兩陳皮、一兩半茯苓和炙草組成。將它們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此方用於治療因氣盛於血而導致的各種症狀,如頭暈、膈滿等。方名取自《內經》中的「高者抑之」之意。汪訒庵認為此方平和而有效,若再加入補血藥以平息陽火,也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丹溪又曰:經後作痛者,氣血俱虛也,宜八珍湯。
丹溪又曰:成塊者,氣之凝也。
白話文:
丹溪又說:月經來過後感到疼痛,是因為氣血兩虛,應該使用八珍湯。
丹溪又說:形成塊狀的,是氣滯造成的。
沈堯封曰:經前腹痛,必有所滯。氣滯脈必沉,寒滯脈必緊,濕滯脈必濡,兼寒兼熱,當參旁證。至若風邪由下部而入於脈中,亦能作痛,其脈乍大乍小,有時隆起。葉氏用防風、荊芥、桔梗、甘草,虛者加人參,各一錢焙黑,取其入血分,研末酒送,神效。
白話文:
沈堯封說:在經期前出現腹痛,必定是有瘀滯。氣滯脈搏一定沉,寒滯脈搏一定緊,濕滯脈搏一定濡緩,兼有寒兼有熱,應當參照其他證據。至於風邪由下部進入脈中,也能引起疼痛,其脈搏忽大忽小,有時隆起。葉氏使用防風、荊芥、桔梗、甘草,虛弱的人加人參,各一錢炒黑,取出其血分,研磨成粉,用酒送服,效果顯著。
堯封又曰:經前後俱痛,病多由肝經,而其中更有不同。脈弦細者,是木氣之郁,宜逍遙散及川楝、小茴香、橘核之類;脈大者,是肝風內動;體發紅塊者,是肝陽外越:俱宜溫潤。戴禮亭室人,向患經前後腹痛,連及右足,體發紅塊,脈大,右關尺尤甚。己卯秋,予作肝風內動治。
白話文:
堯封也說:月經前後腹痛,很多疾病都源於肝經,其中也有所不同。脈搏細而有力者,是肝氣鬱結,應該服用逍遙散以及川楝子、小茴香、橘核一類的藥物;脈搏大的,是肝風內動;身體上長出紅塊的,是肝陽向外發散:這兩種情況都應該以溫和滋潤為原則。戴禮亭家裡的人,以前就患有經前後腹痛,連累到右腳,身體上長出紅塊,脈搏大,右關尺脈更甚。己卯年秋天,我用治療肝風內動的方法對她進行了治療。
用生地四錢,炒枸杞一錢,細石斛二錢,杜仲二錢,干淡蓯蓉一錢,麥冬一錢,牛膝一錢,歸身一錢五分,炒白芍一錢,服之痛止。後於經前後服數劑,經來甚適,不服即痛,因作丸服。此方屢用有驗。
白話文:
使用四錢生地、一錢炒枸杞、二錢細石斛、二錢杜仲、一錢幹淡蓯蓉、一錢麥冬、一錢牛膝、一錢五分歸身、一錢炒白芍。服用了之後疼痛就停止了。之後在前後來月經前,服用數劑,月經來得很順暢,不服用就疼痛,因此做成丸劑服用。這個方子用過很多次,都有很明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