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經解》~ 附余 (6)
附余 (6)
1. 代赭石
方稱研末。真金湯下。治小兒驚症。綱目載一兒瀉後。眼上。三日不乳。將危。有名醫曰。慢驚也。宜治肝。水飛代赭石末。每用半錢。冬瓜仁煎湯調下。果愈。考冬瓜仁研末服。補肝明目。故用煎湯。此更簡易。附記便用。
白話文:
將真珠研磨成細末,用真金湯送服,治療小兒驚症。本草綱目記載一個孩子腹瀉後,眼睛向上翻,三天不進食,病情危急。有一位名醫說:「這是慢驚症,應該治療肝臟。」用水飛代赭石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半錢,用冬瓜仁煎湯送服,結果孩子痊癒了。考證冬瓜仁研磨成細末服用,可以補肝明目,所以用煎湯送服。這個方法更加簡單,附記於此以便使用。
2. 粳米
粳同秔。稻黏者為糯。不黏者粳。入藥。晚粳良。其早熟者為秈。綱目另列。雲氣溫。主溫中除濕。先秋登場。江淮間於糯之外。統名為秈。不復稱粳。於此種早秈。謂之白稻。以其米色獨白。本草列稻粳秈三種。稻即糯。蓋專稱糯為稻也。
白話文:
粳米和秈米都是稻米的一種。其中,具有黏性的稻米稱為糯米,不黏性的稱為粳米。粳米可以入藥,其中以晚粳米的藥效最佳。早熟的粳米稱為秈米,在《綱目》中另有記載。秈米的性味溫和,具有溫中除濕的功效。在秋季收穫前,江淮地區的人們除了糯米之外,統稱為秈米,不再稱之為粳米。其中,早期種植的秈米被稱為白稻,因為它的米色獨自呈現白色。在《本草綱目》中,將稻米、粳米和秈米列為三種不同的稻米品種。稻米指的是糯米,因為人們習慣專門稱呼糯米為稻米。
3. 神麯
紅曲,神麯出藥性本草。用白麵合藥汁。取配六神。於諸神聚會日作之。故名紅曲。出丹溪補遺。用粳米造。以入酢醢。鮮紅可愛。二曲製法。俱載綱目。
白話文:
紅曲:神麯中的一種出處藥性本草。使用麵粉和藥汁混合製作。在六神聚會的日子製作。因此得名紅曲,出處丹溪補遺。使用粳米製作,可以用於調味,呈現鮮豔的紅色。兩種曲的製作方法,都記載在綱目中。
4. 生薑
舊附乾薑下。綱目始分出另列。且云。食薑久。積熱患目。病痔人多食兼酒立發。癰瘡人多食則生惡肉。是皆昔人所未及。所謂好而知其惡者此也。
白話文:
過去把乾薑歸類在藥材中,但是《綱目》開始將它分列出來。還有說到,吃薑時間長了,會積熱損傷眼睛。痔瘡患者多食薑且喝酒,容易發作。瘡患者多食薑,會產生惡肉。這些都是過去的人所不知道的,這就是所謂的「好的同時也要知道它的壞處」。
5. 乾薑
造法。以老薑水浸三日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刮皮淨。然後曬乾。置瓷缸中。釀三日乃成。以白淨結實者為良。又名白薑。綱目言孕婦不可食。恐使胎內消。以其性熱而辛散也。入藥宜炮黑。本經云。生者尤良。蓋指上文濕痢諸病。東垣云。生則逐寒邪而發表。炮則除胃冷而守中是也。
白話文:
製作方法:用老薑浸泡在水中三天,去除外皮。再將薑放入流水中六天。再次颳去外皮,然後曬乾。將生薑放入瓷缸中,浸泡三天即可完成。以白淨結實的生薑為佳。又名白薑。綱目中記載孕婦不可食用生薑,以免胎兒消瘦,這是因為生薑性熱辛散的緣故。在入藥時,應先將生薑炒黑。本經中記載生薑尤為良藥,這主要是指上文中提到的濕痢等疾病。東垣雲生薑生用可驅散寒邪,發表宣洩。炮製後可溫中祛寒,固護中氣。
六地產薑。藥肆所貨。或連皮略曬。尚帶泥沙。正綱目生薑後附載乾生薑者。湯液本草於生薑稱氣溫味辛。氣味俱輕陽也。謂薑屑比之乾薑則不熱。比之生薑則不濕。薑屑即乾生薑也。於乾薑稱氣熱味大辛。味薄氣厚。陽中之陽也。薑附四逆理中等湯用之。則不獨生薑乾薑有別。
即乾薑乾生薑。未可概施明矣。
白話文:
六味地黃丸中用的乾薑,通常來自藥肆中販售的商品。有些會連皮稍微曬乾,表面仍殘留泥沙。正綱目中在生薑條目後方附載乾薑條目。湯液本草中提到生薑的氣味溫和且辛辣,氣味都屬輕微的陽性。所謂的薑屑,其實就是乾薑。乾薑的氣味熱烈且辛辣,味道濃厚,氣味深厚,是陽中之陽。薑附四逆理中等湯中使用乾薑,說明瞭生薑和乾薑不僅有別。
6. 白膠
即鹿角膠。藥性本草謂白膠一名黃明膠。非是。黃明膠乃牛皮膠也。
白話文:
即鹿角膠。藥性本草稱白膠,又叫黃明膠。這是不對的,黃明膠是牛皮膠。
7. 阿膠
一名傳致膠。本經阿膠。煮牛皮為之。今世惟重烏驢皮。療風勝諸膠。必用烏者。取色屬水以制熱則生風之義。貴阿井者。以濟水所注清而重。其性趨下。故治淤濁及逆上之痰。糯米粉炒成珠用。然真者難得。或依法汲鹹苦井水。自造用可也。並造白膠法。俱詳綱目。
白話文:
一種名貴的膠,叫阿膠。《本經》中記載,阿膠是用牛皮煮製而成的。現在人們只重視用烏驢皮來製作阿膠。阿膠治療風疾的效果比其他膠類要好。一定要用黑色的阿膠,因為黑色屬水,可以剋制屬火的熱性而產生風。貴重的阿膠是以濟水的水來熬製的,因為濟水的水清澈而沉重,其性質趨於下降,所以能夠治療瘀濁和逆上之痰。糯米粉炒成珠狀來使用。然而,真正的阿膠很難得到。或者按照方法汲取鹹苦井水,自己製作阿膠也可以。以及製造白膠的方法,都詳細地記載在《綱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