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女科證治準繩》~ 卷之二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4)

1. 虛勞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煎,食後溫服。

一方(《永類》)治伏瘀血在心肺,時作衄,心胸徹背痛。

白芍藥,牡丹皮(各一兩),生犀屑(半兩),生地黃(三兩,別捶)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煎溫服。

栝蔞湯,(《永類》)治胸痹。

栝蔞(一個),枳殼(四枚),厚朴,薤白(各一兩),桂枝(一兩,有熱者除)

上㕮咀,水煎溫服。

一方(《永類》)治積氣堅硬,作氣噎,胸脅引背痛。

白芍藥(一兩半),鱉甲(醋炙),枳殼(制),北柴胡(各一兩),甘草,赤茯苓(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

〔出音聲〕

一方(《永類》)治失聲音。

訶子肉,木通(各一兩),甘草(半兩),

上㕮咀,水三升,煎至升半,入生地黃一合,再煎數沸,放溫,分六服,食後。日作半料。

〔治喉痛〕

一方(《永類》)咽喉痛。

百藥煎(去黑皮),硼砂,甘草,生白礬(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後米飲調,細細呷咽。

以上諸方,辰陽李倅傳,屢救人甚效。服藥止可食淡煮豬蹄肉,仍須煮熟肉去原汁,再以白湯熟煮。仍忌房勞、生冷、魚腥、咸、醃藏等。修合煎藥,忌一切生人男女、貓犬雞畜見,仍不令病人知藥味,方有效。

〔血風勞〕

〔大〕,婦人血風勞證,因氣血素虛,經候不調,或外傷風邪,內挾宿冷,致使陰陽不和,經絡痞澀,腹中堅痛,四肢痠疼,月水或斷或來,面色痿黃羸瘦。又有因產後未滿百日,不謹將護,臟腑虛損,百脈枯竭,遂致勞損。久不瘥則變寒熱,休作有時,飲食減少,肌膚瘦瘁。遇經水當至,即頭目昏眩,胸背拘急,四肢疼痛,身體煩熱,足重面浮,或經水不通,故謂之血風勞氣也。

〔薛〕,東垣云:喜怒不節,起居不時,有所勞傷,皆損其氣,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脾主四肢,故困熱懶言,動作喘乏,表熱自汗,心煩不安,當病之時,宜安心靜坐,存養其氣,以甘寒瀉其熱氣,以酸味收其散氣,以甘溫補其中氣。經言:勞者溫之,損者溫之。《要略》云:平人脈大為勞,以黃耆建中湯治之。一婦人勞則足跟熱痛,此足三陰血虛,用聖愈湯而痊。後遍身瘙癢,誤服風藥,發熱抽搐,肝脈洪數,此肝家血虛火盛而生風,以天竺黃、膽星為丸,用四物、麥門、五味、芩、連、炙甘草、山梔、柴胡煎送而愈。一婦素清苦,勤於女工,因感風邪,自用表散之劑,反朝寒暮熱,自汗盜汗,形氣虛甚。其脈或浮洪,或微細;其面或青白,或痿黃。此邪去而氣血愈虛也。用十全大補湯三十餘劑漸愈,又用加味逍遙散兼治,半載而痊。

人參荊芥散,(《大全良方》)治婦人血風發熱,身體疼痛,頭昏目澀,心忪煩倦,寒熱盜汗,頰赤口乾,痰嗽胸滿,精神不爽;或月水不調,臍腹㽲痛,痃癖塊硬,疼痛發歇,或時嘔逆,飲食不進,或因產將理失節,淹延瘦瘁,乍起乍臥,甚即著床。

白話文:

[虛勞]

將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煎煮,飯後溫服。

一個藥方(出自《永類》)治療瘀血積聚在心肺,導致時常流鼻血,胸部到背部疼痛。

藥材包括:白芍藥、牡丹皮(各一兩)、生犀牛角屑(半兩)、生地黃(三兩,另外搗碎)。

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半兩,用水煎煮後溫服。

栝蔞湯(出自《永類》)治療胸痹。

藥材包括:栝蔞(一個)、枳殼(四枚)、厚朴、薤白(各一兩)、桂枝(一兩,有熱象則去除)。

將上述藥材切碎,用水煎煮後溫服。

一個藥方(出自《永類》)治療積氣堅硬,導致氣逆,胸脅牽引背部疼痛。

藥材包括:白芍藥(一兩半)、鱉甲(用醋炙過)、枳殼(製過)、北柴胡(各一兩)、甘草、赤茯苓(各半兩)。

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三錢,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用水煎煮後溫服。

[聲音問題]

一個藥方(出自《永類》)治療失聲。

藥材包括:訶子肉、木通(各一兩)、甘草(半兩)。

將上述藥材切碎,加入三升水煎煮至剩下一升半,加入生地黃一合,再煎數次,放溫後分六次服用,飯後服用。一天服用半劑。

[喉嚨痛]

一個藥方(出自《永類》)治療咽喉痛。

藥材包括:百藥煎(去除黑色表皮)、硼砂、甘草、生白礬(各等分)。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飯後用米湯調服,慢慢吞咽。

以上這些藥方,是辰陽李倅傳下來的,多次救人,效果很好。服用這些藥時,只能吃清淡的燉豬蹄肉,而且要將肉煮熟後去除原汁,再用清水煮熟。還要禁忌房事、生冷食物、魚腥食物、鹹味食物和醃製食物等。配製煎藥時,要避免任何陌生男女、貓狗雞等動物看到,而且不要讓病人知道藥味,這樣才能有效。

[血風勞]

[大],婦女血風勞,是因為氣血原本就虛弱,月經不調,或是因為外感風邪,內有宿冷,導致陰陽不和,經絡阻塞,腹部堅硬疼痛,四肢痠痛,月經時斷時續,面色萎黃消瘦。還有的因為產後未滿百日,沒有好好調養,導致臟腑虛損,百脈枯竭,最終導致勞損。時間久了,就會出現寒熱往來,發作時間不固定,食慾減退,肌肉消瘦。每當月經要來的時候,就會頭暈眼花,胸背拘急,四肢疼痛,身體煩躁發熱,腳沉重,臉浮腫,或者月經不通,所以稱之為血風勞。

[薛],東垣說:喜怒沒有節制,作息不規律,過度勞累,都會損傷氣,氣衰則火旺,火旺則會損害脾土,脾主四肢,所以會感到困倦、發熱、懶言、活動時喘息乏力、體表發熱、自汗、心煩不安。生病時,應該安心靜坐,保養氣,用甘寒之藥來瀉熱氣,用酸味之藥來收斂散失的氣,用甘溫之藥來補養中氣。《黃帝內經》說:勞損的要用溫補的方法治療。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說:平時脈搏很大是勞損的表現,用黃耆建中湯治療。有一個婦人,因為勞累導致腳跟發熱疼痛,這是足三陰經血虛,用聖愈湯治好了。後來她全身瘙癢,誤服了祛風的藥,導致發熱抽搐,肝脈洪數,這是肝血虛火旺生風,用天竺黃、膽星製成藥丸,並用四物湯、麥門冬、五味子、黃芩、黃連、炙甘草、山梔子、柴胡煎藥送服而治癒。有一個婦人平時生活清苦,勤勞做女工,因為感受風邪,自己用了發散的藥,反而出現早上怕冷、晚上發熱,自汗、盜汗,形體和氣血都非常虛弱。她的脈象有時浮洪,有時微細;她的面色有時青白,有時萎黃。這是因為邪氣雖然祛除了,氣血卻更加虛弱了。用十全大補湯三十多劑漸漸好轉,又用加味逍遙散一起治療,半年後就痊癒了。

人參荊芥散(出自《大全良方》)治療婦女血風發熱,身體疼痛,頭暈眼花,眼睛乾澀,心悸煩躁倦怠,寒熱往來,盜汗,臉頰發紅,口乾,咳嗽胸悶,精神不振;或是月經不調,肚臍腹部疼痛,腹部有腫塊,疼痛時發時停,有時嘔吐,食慾不振,或是因為產後沒有好好調理,導致身體消瘦,時起時臥,嚴重時只能臥床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