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證治準繩》~ 卷之一 (51)
卷之一 (51)
1. 血崩
〔澀劑〕
〔大〕,治崩中下血不止,小腹痛。
芍藥(一兩,炒黃),柏葉(六兩,微炒。丹溪云:柏葉性多燥。)
上用水一升,煎取六合,入酒五合,煎取七合。空心分為二服。一方為細末,酒調二錢。一方有鹿角膠等分,酒調治白帶臍腹痛。
〔世〕牡蠣散,治月水不止,眾藥不愈者。
牡蠣火煅研細,用醋調成丸,再煅過通紅,候冷研細,出火毒,卻用醋調艾末,熬成膏,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醋艾湯下。
〔燥劑〕
〔云〕柏黃散,療經血不止。
黃芩(一兩二錢半),側柏葉,蒲黃(各一兩),伏龍肝(二兩),
上㕮咀,水二升,煎取八合,分為二服。
又方,治患崩中不止,結作血片,如雞肝色,碎爛。
芎藭(十二分),阿膠,青竹茹(各八分),續斷,地榆,小薊根(各三分),當歸(六分),生地黃,伏龍肝(各十一分),
上用水九盞,煮取三盞,去滓分三服。
〔《衍》〕,治婦人血露,蠶砂一兩炒,伏龍肝半兩,阿膠一兩,同為末。溫酒調,空心二三錢,以知為度。(《大全》名無比散,無阿膠。)
〔羅〕伏龍肝散,治氣血勞傷,衝任脈虛。經云:非時忽然崩下,或如豆汁,或成血片,或五色相雜,或赤白相兼,臍腹冷痛,經久未止,令人黃瘦,口乾,飲食減少,四肢無力,虛煩驚悸。
伏龍肝(一兩),甘草(半兩),赤石脂(一兩),芎藭(三兩),肉桂(半兩),熟地黃,艾葉(微炒,各二兩),當歸,乾薑(各七錢半),麥門冬(去心,一兩半),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棗一枚,水同煎。
地榆散,治婦人崩中漏下不止。
地榆(銼),蒲黃,白芍藥,白茯苓,柏葉(微炒),蟹爪(微炒),熟地黃,鹿角膠(搗碎,炒令黃燥),漏蘆(各一兩),芎藭,當歸(銼炒,各七錢半),伏龍肝(一兩半),乾薑(炮),桂心,甘草(銼,炙赤,各半兩),
上銼碎,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竹茹一分,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上五方,伏龍肝例,蓋燥可去濕也。前二方去濕熱,後二方去寒濕。按伏龍肝為止血之聖藥,先賢治崩,用旋覆花、半夏治膈間濕痰而崩止者,亦此意。
〔補澀〕
鹿茸散,治崩中漏下不止虛損羸瘦。
鹿茸(二兩,去毛塗酥,炙微黃),白龍骨,鱉甲(塗酥炙令黃,去裙),熟地黃,白芍藥,白石脂,烏賊魚骨(炙黃),續斷(各一兩),肉蓯蓉(一兩半,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乾)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粥飲調下。
柏葉散,治婦人崩中漏下,不問年月遠近,漸至黃瘦,四肢無力,腹內疼痛,不思飲食。
柏葉,續斷,川芎,生地黃,當歸,龜甲,鱉甲(各一兩半),禹餘糧(二兩半),阿膠,牡蠣,地榆,赤石脂,艾葉,鹿茸(各一兩),
白話文:
[血崩]
[收澀藥]
[大效方]:治療婦女崩漏(子宮不正常出血)不止,伴隨小腹疼痛的症狀。
藥材組成:
- 白芍藥(一兩,炒至黃色)
- 柏葉(六兩,稍微炒過。丹溪認為柏葉性質偏燥)
使用方法: 將上述藥材加水一升煎煮,取六合藥汁,再加入酒五合,煎至七合。空腹時分兩次服用。另一種方法是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用酒調服二錢。另外一種配方加入鹿角膠等量,用酒調服,可治療白帶和肚臍周圍腹痛。
[世傳方]牡蠣散:治療月經不止,使用其他藥物都無法治癒的情況。
藥材組成與做法: 牡蠣用火煅燒後研成細末,用醋調成丸狀,再煅燒至通紅,待冷卻後研磨成細末,去除火毒。再用醋調艾葉末,熬成膏狀,將其與牡蠣末混合,製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 使用方法: 每次服用五十丸,用醋艾湯送服。
[燥濕藥]
[云氏方]柏黃散:治療經血不止。
藥材組成:
- 黃芩(一兩二錢半)
- 側柏葉(一兩)
- 蒲黃(一兩)
- 伏龍肝(二兩)
使用方法: 將上述藥材稍微搗碎,加水二升煎煮,取八合藥汁,分兩次服用。
又一方:治療崩漏不止,形成如雞肝色、破碎散爛的血塊。
藥材組成:
- 川芎(十二分)
- 阿膠(八分)
- 青竹茹(八分)
- 續斷(三分)
- 地榆(三分)
- 小薊根(三分)
- 當歸(六分)
- 生地黃(十一分)
- 伏龍肝(十一分)
使用方法: 將上述藥材加水九碗煎煮,取三碗藥汁,去渣後分三次服用。
[《衍義》方]:治療婦女陰道出血,用蠶砂一兩炒過,伏龍肝半兩,阿膠一兩,一起研磨成末。用溫酒調服,空腹時服用二三錢,以見效為度。(《大全》中此方名為無比散,但沒有阿膠。)
[羅氏方]伏龍肝散:治療氣血勞損,衝脈和任脈虛弱引起的崩漏。症狀包括:非月經期間突然大量出血,或如豆汁樣,或形成血塊,或顏色雜亂(紅白相間或五色相雜),肚臍周圍腹部冷痛,經久不止,導致身體消瘦、口乾、食慾減少、四肢無力、煩躁不安、心悸等。
藥材組成:
- 伏龍肝(一兩)
- 甘草(半兩)
- 赤石脂(一兩)
- 川芎(三兩)
- 肉桂(半兩)
- 熟地黃(二兩)
- 艾葉(微炒,二兩)
- 當歸(七錢半)
- 乾薑(七錢半)
- 麥門冬(去心,一兩半)
使用方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四錢,加一枚紅棗,用水一起煎煮。
地榆散:治療婦女崩漏不止。
藥材組成:
- 地榆(切碎,一兩)
- 蒲黃(一兩)
- 白芍藥(一兩)
- 白茯苓(一兩)
- 柏葉(微炒,一兩)
- 蟹爪(微炒,一兩)
- 熟地黃(一兩)
- 鹿角膠(搗碎,炒至乾燥,一兩)
- 漏蘆(一兩)
- 川芎(切碎炒過,七錢半)
- 當歸(切碎炒過,七錢半)
- 伏龍肝(一兩半)
- 乾薑(炮製過,半兩)
- 桂心(半兩)
- 甘草(切碎,炙至紅色,半兩)
使用方法: 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三錢,加一小碗水,再加入竹茹一分,煎煮至剩七分,去渣後在飯前溫服。
以上五個藥方中都使用了伏龍肝,是因為它能去除濕氣。前面兩個方子去除濕熱,後面兩個方子去除寒濕。根據前人的經驗,伏龍肝是止血的良藥,古人治療崩漏,也有使用旋覆花和半夏治療胸膈間濕痰而止血的例子,也是這個道理。
[補澀藥]
鹿茸散:治療崩漏不止,伴隨身體虛弱消瘦。
藥材組成:
- 鹿茸(二兩,去毛後塗上酥油,稍微烤黃)
- 白龍骨(一兩)
- 鱉甲(塗上酥油烤黃,去邊緣,一兩)
- 熟地黃(一兩)
- 白芍藥(一兩)
- 白石脂(一兩)
- 烏賊魚骨(烤黃,一兩)
- 續斷(一兩)
- 肉蓯蓉(一兩半,用酒浸泡一晚,刮去表皮,烤乾)
使用方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飯前用粥水調服。
柏葉散:治療婦女崩漏,無論時間長短,逐漸導致身體消瘦、四肢無力、腹痛、食慾不佳。
藥材組成:
- 柏葉(一兩)
- 續斷(一兩)
- 川芎(一兩)
- 生地黃(一兩)
- 當歸(一兩)
- 龜甲(一兩)
- 鱉甲(一兩)
- 禹餘糧(二兩半)
- 阿膠(一兩)
- 牡蠣(一兩)
- 地榆(一兩)
- 赤石脂(一兩)
- 艾葉(一兩)
- 鹿茸(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