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女科證治準繩》~ 卷之五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7)

1. 頭痛

〔大〕,夫人頭者,諸陽之會也。凡產後五臟皆虛,胃氣虧弱,飲食不充,穀氣尚乏,則令虛熱,陽氣不守,上湊於頭,陽實陰虛,則令頭痛也。又有產後敗血頭痛,不可不知。黑龍丹言之甚詳。

〔薛〕,前證若中氣虛,用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若血虛,用四物加參、術。血氣俱虛,用八珍湯。若因風寒所傷,用補中益氣湯加川芎。一產婦患頭痛,日用補中益氣湯不缺,已三年矣。稍勞則惡寒內熱,為陽氣虛。以前湯加附子一錢,數劑不發。一婦人產後頭痛面青,二年矣。日服四物等藥。余謂腎水不能生肝木而血虛,用六味丸加五味子,兩月而痊。

白話文:

頭部是諸多陽經的會聚之地。產後五臟多虛,胃氣不足,飲食不夠充足,谷氣仍然缺乏,這會導致虛熱,陽氣不能固守,上行到頭部,形成陽盛陰虛的情況,進而引起頭痛。此外,還有一種產後因血流不暢引起的頭痛,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薛氏指出,對於中氣虛弱的情況,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如果血虛,則使用四物湯加黨參和白術;當血和氣都虛弱時,則需使用八珍湯。如果頭痛是由風寒所引發,則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川芎。有一名產後頭痛的婦女,長期服用補中益氣湯已有三年,但稍微勞累就會出現畏寒和內熱,這表明是陽氣虛弱。因此,我們在之前的方子上加入一錢的附子,數次治療後症狀沒有出現反彈。另一名產後頭痛且臉色蒼白的婦女,已經服用了兩年的四物等藥物。我認為這是因為腎水不能養生肝木,導致血虛,因此使用六味丸加五味子,兩個月後她恢復了健康。

這段文字主要談論的是產後頭痛的各種原因以及對應的治療方法。其中包含了補中益氣湯、蔓荊子、四物湯、八珍湯、川芎、附子、六味丸和五味子等藥物的應用。

川芎散,治產後頭痛。

真天台烏藥皮,大川芎(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燒紅秤錘淬酒調服。

一奇散,治同前。

取當歸、川芎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芎附散,治產後敗血作梗,頭痛諸藥不效者。

大附子一枚,釅醋一碗,用火四畔炙透,蘸醋令盡,去皮臍,加川芎一兩,併為末,每服一錢,(又作二錢。)茶清調下。

白話文:

【川芎散】,治療產後頭痛。

真天台烏藥皮,大川芎(等量分),

上品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燒紅的秤錘浸入酒中,調和服用。

【一奇散】,治療相同問題。

使用當歸、川芎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一杯水煎至剩餘七分,溫和服用。

【芎附散】,治療產後血液凝滯,導致頭痛,其他藥物無效的情況。

大附子一個,醋一碗,用火在四周烘烤至透,蘸醋讓其完全吸收,去除皮和臍部,加入川芎一兩,一起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錢,(也可以服用二錢。)以茶清調和服用。

郭茂恂嫂金華君,產七日不食,始言頭痛,頭痛已又心痛作,既而目睛痛如割如刺,更作更止,相去無瞬息間。每頭痛甚,欲取大石壓良久漸定。心痛作則以十指抓壁,血流滿掌,痛定目復痛,又以兩手自剜取之。如是十日不已,眾醫無計。進黑龍丹半粒,疾少間,中夜再服下,瞑目寢如平時,至清晨下一行,約三升許,如蝗蟲子,三疾減半。巳刻又行如前,則頓愈矣。

(黑龍丹見前產後通用方。)

〔丹〕,一婦年三十餘,產後身熱頭痛肚痛。

陳皮,白朮,白芍藥(各二錢),黃芩(二錢半),川芎(一錢),乾薑,牡丹皮,甘草(各一錢半),荊芥(半錢),

白話文:

【郭茂恂嫂金華君,產後七天未進食,開始主訴頭痛,頭痛後轉為心痛,接著眼珠疼痛如被割裂或刺傷,疼痛與恢復之間沒有間隔。每次頭痛嚴重時,她想要拿大石頭壓在頭上好長時間來緩解。心痛時,她會用手指抓牆壁,血流滿掌,直到疼痛緩解後,眼睛再次開始疼痛,她又會用手挖眼。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十天仍未見好轉,眾多醫生束手無策。後來,她服用半顆黑龍丹,病情稍微有所緩解,半夜再服用一次,閉上眼睛像平常一樣睡覺,到清晨時排出約三升的物質,形狀類似蝗蟲卵,三個問題減輕了一半。巳時又排出類似的物質,則完全痊癒了。

(黑龍丹在前文的產後通用方中有提及。)

一婦女年齡約三十餘歲,產後出現身體發熱、頭痛和腹痛的症狀。

陳皮 (各二錢), 白朮 (各二錢), 白芍 (各二錢), 黃芩 (二錢半), 川芎 (各一錢), 幹薑 (各一錢半), 牡丹皮 (各一錢半), 荊芥 (半錢)】

上分四帖,水煎服。

加減四物湯,(《保命》)治產後頭痛。血虛、痰癖、寒厥,皆令頭痛。

蒼朮(一兩六錢),羌活,川芎,防風,香附(炒),白芷(各一兩),石膏(二兩半),細辛(一兩半),當歸,甘草(各半兩),

上粗末,每用一兩,水煎,不拘時服。如有汗者,知氣弱頭痛也。方中加芍藥三兩。桂一兩半,生薑煎。如痰癖頭痛,加半夏三兩、茯苓一兩,生薑煎。如熱痰頭痛,加白芷三兩、石膏三兩、知母一兩。如寒厥頭痛,加天麻三兩、附子一兩半、生薑三片,煎服。

白話文:

上部分的藥方有四帖,需要用水煎煮後服用。

加減四物湯,出自《保命》,適用於產後頭痛。若出現血虛、痰癖、寒厥的情況,也會導致頭痛。

蒼朮(一兩六錢)、羌活、川芎、防風、香附(炒)、白芷(各一兩)、石膏(二兩半)、細辛(一兩半)、當歸、甘草(各半兩)

以上藥物研磨成粗末,每次取一兩,用水煎煮,無需特定時間服用。如果有出汗現象,表示氣力不足導致頭痛。方中加入芍藥三兩、桂一兩半,並使用生薑煎製。若為痰癖引起的頭痛,則需加入半夏三兩、茯苓一兩,並使用生薑煎製。若為熱痰頭痛,則需加入白芷三兩、石膏三兩、知母一兩。若為寒厥頭痛,則需加入天麻三兩、附子一兩半、生薑三片,一起煎煮服用。

2. 腳氣

〔大全〕,產後熱悶氣上,轉為腳氣者何?答曰:產臥血虛生熱,復因春夏取涼過多,地之蒸濕,因足履之,所以著為腳氣。其狀熱悶,掣瘲驚悸心煩,嘔吐氣上,皆其候也。可服小續命湯(方見雜病中風。)兩三劑必愈。若醫者誤以逐敗血藥攻之,則血去而疾益增矣。

陳無擇評曰:腳氣固是常病,未聞產後能轉為者,往往讀《千金》見產婦多有此疾之語,便出是證,文辭害意,蓋可見矣。設是熱悶氣上,如何便服續命湯,此藥本主少陽經中風,非均治諸經腳氣,要須依腳氣方論陰陽經絡調之,此涉專門,未易輕論,既非產後要病,更不繁引。

白話文:

【全書】,產後感到熱悶,氣血上逆,轉變為腳氣的狀況怎麼辦?回答是:產後躺著休息,血液虛弱產生熱氣,再加上春夏期間過度取涼,地氣的蒸發濕氣,因為腳部經常接觸到,所以會產生腳氣。其症狀包括熱悶、抽搐、驚悸、心煩,以及嘔吐氣上逆,這些都是其表現。可以服用「小續命湯」(詳見雜病中的風症)二至三次,必定痊癒。如果醫生誤以為需要用清除敗血的藥物來治療,那麼血液消失後,病情反而會加重。

陳無擇評論道:腳氣確實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但未曾聽說產後會轉變成腳氣。人們經常閱讀《千金方》,看到產婦大多有這種疾病的描述,就提出這類病症,這樣的文詞和意思是有問題的。如果只是熱悶氣上逆,為什麼要服用「續命湯」呢?這藥主要針對少陽經的風症,並非普遍適用於所有經絡的腳氣。需要根據腳氣的方子來討論陰陽經絡的調理,這涉及專業知識,不容易輕易論述。既然並非產後必須治療的疾病,就不必過於詳細引用資料。

陳無擇雖有此論,然小續命湯加減與之,用無不效。故《百問》云:寒中三陽,所患必冷,小續命湯主之。(加生薑汁更快。)暑中三陰,所患必熱,小續命湯。(去附子,減桂一半。)大煩躁者,紫雪最良。(予取《百問》中加減法,庶使後人均得治療。)如無紫雪,用真薄荷煎冷水嚼下。(婁云:諸方必與四物湯各半服之。)

〔薛〕,前證當補氣血為主,佐以小續命湯、寄生湯。如不應,用大防風湯。一產婦患前證,或用獨活寄生湯而痊。後復作,服前湯,其汗如水,更加口噤吐痰。余用十全大補湯培養血氣,漸愈。後飲食日少,肌體日瘦,吐痰如湧。此命門火衰,脾土虛寒,用八味丸及加味歸脾湯,諸證漸退,肌肉漸生。

白話文:

陳無擇雖然有這樣的理論,但對於小續命湯的加減應用,基本上都能達到療效。所以《百問》中提到:如果病在三陽部位,會出現寒症,使用小續命湯可以治癒。若是在三陰部位,出現熱症,則需在小續命湯中加入生薑汁,效果更佳。若是暑熱引起的大範圍煩躁,紫雪是最佳選擇。我採用了《百問》中的加減方法,希望能讓後人更容易進行治療。

如果沒有紫雪,可以用真正的薄荷煎冷水來服用。根據婁雲的說法,所有方劑都應該和四物湯各半服用。

薛氏認為,在先前的病症中,主要應該補充氣血,輔以小續命湯和寄生湯。如果沒有反應,則可使用大防風湯。有一個產婦患有上述病症,經過使用獨活寄生湯後痊癒。然而,病情再次復發,服用之前的湯藥後,出的汗像水一樣多,並出現口噤和吐痰的情況。我使用了十全大補湯來滋養血氣,病情逐漸得到改善。之後,該婦飲食減少,體質逐漸消瘦,吐痰如泉湧。這顯示出命門火力衰弱,脾臟虛寒的問題,我使用八味丸和加味歸脾湯,各項症狀逐漸退去,肌肉也開始生長。

獨活寄生湯,治肝腎虛弱,或久履濕冷之地,或洗足當風,濕毒內攻,兩脛緩縱,攣痛痹弱,或皮肉紫破,足膝攣重。又專治產後腳氣。

川獨活(三兩),桑寄生(如無,以續斷代),杜仲(炒),牛膝(去蘆,酒浸),細辛,官桂(不見火),白茯苓,防風,川芎,當歸,人參,熟地黃(酒洗),芍藥,秦艽(各二兩),甘草(炙,一兩),

上為㕮咀,每服四錢,姜五片,水煎溫服。

白話文:

【獨活寄生湯】,用來治療肝腎功能不足,或者長期在潮濕寒冷的地帶活動,或者洗腳時風吹到腳部,導致體內濕氣侵入,引起腿部弛緩、抽搐疼痛、關節僵硬、肌肉紅腫、腳膝部沈重。此外,本方還專門治療產後腳氣症。

  • 川獨活(三兩):具有強健筋骨、舒筋活絡的功效。
  • 桑寄生(如無,可用續斷替代):能夠補肝腎、安胎、止痛。
  • 杜仲(炒):補肝腎、強筋骨。
  • 牛膝(去蘆頭,用酒浸泡):引血下行,活血通經。
  • 細辛:散寒止痛。
  • 官桂(不用火烤):溫暖脾腎,散寒止痛。
  • 白茯苓:利水滲溼,健脾。
  • 防風:散風除濕,止痛。
  • 川芎:活血行氣,調經止痛。
  • 當歸:養血調經,舒筋活絡。
  • 人參:補中益氣,養血安神。
  • 熟地黃(酒洗):滋補肝腎,養血。
  • 芍藥:緩和筋肉緊張,舒緩疼痛。
  • 秦艽:清熱利濕,舒筋活絡。
  • 甘草(炙,一兩):調和諸藥。

以上材料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五片薑片,用水煎煮後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