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女科證治準繩》~ 卷之一 (5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55)

1. 赤白帶下

〔嚴〕,巢氏《病源》論婦人有三十六疾者,七癥、八瘕、九痛、十二帶下也。而帶下不顯其證,今人唯知赤。白二帶耳。此由勞傷衝任,風冷據於胞絡。婦人平居,血欲常多,氣欲常少,百疾不生。或氣倍於血,氣倍生寒,血不化赤,遂成白帶。若氣平血少,血少生熱,血不化經,遂成赤帶。寒熱交併,則赤白俱下。其脈右手尺浮,浮為陽,陽絕者無子,若足冷帶下,輕則漏下,甚則崩中,皆心不榮血,肝不藏血所致。其脈寸口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為寒,芤為虛,寒虛相搏,其脈為革,主半產漏下。又尺寸脈虛者漏血,漏血脈浮者不可治。

〔產寶〕,帶下三十六疾者,是十二癥、九痛、七害、五傷、三固,謂之三十六疾也。十二癥者,是所下之物,一者如膏,二者如青血,三如紫汁,四如赤皮,五如膿痂,六如豆汁,七如葵羹,八如凝血,九如清血似水,十如米泔,十一如月浣,十二如經度不應期也。九痛者,一陰中痛,二陰中淋痛,三小便痛,四寒冷痛,五月來時腹痛,六氣滿來時足痛,七汗出陰中如蟲齒痛,八脅下皮痛,九腰痛。七害者,一害食,二害氣,三害冷,四害勞,五害房,六害妊,七害睡。五傷者,一竅孔痛,二寒冷痛,三小腹痛,四臟不仁,五子門不正,引背痛。三固者,月水閉塞不通,其餘二者,文缺不載。而仲景所說三十六種疾,皆由子臟冷熱勞損而夾下起於陰內也。

〔丹〕,赤白帶,羅先生法,或十棗湯,(方見傷寒脅滿病。)或神佑丸,(方見雜病痰飲。)或玉燭散,即四物加調胃承氣。皆可用之。虛者不可峻攻,實者可行。血虛,加減四物湯。氣虛,以朮、參、陳皮間與之。赤屬血,白屬氣,主治燥濕為先。濕甚者,固腸丸。(方見後。)相火動者,諸藥中加炒柏。滑者,加龍骨、赤石脂。滯者,加葵花。(白者治白帶,赤者治赤帶。)性躁者,加黃連。寒月少加薑、附。臨機應變,先須斷厚味。帶下與夢遺同法治之。肥人有帶,多是濕痰,用海石、半夏、南星、炒柏、青黛、蒼朮、川芎。瘦人帶病少,如有多是熱,用炒柏、蛤粉、滑石、川芎、青黛、樗皮。帶漏俱是胃中痰積,流下滲膀胱,出於大腸、小腸。宜升提,甚者上必用吐,以提其氣,下用二陳湯加白朮、蒼朮,仍用丸子。

〔戴〕,赤白帶下,皆因七情內傷,或下元虛冷,感非一端。大率下白帶多間有下赤者,並宜順氣散吞震靈丹,仍佐艾附丸,或米飲調沙參末。帶下不止成尩羸者,四物湯加煅牡蠣粉半錢,吞固陽丸,多服取效。(固陽丸方見雜病遺精門。)有帶疾愈後一二月或再發,半年一發,先血而後下帶,來不可遏,停蓄未幾,又復傾瀉,此名漏帶,最為難治。下截之血,小腹主之。有因血虛而虛熱陷入小腸,致小便澀痛,色白如泔,或成沙粒,皆不可作淋治,用冷劑。宜以四物湯、五苓飲各半帖和煎。

白話文:

赤白帶下

婦人患病,帶下是常見症狀之一,古人認為它與勞損衝任、風寒侵犯胞絡有關。通常,婦女體內血液較多,氣血平和則不易生病。若氣血失衡,例如氣多於血,則容易產生寒氣,導致血液不能正常運行而形成白帶;若血少於氣,則容易產生熱氣,導致血液不能正常運行而形成赤帶;寒熱交雜則會出現赤白帶下。

脈象方面,右手尺脈浮弱,表示陽氣不足,嚴重者甚至不孕;足部冰冷伴隨帶下,輕則漏下,重則崩漏,都是心臟不能滋養血液、肝臟不能儲藏血液造成的。寸口脈弦大,則表示氣血不足,寒虛互搏,脈象呈現革脈,常伴隨半產漏下。寸口脈虛弱者容易漏血,而漏血伴隨脈象浮弱者則難以治療。

帶下還有其他多種症狀,例如帶下物的性狀各異,從如膏狀到如經血不等;伴隨的疼痛部位也多樣,包括陰部、小便、腹部、腿部等;此外,飲食、情緒、勞累、房事、妊娠、睡眠等因素也可能影響帶下。總而言之,各種帶下皆因臟腑寒熱勞損所致。

治療方面,可用十棗湯、神佑丸、玉燭散(即四物湯加調胃承氣湯)等方劑,虛者不宜峻猛攻治,實者則可積極治療。血虛者可加減四物湯,氣虛者可用白朮、人參、陳皮等藥材。赤帶屬血,白帶屬氣,治療時需先調理燥濕。濕邪嚴重者可服用固腸丸;相火旺盛者可加炒柏子仁;帶下滑脫者可加龍骨、赤石脂;帶下滯澀者可加葵花子;性情急躁者可加黃連;寒邪較重者可加生薑、附子。治療時應根據患者情況靈活應變,忌食肥甘厚味。帶下與夢遺的治療方法相似。肥胖者帶下多為濕痰,可用海石、半夏、南星、炒柏子仁、青黛、蒼朮、川芎等藥材;瘦弱者帶下多為熱邪,可用炒柏子仁、蛤粉、滑石、川芎、青黛、樗皮等藥材。帶下、漏下皆因胃中痰積,流注膀胱,滲洩大腸小腸所致,治療宜升提,嚴重者需先用吐法,再用二陳湯加白朮、蒼朮等藥材,並服用丸藥。

赤白帶下多因七情內傷或下元虛冷造成。多數情況下白帶中夾雜赤帶,宜順氣散結,服用震靈丹,並輔以艾附丸或米飲調沙參末。如果帶下不止,導致身體消瘦,可用四物湯加煅牡蠣粉,並服用固陽丸。帶下痊癒後,一兩個月或半年後復發,先出血後有帶下,來勢兇猛,時停時瀉,稱為漏帶,難以治療。下腹疼痛,小便澀痛,色白如米泔,或如沙粒,不可用利尿藥物,宜用四物湯和五苓散各半量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