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女科證治準繩》~ 卷之一 (4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44)

1. 血崩

柏子仁湯,治婦人憂思過度,勞傷心經,不能藏血,遂致崩中下血不止。

柏子仁(炒),香附子(炒、去毛),芎藭,鹿茸(火燎去毛,酒蒸焙),茯神(去皮、木),當歸(各一錢半),阿膠,小草(各一錢),川續斷(二錢),甘草(炙,半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一盅,空心服。

〔補脾升陽〕

〔垣〕,經水漏不住有二,補前人之闕。

婦人脾胃虛損,致命門脈沉細而數疾,或沉弦而洪大有力,寸關脈亦然,皆由脾胃有虧,下陷於腎,與相火相合,濕熱下迫,經漏不止,其色紫黑,如夏月腐肉之臭。中有白帶者,脈必弦細,寒作於中。有赤帶者,其脈洪數,病熱明矣。必腰痛或臍下痛,臨經欲行而先發寒熱往來,兩脅急縮,兼脾胃證出見,或四肢困熱,心煩悶不得眠臥,心下急,宜大補脾胃而升降氣血,可一服而愈。

或先貴而後賤,或先富而後貧,病名脫營者,心氣不足,其火大熾,旺於血脈之中,又致脾胃飲食失節,火乘其中,形質肌肉顏色似不病者,此心病也。不形於脈,故脾胃飲食不調,其證顯矣,而經水不時而下,或適來適斷,暴下不止。治當先說惡死之言,勸論令懼死而心不動,以大補氣血之劑,補養脾胃,微加鎮墜心火之藥,治其心,補陰瀉陽,經自止矣。

《痿論》云: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故經曰:大經空虛,發則肌痹,傳為脈痿。此之謂也。

益胃升陽湯,治血脫益氣,古人之法也。先補胃氣以助生長,故曰陽生陰長。諸甘藥為之先務,舉世皆以為補氣,殊不知甘能生血,此陽生陰長之理也。故先理胃氣,人之一身,納穀為寶。

黃耆(二錢),人參(有嗽者去之),神麯(炒,各一錢半),升麻,柴胡(各五分),白朮(三錢),當歸身(酒浸),甘草(炙),陳皮(各一錢),生黃芩(二錢,瀉盛暑之伏金肺逆,秋涼不用),一方用生地黃。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或五錢,如食添再加之,如食減,已定三錢內更減之,不可多服。每服二錢,水煎去滓,熱服。如腹痛,每服加白芍藥二分,中桂少許。如渴、口乾,加乾葛二分。如嗽,去人參,服不計時候。(蓋先服此益胃氣升陽湯不止,卻服後方柴胡調經湯,大舉大升之也。)

〔升陽〕

宣德侯經歷家人病崩漏,醫莫能效。切脈之後,且以紙疏其證至四十餘種,為制調經升陽除濕湯療之,明日而十減其八,前後五六日良愈。

調經升陽除濕湯,治女子漏下惡血,月事不調,或暴崩不止,多下水漿之物。皆由飲食不節,或勞傷形體,或素有心氣不足,因飲酒勞倦,致令心火乘脾,其人必怠情嗜臥,四肢不收,困倦乏力,無氣以動,氣短上氣,逆急上衝,其脈緩而弦急,按之洪大,皆中指下得之,脾土受邪也。脾主滋榮周身者也,心主血,血主脈,二者受邪,病皆在脈。脈者血之府也,脈者人之神也。心不主令,胞絡代之,故曰心之脈,主屬心系。心系者胞絡、命門之脈也,主月事、主孕,皆由脾胃虛而心胞乘之,故漏下血水不調也。況脾胃為血氣陰陽之根蒂,當除濕去熱,益風氣上伸以勝其濕。又云:火鬱則發之。

白話文:

血崩

**柏子仁湯:**此方用於治療婦女因過度憂慮思慮,勞傷心經,導致心無法藏住血液,進而發生崩漏,血流不止的狀況。

藥材組成:炒過的柏子仁、炒過並去除毛的香附子、芎藭、火烤去毛後用酒蒸過的鹿茸、去皮木心的茯神、當歸(各一錢半)、阿膠、小草(各一錢)、川續斷(二錢)、炙甘草(半錢)。

服用方法:將以上藥材加水兩盅,放入五片生薑,煎煮至剩下一盅,空腹服用。

(補脾升陽)

(垣):經血漏個不停的原因有兩種,這裡補充前人未詳述的部分。

婦女如果脾胃虛弱,會導致命門脈搏沉細而快速,或是沉弦而洪大有力,寸關脈也會有同樣的狀況,這些都是因為脾胃虛弱,導致功能下陷到腎,與腎中的相火結合,濕熱之氣向下迫使,造成經血漏個不停,顏色呈現紫黑色,氣味像夏天腐爛的肉一樣。如果帶有白色分泌物,脈象必定是弦細的,表示寒氣在中焦。如果帶有紅色分泌物,脈象是洪大快速的,明顯是熱症。通常會伴隨腰痛或肚臍下方疼痛,月經來臨前會先出現忽冷忽熱,兩脅感到緊縮,同時也會出現脾胃虛弱的症狀,或是四肢困倦發熱,心煩無法入睡,心下感覺急迫。這時候應該要大補脾胃,使氣血上升下降正常運行,服藥一次就能見效。

有些婦女可能原本生活富裕後來變得貧困,或是先富貴後貧賤,這種情況下的病症稱為「脫營」,代表心氣不足,導致體內火氣旺盛,在血脈中竄動,又因為脾胃飲食失調,火氣侵入其中,外表看起來可能沒有生病,但實際上是心病。這種情況下的脈象可能不明顯,但脾胃飲食失調的症狀卻很明顯,經血時來時斷,或突然大量流失不止。治療時,應先說明病情可能嚴重,讓患者感到害怕而心情平靜,再用大補氣血的藥物,補養脾胃,稍微加入鎮定心火的藥物,來治療其心,補陰瀉陽,經血自然就會停止。

《痿論》提到:過度悲傷會導致胞絡斷絕,胞絡斷絕則陽氣在體內妄動,發作時會造成心下血崩,頻繁小便出血。因此《黃帝內經》說:大經空虛,發作時會導致肌肉麻痺,傳到脈絡就會形成痿症,就是這個意思。

**益胃升陽湯:**此方用於治療因失血而導致氣虛的狀況,是古代醫家的用藥方法。先補養胃氣以幫助生長發育,所以說「陽生陰長」。用多種甘味的藥材作為主要的藥物,世人都以為這是補氣的藥物,卻不知道甘味能夠生血,這就是「陽生陰長」的道理。因此要先調理胃氣,人的身體以攝取食物為根本。

藥材組成:黃耆(二錢),人參(有咳嗽症狀時去除),炒過的麥芽(各一錢半),升麻、柴胡(各五分),白朮(三錢),用酒浸過的當歸身、炙甘草、陳皮(各一錢),生黃芩(二錢,用來瀉盛夏時節潛伏在肺部的熱邪,秋天轉涼時就不用)。另一種配方會使用生地黃。

服用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或五錢,如果食慾佳可以增加用量,如果食慾差則減少用量,但至少要保留三錢,不可過量服用。每次服用兩錢,加水煎煮去渣,趁熱服用。如果有腹痛,每次服用可加入白芍藥二分,少許肉桂。如果口渴口乾,可加入葛根二分。如果有咳嗽,則去除人參,服用時間不限。(先服用這個益胃氣升陽湯如果沒有止血,再服用後面的柴胡調經湯,大幅度提昇陽氣。)

(升陽)

宣德侯的家人患上崩漏,許多醫生都束手無策。在把脈之後,我將病症整理成四十多種寫在紙上,製作了調經升陽除濕湯來治療,第二天病情就減輕了八成,五六天後就完全康復。

**調經升陽除濕湯:**此方用於治療婦女經血淋漓不斷、月經不調,或突然大量出血不止,並且伴隨分泌水樣物質的狀況。這些通常是因為飲食不節制,或勞累過度,或原本就有心氣不足的問題,又因為飲酒或過度勞累,導致心火侵入脾胃。患者一定會感到疲倦想睡,四肢無力,沒有力氣活動,氣短、呼吸急促、氣往上衝,脈象呈現緩而弦急,按壓下去則洪大,這些脈象都是在中指下方感覺到的,表示脾土受到邪氣侵犯。脾負責滋養全身,心主管血液,血液運行於脈絡,兩者都受到邪氣侵犯,疾病都會表現在脈象上。脈是血液的府邸,也是人的精神所在。如果心無法正常主導,就由胞絡代替,因此說心之脈是屬於心系的。心系指的就是胞絡、命門的脈絡,掌管月經和懷孕,這些都是因為脾胃虛弱,而心胞絡趁機作亂,因此導致經血淋漓不止,月經失調。何況脾胃是血氣陰陽的根本,應當祛除濕熱,使風氣上升以戰勝濕氣。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火鬱則發之」,也就是要疏導體內的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