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經解》~ 附余 (4)
附余 (4)
1. 澤瀉
綱目稱其行水瀉腎。仲景地黃丸用茯苓澤瀉者。取其瀉膀胱之邪氣。古人用補藥必兼瀉邪。邪去則補藥得力。後世不知此理。一意用補。故久服有偏勝之患。是澤瀉但長於利水。未可專任。扁鵲云。多服病人眼。蓋小便利。腎氣虛。故昏目也。本草久服云云。揚之太過。用者審之。
白話文:
《本草綱目》說它能通調水液,減輕腎臟的負擔。仲景的「地黃丸」中使用了茯苓和澤瀉,是為了去除膀胱中的邪氣。古代醫生在使用補藥時,一定會同時去除邪氣,邪氣去除了,補藥才能發揮作用。後世醫生不知道這個道理,只知道用補藥,所以長期服用補藥就會出現偏勝的弊病。澤瀉雖然擅長利水,但不能完全依賴它。扁鵲說:「服用澤瀉太多,病人會出現眼花,這是因為小便次數過多,腎氣虛弱,所以才會出現視力模糊的症狀。」《本草》中說長期服用澤瀉有諸多危害,這些說法有些誇大,請各位醫生在使用時務必要慎重。
2. 枳殼
開寶首云風痹淋痹。下云大脅風。綱目諸刻皆同。惟湯液本作風癢麻痹。下作大腸風。蓋以枳殼勝濕化痰。疏泄肺與大腸之氣也。解要因之。愚意當是風痹淋閉。大脅痛。原誤二字。故不可解。淋閉多鬱熱。脅痛多氣逆。淋閉者清陽不升則濁陰不降。殼主高主氣。用以理上。
白話文:
開寶首句寫的是風痺淋痺。下面寫的是大脅風。綱目中各個版本的刻本文字都相同。只有《湯液》一書原本寫的是風癢麻痺。下面寫的是大腸風。大概是因為枳殼可以祛除濕氣、化痰。疏散肺和大腸的氣。解釋也應當依照這個意思。我認為應該是風痺淋閉。大脅痛。原本誤寫了兩個字。所以沒法解釋。淋閉多由鬱熱引起。脅痛多由氣逆引起。淋閉的人清陽不升,所以濁陰不降。殼主高主氣。用它來調理上部。
患自除矣。氣逆刺痛。亦皆近上。脅言大者。別於下之季脅也。散留結乃統言。胸膈痰滯其一耳。蓋用實治下主血。用殼治高主氣。潔古東垣皆如此。非臆說也。
白話文:
疾病是由自己引起的,氣逆和刺痛。也是因為治療方法都比較偏上,肋骨之下的季肋有別。散留結乃統而言,胸膈痰滯只是其中之一。蓋以實藥治療血證,以殼藥治療氣證,潔古和東垣都是如此。並非臆測之言。
3. 竹葉
竹類極繁。本草陶蘇二家云。入藥宜䈽竹淡竹。又謂甘竹似篁而茂。即淡竹也。六地多竹。此所指似俗呼水黃連者。余庭前舊植數十竿。鄰近每採用。今醫家好言竹葉。傖父謬以鴨跖草當之。本草草部另載淡竹葉云。苗高數寸。似竹米落地所生。甘寒無毒。葉去煩熱。利小便清心。
白話文:
竹類品種非常繁多。據《本草》中陶弘景和蘇頌兩家的說法,用於入藥的竹子宜選用繄竹和淡竹。又說甘竹似篁而茂盛,即淡竹。六安地區多生長竹子,這裡所說的竹子似乎是指俗稱水黃連的竹子。我庭園前種植的舊竹有數十株,鄰近的人經常來採摘。如今的醫生都很喜歡談論竹葉。傖父誤把鴨蹠草當作竹葉。本草草部的記載中另有淡竹葉,說它的嫩苗高數寸,類似竹米落地生長。味甘性寒,無毒。竹葉能祛除煩熱,利小便,清心安神。
今六之西山有一種草。高不盈尺。莖中空有節。葉亦全肖竹而稍薄。生叢棘間。凌冬不凋。僅一痘醫識之云。其師江右人也。指授此為真淡竹。用之已數十年。嘗貽余合他藥浸酒。未知是否。湯液本草。竹淡竹俱載木部。於淡竹引日華子並用根莖。所主痰熱驚癇等症也。按詩綠竹。
白話文:
如今在西山的西邊有一種草。它的高度不足一尺。莖中間是空的,有節。葉子也完全像竹子,但稍薄。生長在叢棘之間。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會凋謝。只有一個痘瘡醫生認識它,他說他的老師是江右人,告訴他這就是真正的淡竹。他用它已有數十年了。他曾經給我一些,讓我用它和其他藥材一起浸酒。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淡竹。湯液本草中,竹子和淡竹都記載在木部。在淡竹的介紹中,引用了日華子的話,說淡竹根莖都可以用。它的主要功效是治療痰熱驚癇等症。根據《詩經》中的綠竹,可以得知竹子是一種綠色的植物。
鄭箋綠為王芻。竹為篇竹。郭璞云。篇亦作扁。似小藜。陸璣云。綠竹乃一草。高數尺。可磨治器物。俗呼木賊。以上皆指草。惟班彪志云。淇園殷紂竹箭園也。朱子云。淇上多竹。漢世猶然。此則實指今竹。蓋竹即多種難辨。又有草木混之。故迄無定論。記此質諸博雅君子。
白話文:
鄭玄認為綠(竹)是王芻。竹是屬於篇竹。郭璞說,篇這個字,也寫作扁,它生長貌似小藜。陸璣說,綠竹其實是一種草,高度可高達數尺,可以用它磨平治器物,俗稱木賊。以上這些說法,指的都是草。唯有班彪的志書中說,淇園是殷紂王的竹箭園。朱熹說,淇上盛產竹子,漢代的時候仍然如此。這句話是指的實際上就是現在的竹子。竹子的種類繁多,很難辨別,而且又有草木混雜其中的緣故,所以一直沒有定論。把它記下來,向博學的君子們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