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證治準繩》~ 卷之二 (21)
卷之二 (21)
1. 惡寒
〔大〕,婦人惡寒者,亦有陰陽二證。發熱而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而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宜解表,脈必浮數。發於陰者宜溫里,脈必沉細。又有汗後、利後惡寒,及背惡寒。以上疾證方治並載《百問》,不復繁引。僕嘗治一婦人,但惡寒,別無他證,六脈平靜,遂用敗毒散而安。此藥能去表中風邪故也。經云:惡寒家慎不可過當覆衣被及近火氣,寒熱相搏,脈道沉伏,愈令病人寒不可遏,但去被撤火,兼以和表之藥,自然不惡寒矣。婦人惡寒,尤不可近火,寒氣入腹,血室結聚,針藥所不能治矣。
〔薛〕,前證若怠惰嗜臥,灑淅惡寒,乃陽不能伸發,用升陽益胃湯。若勞傷形氣而惡寒,乃無陽以護衛,用補中益氣湯。若飲食傷脾胃而惡寒,乃元氣虛損,用六君子湯。若加煩躁、妄言,或欲飲水,仍進前劑,但加薑、桂。若體倦煩渴,頭痛自汗,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麥門。東垣云:晝則發熱惡寒,是陰氣上溢於陽分也,夜則惡寒,是陰血自旺於陰分也。海藏云:六月大熱之氣,反得大寒之證,當舍時從證,治以薑、桂之類。丹溪云:久病惡寒,乃痰鬱於脾,抑遏陽氣,不得外泄,治當解鬱。
白話文:
【惡寒】
大抵婦女感到特別冷,也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身體的陽氣失調,另一種是陰氣失調。如果在發燒的同時感到冷,這通常是由於陽氣失調。如果沒有發燒卻感覺冷,這可能是由於陰氣失調。如果是陽氣失調,治療應著重在解表,脈搏會呈現出浮而快的特徵。如果是陰氣失調,治療應著重在溫暖內臟,脈搏會呈現出深而細的特徵。還有一些情況,如出汗後、排便後感到冷,以及背部感到冷。關於這些疾病的詳細治療方式,都在《百問》中有記載,這裡就不多做說明瞭。我曾經治療過一位婦女,她只感到冷,沒有其他症狀,脈搏平穩,後來使用了敗毒散,病情得到了控制。因為這種藥可以去除皮膚表面的風邪。經典中提到,對感到冷的人,千萬不要讓他穿得太多或者靠近火源,因為這樣會讓身體的寒熱無法平衡,使得他們更難以忍受寒冷。應該讓他們遠離被子和火源,並且使用一些調理皮膚表面的藥物,他們自然就不會再感到冷了。對於婦女來說,尤其不能靠近火源,因為這樣會讓寒氣進入腹部,導致血液凝固,即使使用針灸和藥物也難以治療。
前文所述的症狀,如果伴有慵懶嗜睡、時常感到冷,這可能是陽氣無法正常運作,可以使用升陽益胃湯。如果因為過度勞累導致身體狀況下降而感到冷,這可能是身體缺乏保護,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如果因為飲食不當導致脾胃受損而感到冷,這可能是元氣虛弱,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如果同時伴有煩躁、胡言亂語,或者想要喝水,可以繼續使用前面提到的藥物,但要加入薑和肉桂。如果感到疲倦、口渴,頭痛且自汗,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五味子和麥門冬。東垣先生說:白天感到熱和冷,這是因為陰氣過剩到陽氣區域,晚上感到冷,這是因為陰血在陰氣區域過盛。海藏先生說:在六月炎熱的天氣裡,卻出現了極度寒冷的症狀,應該根據實際症狀進行治療,例如使用薑和肉桂等。丹溪先生說:長期患病的人感到冷,這可能是因為脾臟中的痰濕壓抑了陽氣,使得陽氣無法外泄,治療應該著重在解鬱。
2. 中風
藥隱云:婦人中風,角弓反張,風痹,手足不隨,偏枯口噤,口眼喎斜,風眩頭痛,血風,心神驚悸癲狂,骨節風,血風走注,瘙癢癮疹,風痰諸證,雖各有方論,亦要先明其大體,察脈之虛實,辨證之冷熱,相人強弱,入臟入腑,在絡在經,首以方調治,未要猛速用藥。今之治法,先宜順氣,然後治風,萬不失一。
蓋有中風、中寒、中暍、中痰、中氣,皆能令人涎潮昏塞,所謂朱紫相凌,玉石不分,醫者不可不詳而究之。如中風,若作中氣治之,十愈八九。中氣若作中風治之,十無一生,所以疑惑之間,不問中風、中氣,首以蘇合香丸、五積散加麝煎。如中痰,則有參蘇飲。如中寒,則有理中湯。
如中暍,則有白虎湯。如的然是中風,有三生飲、木香煮散、排風、續命、風引、大小竹瀝、大八風湯。辨其冷熱虛實而投之,未有不安者也。然此疾積襲之久,非一日所能致,今人服藥三五服,便責無效,其責醫者亦速矣,正宜大劑久服,方有其效。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大〕,夫中風者,虛風中於人也。風是四時八方之氣,常以冬至之日,自坎而起。候其八方之風,從其鄉來者,主長養萬物。若不從其鄉來者,名為虛風,賊害萬物。人體虛者則中之,當時雖不即發,停在肌膚,後或重傷於風,前後重沓,因體虛則發。入臟腑俞,俞皆在背,中風多從俞入,隨所中之俞而乃發病。婦人血氣虛損,故令中風也。當察口眼開闔,以別重輕。涎沫有無,以明證治。如眼開口閉,手足不開,涎不作聲者可治。如眼閉口開,聲如鼾睡,遺尿不覺者死。按:卒僕暴厥之證,不論男子婦人,是風是寒,是氣是食,是痰是濕,但要分得閉與脫二證明白,如牙關緊閉,兩手握固,即是閉證,宜蘇合香丸、三生飲之類開之。若口開手撒,即是脫證,宜用大劑黃耆、人參煎濃湯灌之。雖曰在法不治,亦十救五六。若誤服蘇合香丸之類,即不可救矣。蓋斬關奪門之藥,原為閉證設。若施之脫證,是人既入井,而又下之石也。
〔薛〕,中風者,即《內經》所謂偏枯、風痱、風懿、風痹是也,而有中腑、
中臟、中血脈之分焉。夫中腑者為在表,中臟者為在裡,中血脈者為在中。在表者宜微汗,在裡者宜微下,在中者宜調榮。中腑者多著四肢,如手足拘急不仁,惡風寒,此數者病淺皆易治,用加減續命湯之類。中臟者多滯九竅,如眼瞀者中於肝,舌不能言者中於心,唇緩便秘者中於脾,鼻塞者中於肺,耳聾者中於腎,此數者病深多難治。中血脈者,外無六經之證,內無便溺之阻,肢不能舉,口不能言,用大秦艽湯主之,中腑者多兼中臟,如左關脈浮弦,面目青,左脅偏痛,筋脈拘急,目瞤,頭目眩,手足不收,坐踞不得,此中膽兼中肝也,用犀角散之類。如左寸脈浮洪,面舌赤,汗多惡風,心神顛倒,言語謇澀,舌強口乾,忪悸恍惚,此中小腸兼中心也,用麻黃散之類。如右關脈浮緩或浮大,面唇黃,汗多惡風,口喎語澀,身重怠惰嗜臥,肌膚不仁,皮肉瞤動,腹膨不食,此中胃兼中脾也,用防風散之類。如右寸脈浮澀而短,面色白,鼻流清涕,多喘,胸中冒悶短氣,自汗聲嘶,四肢痿弱,此中大腸兼中肺也,用五味子湯之類。如左尺脈浮滑,面目黧黑,腰脊痛引小腹,不能俯仰,兩耳虛鳴,骨節疼痛,足痿善恐,此中膀胱兼中腎也,用獨活散之類。此皆言真中風也,而有氣血之分焉。蓋氣虛而中者,由元氣虛而賊風襲之,則右手足不仁,用六君子湯加釣藤、薑汁、竹瀝。血虛而中者,由陰血虛而賊風襲之,則左手足不仁,用四物湯加釣藤、竹瀝。薑汁。氣血俱虛而中者,則左右手足皆不仁也,用八珍湯加釣藤、薑汁、竹瀝。其與中風相類者,則有中寒、中濕、中火、中氣、食厥、勞傷、房勞等證。如中於寒者,謂冬月卒中寒氣,昏冒口噤,肢攣惡寒,脈浮緊,用麻黃、桂枝、理中湯之類。中於暑者,謂夏月卒冒炎暑,昏冒痿厥,吐瀉喘滿,用十味香薷飲之類。中於濕者,丹溪所謂東南之人,多因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用清燥湯之類加竹瀝、薑汁。中於火者,河間所謂非肝木之風內中,六淫之邪外侵,良由五志過極,火盛水衰,熱氣拂鬱,昏冒而卒僕也,用六味丸、四君子、獨參湯之類。內有恚怒傷肝,火動上炎者,用柴胡湯之類。中於氣者,由七情過極,氣厥昏冒,或牙關緊急,用蘇合香丸之類,誤作風治者死。食厥者,過於飲食,胃氣自傷,不能運化,故昏冒也,用六君子加木香。勞傷者,過於勞役,耗損元氣,脾胃虛衰,不任風寒,故昏冒也,用補中益氣湯。房勞者,因腎虛精耗,氣不歸源,故昏冒也,用六味丸。此皆類中風者也。夫《內經》主於風,河間主於火,東垣主於氣,丹溪主於濕,愚之斯論,僭補前人之闕也。若夫地之南北,人之虛實,固有不同,其男子女人大略相似,當與後論參看通變治之。(內方並見雜病中風。)靳閣老夫人先胸脅脹痛,後四肢不收,自汗如水,小便自遺,大便不實,口緊目瞤,飲食頗進,十餘日矣,或以為中臟,公甚憂。余曰:非也。若風既中臟,真氣既脫,惡證既見,禍在反掌,焉能延之。乃候其色,面目俱赤,面時或青,診其脈,左三部洪數,惟肝尤甚。余曰:胸乳脹痛,肝經血虛,肝氣痞塞也。四肢不收,肝經血虛,不能養筋也。自汗不止,肝經風熱,津液妄泄也。小便自遺,肝經熱甚,陰挺失職也。大便不實,肝木熾盛克脾土也。遂用犀角散四劑,諸證頓愈。又用加味逍遙散調理而安。後因鬱怒,前證復作,兼發熱嘔吐,飲食少思,月經不止,此木盛剋土,而脾不能攝血也,用加味歸脾湯為主,佐以加味逍遙散調補肝脾之氣,清和肝脾之血而愈。後每遇怒,或睡中手足抽搐,復用前藥即愈。大參朱云溪母,於九月內,忽仆地痰昧不省人事,唇口喎斜,左目緊小,或用痰血之劑,其熱稍緩。至次年四月初,其病復作,仍進前藥,勢亦漸緩。至六月終,病乃大作,小便自遺,或謂風中於臟,以為不治。余診之,左關弦洪而數,此屬肝火血燥也,遂用六味丸加五味子、麥門、芎、歸,一劑而飲食頓進,小便頓調,隨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山梔、釣藤、丹皮而安。至十月,復以傷食腹痛作瀉,左目仍小,兩關尺脈弦洪鼓指,余以六君加木香、吳茱、升麻、柴胡,一劑而痛瀉俱緩,復以六君加肉果、故紙,一劑諸脈頓平,痛瀉俱止。余謂左關弦洪,由肝火血燥,故左目緊小。右關弦洪,由肝邪乘脾,故唇口喎邪,腹痛作瀉。二尺鼓指,由元氣下陷。設以目緊口喎,誤作風中,投以風藥,以腹痛泄瀉,誤作積滯,投以峻劑,復耗元氣,為害甚矣。後以陽虛惡寒,圍火過熱,致痰喘,誤服寒劑而卒。一婦人因怒仆地,語言謇澀,口眼喎斜,四肢拘急,汗出遺尿,六脈洪大,肝脈尤甚,皆由肝火熾盛。蓋肝主小便,因熱甚而自遺也。用加味逍遙散加釣藤及六味丸,尋愈。,一老婦兩臂不遂,語言謇澀,服祛風之藥,反致筋攣骨痛。余謂此肝火血虛所致,用八珍湯補氣血,用地黃丸補腎水,佐以排風湯,年餘而愈。一婦人經行口眼歪斜,痰涎壅盛,此血虛而肝火動,用加味逍遙散加丹皮治之,尋愈。後因飲食停滯,日吐痰涎,此脾氣虛不能攝涎歸經也,用六君子二十餘劑而安。一婦人因怒,口眼喎斜,痰涎上湧,口噤發搐,此脾肺氣虛而肝木旺,用六君子加木香、釣藤、柴胡治之,漸愈。又用加味歸脾湯調理而安。一產婦勤於女工,忽仆地牙關緊急,痰喘氣粗,四肢不遂,此氣血虛而發痙,朝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夕用八珍加半夏,各三十餘劑,不應。此氣血之未復,藥之未及也。仍用前二湯,又五十餘劑,尋愈。
白話文:
中風
古代醫書記載,婦女中風,症狀可能包括:口眼歪斜、手腳麻痺不靈、半身不遂、口不能言、頭暈頭痛、血壓升高、心神不寧、癲癇、關節疼痛、皮膚瘙癢、風痰等。雖然治療方法眾多,但需先了解病情整體狀況,仔細診察脈象的虛實、寒熱,以及患者的體質強弱,病灶所在的臟腑、經絡等。治療應先調理氣血,再治療風症,切勿操之過急。
中風、中寒、中暑、中痰、中氣等病症,都可能導致昏迷、神志不清、口水增多等症狀。醫生必須仔細辨別病因,不可混淆。例如,中風若誤認為中氣而治療,多半能治癒;但中氣若誤認為中風治療,則幾乎無效。因此,在不明確病因時,可先使用蘇合香丸、五積散加麝香煎劑。中痰用參蘇飲,中寒用理中湯,中暑用白虎湯。若是確診為中風,則可使用三生飲、木香煮散、排風散、續命湯、風引湯、竹瀝、大八風湯等,根據寒熱虛實辨證施治。此病多為長期積累所致,非短期可癒,切勿服藥三五劑見效甚微便責怪醫生,應當大劑量長期服用才能奏效。
中風實為體虛之症,遭受外邪所致。風是四時八方的氣體,通常在冬至時由北方而起,順應八方之氣滋養萬物。若非順應八方之氣而來的風,則稱作虛風,能危害萬物。體虛者易受虛風侵襲,即使當時未發病,也會停留在肌膚,日後可能加重病情。中風多從背部的俞穴入侵,因此發病部位常與所中俞穴相關。婦女因血氣虛弱,更容易中風。診斷時應觀察口眼開合程度判斷病情輕重,觀察是否有口水,以判斷病情。如能張口閉眼,手腳能動,無口水者,可治;如閉眼張口,鼾睡如常,大小便失禁者,則難以治愈。
對於突然昏倒的患者,無論男女,不論是風寒、氣血、飲食、痰濕,都應辨別是閉證還是脫證。牙關緊閉、兩手握拳為閉證,宜用蘇合香丸、三生飲等開竅;口張開、手鬆開為脫證,宜用大劑量的黃耆、人參煎濃湯灌服。雖然脫證治癒率不高,但仍有救治的可能。若誤用蘇合香丸等開竅藥物治療脫證,則難以挽回。
中風,即《內經》所說的偏枯、風痱、風懿、風痹,又可分為中腑、中臟、中血脈。中腑在表,宜用發汗方法;中臟在裡,宜用通便方法;中血脈在中,宜調和氣血。中腑多見於四肢麻木,惡風寒,症狀較輕,易治癒,可用加減續命湯。中臟多影響九竅,如眼花是肝受損,口不能言是心受損,唇緩便秘是脾受損,鼻塞是肺受損,耳聾是腎受損,此類病情較重,難以治療。中血脈無六經症狀,大小便通暢,肢體不能動,口不能言,可用大秦艽湯。中腑常兼中臟,如脈象、面色、體徵等,可根據不同情況使用犀角散、麻黃散、防風散、五味子湯、獨活散等。
真中風分氣虛和血虛兩種。氣虛中風,右手足不仁,用六君子湯加釣藤、薑汁、竹瀝;血虛中風,左手足不仁,用四物湯加釣藤、竹瀝、薑汁;氣血俱虛中風,則左右手足皆不仁,用八珍湯加釣藤、薑汁、竹瀝。與中風相似的病症還有中寒、中濕、中火、中氣、食厥、勞傷、房勞等,需根據情況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案,如麻黃、桂枝、理中湯、十味香薷飲、清燥湯、六味丸、四君子湯、獨參湯、柴胡湯、蘇合香丸、六君子湯加木香、補中益氣湯、六味丸等。
古籍中對中風的病機,各家學說有異,如《內經》重在風,河間派重在火,東垣派重在氣,丹溪派重在濕。此論述僅為個人見解,如有不足之處,望後人指正。南北地域差異,以及個人體質虛實,治療方案需因人而異,但男女治療大體相同,應參考後文,融會貫通。
案例分析部分,文中描述了多個案例,說明了不同中風類型及治療方法,例如靳閣老夫人、朱云溪母等案例,並詳細說明了診斷過程、用藥思路以及治療效果。這些案例強調了辨證論治的重要性,以及避免誤診誤治的重要性。 也提到了一些因誤治而導致的惡劣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