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證治準繩》~ 卷之二 (18)
卷之二 (18)
1. 客熱
〔大〕,客熱者,因體虛而將溫過度,外熱加之,非臟腑自生,故云客熱。其狀上焦胸膈之間虛熱,口燥心煩,手足壯熱者是也。
〔薛〕,前證若客邪所侵,用補中益氣加川芎、防風。肝虛血少,六味地黃丸,胃火飲冷,錢氏瀉黃散。胃虛飲湯,七味白朮散。潮熱時熱,八珍湯。晡熱內熱,逍遙散。發熱體倦,補中益氣湯。恚怒發熱,小柴胡湯。鬱怒發熱,加味歸脾湯。寅卯酉戌時熱,升陽益胃湯。
〔大〕麥門冬散,治婦人客熱,四肢煩悶疼痛,飲食不下。
麥門冬,赤茯苓,赤芍藥,柴胡(各一錢半),桑白皮,生地黃,黃耆,羚羊角屑(各一錢),甘草(半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犀角散,治婦人客熱,四肢煩悶疼痛,飲食不下。
犀角屑,赤芍藥,地骨皮,赤茯苓,紅花,人參,枳殼,麥門冬(各一錢),柴胡(二錢),黃耆(二錢半),甘草(半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黃耆飲,治婦人客熱,心胸壅悶,肢節煩疼,不思飲食。
黃耆,生地黃(各二錢),人參,茯神(炒),犀角屑,栝蔞仁,黃芩(各一錢),甘草(半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淡竹葉五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丹砂散,治婦人客熱,心神煩躁,口乾舌澀,飲食無味。
丹砂(一兩,細研,水飛過),犀角屑,天竺黃,胡黃連(各半兩),麥門冬(去心焙,二兩),寒水石(細研),馬牙硝(細研,各一分),鉛霜(半兩,細研),
上為細末,入研了藥和勻,每以竹葉湯調下一錢,無時。
玉霜散,治婦人客熱,煩渴頭痛,痰湧如泉。
石膏(二兩,細研,水飛過),寒水石(一兩,細研)
上和勻,每以生地黃汁調下一錢,無時。
生乾地黃丸,治婦人客熱,面赤頭疼,口舌生瘡,心胸煩壅,飲食無味。
生乾地黃(一兩),羚羊角屑,白鮮皮,葳蕤(各半兩),黃連(去須,七錢半),黃耆(炙微赤,半兩),麥門冬(二兩,去心焙),玄參,犀角屑,地骨皮,甘草(炙微赤,各半兩),川大黃(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搗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以溫水下三十丸,無時。
敗毒散,治婦人客熱,四肢煩悶疼痛,不思飲食。甚者可加地骨皮、黃芩。(方見雜病傷濕。)
白話文:
【客熱】
大師認為,所謂的客熱,是由於身體虛弱且保暖過度,導致外來的熱量影響,並非臟腑自身產生的熱,因此稱之為客熱。其特徵為上半身胸部與橫膈膜間有虛熱感,口乾舌燥、心情煩躁,手腳亦有高熱感。
薛氏表示,如果是由外邪侵襲所造成的上述症狀,應使用補中益氣湯,再加入川芎、防風。若是肝臟虛弱、血液不足,則應服用六味地黃丸;胃火旺盛、喜飲冷飲,應使用錢氏瀉黃散;胃虛且喜飲湯水,可用七味白朮散;潮熱、時熱,則宜用八珍湯;晡熱、內熱,可用逍遙散;發熱伴隨疲憊,應服用補中益氣湯;因恚怒而發熱,則用小柴胡湯;鬱怒而發熱,應用加味歸脾湯;在寅、卯、酉、戌時發熱,則應用升陽益胃湯。
「麥門冬散」,治療婦女因客熱導致四肢煩悶疼痛,食慾不振。其配方包括麥門冬、赤茯苓、赤芍藥、柴胡、桑白皮、生地黃、黃耆、羚羊角屑、甘草等,將其煎煮後不限時間服用。
「犀角散」,同樣用於治療婦女因客熱導致四肢煩悶疼痛,食慾不振。其配方包括犀角屑、赤芍藥、地骨皮、赤茯苓、紅花、人參、枳殼、麥門冬、柴胡、黃耆、甘草等,煎煮後不限時間服用。
「黃耆飲」,治療婦女因客熱導致心胸壅悶,肢節煩疼,不思飲食。其配方包括黃耆、生地黃、人參、茯神、犀角屑、栝蔞仁、黃芩、甘草等,煎煮後不限時間服用。
「丹砂散」,治療婦女因客熱導致心神煩躁,口乾舌澀,飲食無味。其配方包括丹砂、犀角屑、天竺黃、胡黃連、麥門冬、寒水石、馬牙硝、鉛霜等,混合後用竹葉湯調和服用。
「玉霜散」,治療婦女因客熱導致煩渴頭痛,痰湧如泉。其配方為石膏、寒水石,混合後用生地黃汁調和服用。
「生乾地黃丸」,治療婦女因客熱導致面赤頭疼,口舌生瘡,心胸煩壅,飲食無味。其配方包括生乾地黃、羚羊角屑、白鮮皮、葳蕤、黃連、黃耆、麥門冬、玄參、犀角屑、地骨皮、甘草、川大黃等,製成丸狀,用水送服。
「敗毒散」,治療婦女因客熱導致四肢煩悶疼痛,不思飲食。嚴重者可添加地骨皮、黃芩。
2. 寒熱
(師尼寡婦附)
〔大〕,經曰: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皆由勞傷氣血,陰陽不調,寒熱如瘧也。當分氣血虛實而治之。
〔薛〕,前症若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則陰氣上入於陽中,用補中益氣湯。若尺部脈弱,名曰陰不足,則陽氣下陷入陰中,用益陰腎氣丸。若因氣血俱虛,用八珍湯。若困怒動肝火,用小柴胡湯。若陰陽俱不足,則氣血不歸其本部,以致寒熱交爭也。一婦人年六十有四,久鬱怒,頭痛寒熱。春間乳內時痛,服流氣飲之類益甚,時有血如經行。又大驚恐,飲食不進,夜寐不寧,兩乳腫脹,兩脅焮痛,午後色赤。余以為肝脾鬱怒火燥,先以逍遙散加酒炒黑龍膽一錢、山梔一錢五分,服二劑,腫痛頓愈,又二劑全愈。再用歸脾湯加炒梔、貝母,諸症悉愈。
〔大〕地骨皮散,治血風氣虛,時作寒熱,或晡熱內熱。
柴胡,地骨皮(各一兩),桑白皮(炒),枳殼(麩炒),前胡,黃耆(炒,各七錢五分),白茯苓,五加皮,人參,甘草,桂心,白芍藥(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三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至七分,溫服。
生地黃散,治婦人血氣不調,或時寒熱,體痛,不思飲食。
生乾地黃,北柴胡(各一兩),羌活,木香,桂心,防風(各半兩),酸棗仁(炒研),羚羊角屑,白芍藥,白朮,黃耆,川牛膝,白茯苓,當歸,枳殼(各七錢五分),
上㕮咀,每服三五錢,水一盞,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溫服。
異功散,治婦人血氣虛冷,時發刺痛,頭目昏悶,四肢無力,寒熱往來,狀似勞倦,並宜服之。
烏藥,川芎,苦梗,玄胡索,當歸,陳皮(各一錢半),官桂,牡丹皮,芍藥,白芷,乾薑(各一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一盅,入酒半盞,再煎一二沸,不拘時。
上三方內有桂,唯寒多者宜之。第三方無滯氣、汙血,尤不宜服。
七寶湯,治寒熱往來。
防風(去蘆),知母,生地黃(各半兩),柴胡(去蘆),秦艽,甘草(炙),前胡(去蘆,各二錢半),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加人參三寸,煎至七分,熱服。
柴胡散,治婦人寒熱體瘦,肢節疼痛,口乾心煩,不欲飲食。
北柴胡,赤茯苓,黃耆,白朮(各一錢),麥門冬(三錢),鱉甲(醋炙,二錢),人參,地骨皮,枳殼(麩炒),生地黃,桑白皮,赤芍藥,桔梗,甘草(各半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桃仁丸,治婦人頭目昏重,心神煩悶,或時寒熱,肢節疼痛,不欲飲食。
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芎藭,白朮,柴胡(去苗),人參(去蘆),生地黃,酸棗仁(微炒,各一兩),赤茯苓,訶黎勒皮(各七錢半),枳殼(麩炒微黃,去穰),赤芍藥(各半兩),
白話文:
寒熱
古代醫籍記載,陽氣不足會先寒後熱,陰氣不足則先熱後寒,都是因為勞累損傷氣血,導致陰陽失調,寒熱像瘧疾一樣反覆發作。治療時應區分氣血虛實而施治。
若脈象寸口脈微弱,稱為陽氣不足,陰氣入侵陽氣,可用補中益氣湯。若尺部脈弱,稱為陰氣不足,陽氣下陷陰中,可用益陰腎氣丸。若氣血都虛弱,則用八珍湯。若因肝火旺盛,可用小柴胡湯。若陰陽都虛弱,則氣血不能歸位,導致寒熱交替。例如一位六十四歲婦人,長期鬱怒,頭痛伴有寒熱,春季乳房時痛,服用理氣類藥物後症狀加重,時有經期樣出血。又因受驚嚇,飲食減少,睡眠不安,乳房腫脹,兩脅疼痛,午後臉色發紅。我診斷為肝脾鬱怒,火熱燥盛,先用逍遙散加酒炒黑龍膽、山梔子,服用兩劑後,腫痛即刻減輕,再服用兩劑痊癒。然後再用歸脾湯加炒梔子、貝母,諸症全部痊癒。
地骨皮散:治療血虛風盛,時發寒熱,或午後發熱內熱。
生地黃散:治療婦女血氣失調,時發寒熱,身體疼痛,不想吃東西。
異功散:治療婦女血氣虛寒,時發刺痛,頭昏眼花,四肢無力,寒熱往來,狀似勞倦。
以上三方中含有桂枝,只有寒證較重者才適合服用。若有氣滯血瘀,則不宜服用。
七寶湯:治療寒熱往來。
柴胡散:治療婦女寒熱體瘦,關節疼痛,口乾心煩,不想吃東西。
桃仁丸:治療婦女頭昏眼花,心煩意亂,或時寒熱,關節疼痛,不想吃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