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青主女科歌括》~ 產後編上卷 (4)
產後編上卷 (4)
1. 斷臍
產後用藥十誤
一因氣不舒而誤用耗氣順氣等藥,反增飽悶,陳皮用至五分,禁枳實、厚朴;
二因傷氣而誤用消導,反損胃氣,至絕谷,禁枳殼、大黃、蓬、稜、麯、朴;
三因身熱而誤用寒涼,必致損胃增熱,禁芩、連、梔、柏、升、柴;
四因日內未曾服生化湯,勿用參、芪、朮,以致塊痛不消;
五毋用地黃以滯惡露;
六毋用枳殼、牛膝、枳實以消塊;
七便秘,毋用大黃、芒硝;
八毋用蘇木、稜、蓬以行塊,芍藥能伐氣,不可用;
九毋用山楂湯以攻塊定痛,而反損新血;
十毋輕服濟坤丹以下胎下胞。
產後危疾諸症,當頻服生化湯,隨症加減,照依方論。
產後寒熱
凡新產後,榮衛俱虛,易發寒熱,身痛腹痛,決不可妄投發散之劑,當用生化湯為主,稍佐發散之藥。產後脾虛,易於停食,以致身熱,世人見有身熱,便以為外感,遽然發汗,速亡甚矣,當於生化湯中加扶脾消食之藥。大抵產後先宜補血,次補氣。若偏補氣而專用參芪,非善也。
產後補虛,用參、芪、芎、歸、白朮、陳皮、炙草,熱輕則用茯苓淡滲之藥,其熱自除,重則加乾薑。或云大熱而用薑何也?曰此熱非有餘之熱,乃陰虛內生熱耳。蓋乾薑能入肺分,利肺氣,又能入肝分,引眾藥生血,然必與陰血藥同用之。產後惡寒發熱腹痛者,當主惡血;若腹不痛,非惡血也。
產後寒熱,口眼歪邪,此乃氣血虛甚,以大補為主。左手脈不足,補血藥多於補氣藥;右手脈不足,補氣藥多於補血藥,切不可用小續命等發散之藥。
胎前患傷寒疫症瘧疾墮胎等症
胎前或患傷寒、疫症、瘧疾,熱久必致墮胎,墮後愈增熱,因熱消陰血,而又繼產失血故也。治者甚勿妄論傷寒、瘧疫未除,誤投梔子豉湯、柴、芩、連、柏等藥。雖或往來潮熱,大小便秘,五苓、承氣等藥,斷不可用。只重產輕邪,大補氣血,頻服生化湯。如形脫氣脫,加生脈散以防血暈。
蓋川芎味辛能散,乾薑能除虛火,雖有便秘煩渴等症,只多服生化湯,自津液生而二便通矣。若熱用寒劑,愈虛中氣,誤甚。
白話文:
斷臍
產後用藥十誤:
一、產婦因氣鬱不舒而錯誤使用耗氣、順氣的藥物,反而導致更加飽脹悶痛。使用陳皮的劑量應控制在五分,並禁用枳實、厚朴。
二、產婦因氣血受損而錯誤使用消導藥物,反而損傷胃氣,導致完全沒有食慾。禁用枳殼、大黃、蓬蘽、川芎、神麴、厚朴。
三、產婦因身體發熱而錯誤使用寒涼藥物,必然導致損傷胃氣並加重發熱。禁用黃芩、黃連、梔子、側柏葉、升麻、柴胡。
四、產後當天未服用生化湯,就不要使用人參、黃芪、白朮,以免導致血塊疼痛不消。
五、不要使用生地黃,以免滯留惡露。
六、不要使用枳殼、牛膝、枳實來消散血塊。
七、如果便秘,不要使用大黃、芒硝。
八、不要使用蘇木、川芎、蓬蘽來排出血塊,芍藥有損耗元氣的作用,不可使用。
九、不要使用山楂湯來攻散血塊止痛,以免損傷新的血液。
十、不要輕易服用「濟坤丹」等藥物來促進胎盤排出。
產後危急症狀,應該頻頻服用生化湯,根據症狀加減藥物,按照方劑的論述來使用。
產後寒熱:
所有新產婦,由於氣血虛弱,容易出現寒熱交替、身體疼痛、腹部疼痛等症狀,絕對不能隨意使用發散的藥物,應該以生化湯為主,稍微佐以一些發散的藥物。產後脾胃虛弱,容易導致食物停滯,從而引起發熱。世人見產婦發熱,就認為是外感風寒,急忙使用發汗藥物,這樣很快就會危及生命,應該在生化湯中加入健脾消食的藥物。總之,產後首先應該補血,然後再補氣。如果偏重補氣而只用人參、黃芪,就不是好的方法。
產後補虛,可以使用人參、黃芪、川芎、當歸、白朮、陳皮、炙甘草。如果發熱較輕,可以使用茯苓等利水滲濕的藥物,熱症自然會消除;如果發熱嚴重,可以加入乾薑。有人問:發熱嚴重為什麼要用薑?這是因為這種發熱不是由於陽氣過盛,而是陰虛內生熱。因為乾薑可以入肺經,宣通肺氣,又能入肝經,引導其他藥物生血,但必須與滋陰養血的藥物一起使用。產後惡寒發熱、腹痛者,主要是因為有瘀血;如果腹部不痛,就不是瘀血。
產後寒熱、口眼歪斜,這是因為氣血非常虛弱,應該以大補為主。如果左手脈搏微弱,則補血藥物應該多於補氣藥物;如果右手脈搏微弱,則補氣藥物應該多於補血藥物。絕對不能使用小續命湯等發散的藥物。
胎前患傷寒疫症瘧疾墮胎等症:
孕期或產前患有傷寒、瘟疫、瘧疾,久熱必然導致流產,流產後發熱更重,這是因為熱邪消耗陰血,又加上產後失血的緣故。治療時絕對不要錯誤地認為傷寒、瘧疾沒有痊癒,就使用梔子豉湯、柴胡、黃芩、黃連、側柏葉等藥物。即使出現寒熱往來、大小便不通,也不可以使用五苓散、大承氣湯等藥物。治療時應該重視產後調養而輕視疾病,重點是大補氣血,頻頻服用生化湯。如果出現虛脫,可以加用生脈散來預防血暈。
因為川芎辛溫能行氣,乾薑能除虛火,即使出現便秘、口渴等症狀,只要多服用生化湯,津液就會生成,二便自然就會通暢。如果發熱時使用寒涼藥物,就會更加虛弱元氣,這是非常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