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女科證治準繩》~ 卷之五 (1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6)

1. 腹脹

〔郭〕,產後腹脹滿悶,嘔吐不定者何?答曰:敗血散於脾胃,脾受之則不能運化精微,而成腹脹。胃受之則不能受納水穀,而生吐逆。醫者不識,若以尋常治脹止吐藥治之,病與藥不相干,轉更傷動正氣,疾愈難治,但服抵聖湯則愈。

〔薛〕,前證若敗血傷於脾胃,宜用前方。若飲食停於脾,宜用六君、厚朴。若飲食傷於胃,宜用六君子湯,大凡損其脾者,當節其飲食為善。一產婦患前證,或用抵當湯,敗血已下,前證益甚,小腹重墜,似欲去後。余謂此脾氣虛而下陷,用補中益氣湯加炮姜,溫補脾氣,重墜如失。又用六君子湯而安。

抵聖湯入生薑半兩,焙乾水煎。(方見胎前腹脹。薛氏云:此方最宜用之。)

《局方》平胃散加人參亦可。

白話文:

產後腹部脹滿悶痛,且時常嘔吐,這是怎麼回事呢?答:這是因為生產後惡露瘀血散佈在脾胃,脾臟受到影響就不能運化精微物質,因此形成腹脹。胃受到影響就不能接納水穀,產生嘔吐。醫生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只用一般的消脹止吐藥來治療,藥不對症,反而更會損傷正氣,病就更難治了,只要服用抵聖湯就會痊癒。

如果是因為惡露瘀血傷到脾胃,就應該用抵聖湯。如果因為飲食停滯在脾,就應該用六君子湯加上厚朴。如果因為飲食傷到胃,就應該用六君子湯。總之,傷害到脾的人,應該節制飲食才是最好的。有個產婦患有上述的症狀,有人用抵當湯,雖然惡露排出了,但腹脹反而更嚴重,小腹有下墜的感覺,好像要向下脫垂。我認為這是脾氣虛弱下陷,所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炮姜,溫補脾氣,下墜感就消失了。接著再用六君子湯就痊癒了。

抵聖湯要加入半兩的生薑,將生薑烘乾後用水煎煮。(這個方子在懷孕前腹脹的內容中有提及。薛氏說:這個方子最適合使用了。)

《局方》的平胃散加上人參也可以使用。

2. 水腫

〔郭〕,產後四肢浮腫者,敗血乘虛停積,循經流入四肢,留淫日深,卻還不得,腐壞如水故令面黃,四肢浮腫,醫人不識,便作水氣治之。凡治水多用導水藥,極虛人。夫產後既虛,又以藥虛之,是謂重虛,往往多致夭枉。但服小調經散,血行腫消則愈。

陳無擇曰:產後浮腫多端,有自懷妊腫至產後不退者,亦有產後失於將理,外感寒暑風濕,內則喜怒憂驚,血與氣搏,留滯經絡,氣分血分不可不辨,要當隨所因脈證治之,宜得其情。小調經散治血分固效,但力淺難憑,不若吳茱萸湯、枳朮湯、奪魂散、大調經散,皆要藥也。

又論曰:夫產後勞傷血氣,腠理虛則為風邪所乘,邪搏於氣,不得宣越,故令虛腫、輕浮,是邪搏於氣,氣腫也。若皮膚如熟李狀,則變為水腫,氣腫者發汗即愈,水腫者,利小便瘥也。

〔潔古〕,如產後風寒在表,面目四肢浮腫,宜局方七聖丸,白湯下,日加,以利為度。如浮腫至膝,喘嗽,加木香、檳榔倍之,謂氣多也。如浮腫又頭痛昏冒,加羌活、川芎,謂風多也。如只浮腫,止七聖丸本方服。

〔東垣〕,中滿分消丸(雜病脹滿)。用四物湯吞之。

〔丹〕,產後腫,必用大補氣血為主,少佐以蒼朮、茯苓,使水自利。

〔薛〕,前證若寒水侮土,宜養脾肺。若氣虛浮腫,宜益脾胃。若水氣浮腫,宜補中氣。當參雜證本門主治。一產婦飲食少思,服消導之劑,四肢浮腫。余謂中氣不足,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六君子湯而愈。後因怒腹脹,誤服沉香化氣丸,吐瀉不止,飲食不進,小便不利,肚腹四肢浮腫,用金匱加減腎氣丸而愈。一產婦泄瀉,四肢面目浮腫,喘促惡寒。余謂脾肺虛寒,用六君加薑、桂而泄瀉愈,用補中益氣而脾胃健。

〔杜〕,張宣徽侍寵產後半月,忽患浮腫,急召產科醫治,經半月不瘥,病勢轉劇。召杜治之,杜至曰:諸醫作何病?張曰:皆雲水氣浮腫。杜曰:非也,且水氣發咳嗽,小便澀是也。今愛寵小便不澀,不作咳嗽,惟手足寒,乃血臟虛,氣塞不通,流面生浮腫。遂用益血和氣藥治之。旬日病去七八,經半月全愈。所用之藥,乃《靈苑方》牡丹散也。其方云:治血臟風虛冷,今產科家多用此藥,治產後諸病如神,更名損金湯者是也。(牡丹散見血暈。)一婦產後四肢浮腫,寒熱往來,蓋因敗血流入經絡,滲入四肢,氣喘咳嗽,胸膈不利,口吐酸水,兩脅疼痛,遂用旋覆花湯,微汗漸解;頻服小調經,用澤蘭梗煎湯調下,腫氣漸消。

大調經散,治產後腫滿,喘急煩渴,小便不利。(方見產後寒熱。)

小調經散

沒藥,琥珀,桂心,芍藥,當歸(各一錢),細辛,麝香(各半錢),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薑汁、溫酒各少許調停服。

治產後遍身青腫疼痛,及產後血水疾。(出《婦人經驗方》。)

乾漆,大麥糵(等分),

上各為細末,以新瓦罐子中鋪一重麥糵,一重乾漆,如此填滿,用鹽泥固濟,火煅通赤,放冷,研為散。但是產後諸疾,熱酒調下二錢。

經云:產後肌浮,柑皮酒服。(橘皮為末,每服二錢,酒調。)

白朮湯,治心腹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名曰氣分。

枳實(一兩半),白朮(三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腹中耎,即當散也。

〔丹〕,婦人產後浮腫,小便少,口渴惡寒,無力,脈皆沉,此體虛而有濕熱之積,必上焦滿悶,宜補中導水行氣可也。

白朮(二兩半),陳皮(一兩),川芎(半兩),木通(六錢),茯苓(三錢),

上用水煎,下與點丸二十五丸。(黃芩為末,粥丸,名與點丸,亦名清金丸。)

奪魂散,治產後虛腫喘促,利小便則愈。

生薑(三兩,取汁),白麵(三兩),大半夏(七枚)

上以生薑汁搜麵裹半夏,為七餅子,煨焦熟為末,水調一盞,小便利為效。

張氏方,治產後血虛,風腫水腫。

澤蘭葉,防己(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不飲者,醋湯調亦可。

漢防己散,(此藥虛人戒服。)

漢防己,豬苓,枳殼,桑白皮(各一兩),商陸,甘草(各七錢半),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溫服。

七聖丸(雜病大便不通。)

加減吳茱萸湯,治婦人臟氣本虛,宿挾風冷,胸膈滿痛,腹脅絞刺,嘔吐噁心,飲食減少,身面虛浮,惡寒戰慄,或泄瀉不止,少氣羸困,及因生產,臟氣暴虛,邪冷內勝,宿疾轉增。

吳茱萸(一兩半),苦梗,乾薑,甘草,麥門冬,防風,半夏,細辛,當歸,赤茯苓,牡丹皮,桂心(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前熱服。

金匱加減腎氣丸(方見雜病水腫。)

加味八物湯,治產後遍身浮腫,氣急潮熱。

人參,白茯苓,熟地黃,小蘹香(各三錢),白朮,川芎(各四錢),當歸,白芍藥,香附子(各五錢),甘草,黃芩,柴胡(各一錢),

上銼散,分作六七服,每服水一盅半,姜三片,煎至七分,空心熱服,盡此藥,方服調經丸。若肚痛加延胡索、乾漆、枳殼(各三錢)。若嘔吐噁心,加良薑、砂仁(各二錢。)若手足麻痹,加肉桂(一錢半。)若咳嗽,加五味子、款冬花、杏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