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女科證治準繩》~ 卷之三 (1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7)

1. 痢後嘔噦

〔大〕,凡滯下病之稍久或欲愈之時,多有咳逆及嘔逆之證。然咳逆者,古人之所謂噦是也。噦者腎寒所生,此證最危,其他病亦惡咳逆,如見此證,宜用橘皮乾薑湯、半夏生薑湯、丁香柿蒂湯。若陽證咳逆者,小柴胡湯、橘皮竹茹湯。予嘗治一痢疾咳逆不止,六脈沉弱,諸醫用藥灼艾皆無效,僕投退陰散兩服愈。又嘗治許主簿痢疾愈後咳逆不止,服諸藥無效,遂灸期門穴,不三壯而愈。(穴見《針灸準繩》。)如有嘔逆之證,《難經》云:無陰則嘔。然多有胃熱而嘔,亦有胃寒而生,亦有暑毒而生,如胃熱而嘔,宜服小柴胡湯、孫兆竹茹湯、蘆根湯、官局桔梗湯、竹葉石膏湯加生薑主之。嘔而發渴者,豬苓湯,又嘗治一痢後嘔不止,六脈虛弱,此胃寒而嘔,又似暑毒凝於胃脘,投《局方》香薷丸而愈。

白話文:

〔大〕,凡是久患下痢之症,或病情稍有好轉將要痊癒時,多半會有咳嗽逆上和嘔吐逆上的症狀。然而,咳嗽逆上,古人稱之為噦,噦是腎臟寒氣所導致的,這種症狀最為危急,其他病症也忌諱咳嗽逆上,若出現這種症狀,宜使用橘皮乾薑湯、半夏生薑湯、丁香柿蒂湯。若是陽證所致的咳嗽逆上,則可用小柴胡湯、橘皮竹茹湯。

我曾經治療一位患有痢疾,咳嗽逆上不止,六脈沉弱,其他醫生用藥灼艾都無效,我給他服用退陰散,兩劑藥後就痊癒了。又有一次,我治療許主簿,痢疾痊癒後咳嗽逆上不止,服用各種藥物都沒有效果,於是給他灸刺期門穴,不到三壯就痊癒了。(期門穴位置可查閱《針灸準繩》。)

如果出現嘔吐逆上的症狀,《難經》中記載:「無陰則嘔。」然而,大多數情況下,是胃熱而導致嘔吐,也有胃寒而引起的,還有暑毒所導致的。若是胃熱而嘔吐,宜服用小柴胡湯、孫兆竹茹湯、蘆根湯、官局桔梗湯、竹葉石膏湯,並加入生薑來治療。嘔吐且口渴者,可服用豬苓湯。

我曾經治療一位痢疾後嘔吐不止,六脈虛弱,這是胃寒所致的嘔吐,也像是暑毒凝結在胃脘,我給他服用《局方》中的香薷丸,結果就痊癒了。

橘皮乾薑湯,治噦。

橘皮,通草,乾薑,桂心,甘草(各四錢),人參(二錢),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半夏生薑湯,治噦欲死。

半夏(一兩一分,洗),生薑(二兩,切)

上以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滓分為二服。

丁香柿蒂湯,治咳逆。

白話文:

橘皮、通草、乾薑、桂心、甘草各四錢,人參二錢,一起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碗水煎煮至七分,去渣,溫熱服用,可治療呃逆。

半夏一兩一分,洗淨;生薑二兩,切片。用兩碗水煎煮至八分,去渣,分兩次服用,可治療瀕死狀態的呃逆。

丁香、柿蒂煎湯服用,可治療咳嗽逆氣。

丁香(十粒),柿蒂(十五枚)

上㕮咀,用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熱服。

橘皮竹茹湯,治噦逆。

橘皮,甘草(各二兩),半夏(一兩,湯洗),人參(半兩),竹茹(一升),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二盞,生薑六片,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生薑橘皮湯,治乾嘔噦,若手足厥冷者。

橘皮(四兩),生薑(半斤)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退陰散,本治陰毒傷寒,手足逆冷,脈沉細,頭痛腰重連進三服。小小傷冷,每服一字,入正元散內同煎,加鹽少許。陰毒傷寒咳逆,煎一服,細細熱呷即止。

白話文:

丁香十粒,柿蒂十五枚,一起研磨成粉,加水一盞半煎煮至八分,濾去渣滓,趁熱服用。

橘皮、甘草各二兩,半夏一兩(用熱水洗淨),人參半兩,竹茹一升,一起研磨成粉,每次服用四錢,加水二盞,生薑六片,大棗一枚,煎煮至七分,濾去渣滓,溫熱服用。

橘皮四兩,生薑半斤,一起研磨成粉,每次服用半兩,加水一盞,煎煮至七分,濾去渣滓,溫熱服用。

退陰散原本用於治療陰毒傷寒,症狀包括手足逆冷,脈沉細,頭痛腰重,連續服用三劑即可。如果是輕微的傷寒,每次服用一字,加入正元散一起煎煮,加少許鹽。如果是陰毒傷寒伴有咳嗽逆氣,煎煮一劑,細細熱飲即可止咳。

乾薑,川烏頭(各等分),

上為粗末,炒令黃色,候冷搗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鹽一捻,煎至半盞服。

豬苓湯,治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

豬苓,赤茯苓,澤瀉,阿膠(炒),滑石(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候膠消盡服。

補遺倉廩湯,治痢疾心煩,手足溫,頭痛。如脾胃脈不弱,此乃毒氣上衝心肺,所嘔噦而不食,宜倉廩湯。(即敗毒散是。)

白話文:

乾薑和川烏頭各取等量,一起研磨成粗粉,然後用文火炒至黃色,放涼後再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盞,加少許鹽,煎煮至半盞服用。

豬苓湯用於治療咳嗽伴隨嘔吐口渴、心煩失眠的症狀。

豬苓、赤茯苓、澤瀉、炒阿膠、滑石各取半兩,一起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盞,煎煮至阿膠完全融化後服用。

補遺倉廩湯用於治療痢疾伴隨心煩、手足溫熱、頭痛的症狀。如果脾胃脈象不虛弱,這種情況可能是毒氣上衝心肺,導致嘔吐反胃不思飲食,可以用倉廩湯治療,也就是敗毒散。

每服四錢,入陳倉米百粒,姜五片,棗一枚,煎溫服。若脈微弱,或心腹虛脹,手足厥逆,初病則不嘔,因服罌粟、烏梅,苦澀過多,以致聞食先嘔,此乃脾胃虛弱,用山藥一味,銼小豆大,一半生用,一半銀瓦銚內炒熟,同為末,米飲調下。

又治噤口痢。以石蓮子去殼留心並肉,為末,每二錢,陳米飲調下。此疾蓋毒上衝心肺,藉此以通心氣,便思食。

白話文:

每次服用四錢,加入陳倉米一百粒、薑五片、棗子一枚,煎煮溫熱後服用。如果脈搏微弱,或是心腹虛脹,手腳冰冷,初期沒有嘔吐,但服用罌粟、烏梅後,因苦澀過多而導致聞到食物就先嘔吐,這是脾胃虛弱所致,可用山藥一味,切成小豆大小,一半生用,一半用銀瓦銚炒熟,研磨成粉末,以米湯調服。

另外,還可以治療噤口痢。將石蓮子去殼留心和肉,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陳米湯調服。這種病症是因為毒氣上衝心肺,藉此可以通暢心氣,便會想要吃東西。

2. 痔瘻

〔大〕,婦人痔瘻,因鬱怒、風熱、厚味膏粱所致。其名有五:肛邊如乳出膿者為牝痔。腫脹出血者為牡痔。癢痛者為脈痔。腫核者為腸痔。登廁出血者為血痔。治宜審之。

〔薛〕,前證,婦人多因胎產、經行、飲食起居、六淫七情失調所致。男子多因醉飽入房,筋脈橫解,精氣脫泄,熱毒乘虛而患。或入房強固其精,木乘火勢而侮金,或炙爆厚味,陰虛濕熱,宜涼血潤燥疏風,潰後當養元氣,補陰精,不愈即成痔漏,有串臀、串陰、穿腸者。其腸頭腫塊者,濕熱也,作痛者風也,便燥者火也,潰膿者熱勝血也。大便作痛者,潤燥除濕。肛門墜痛者,瀉火導濕。小便澀滯者,清肝導濕。經云: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證屬肝腎不足,故用加味地黃及六味丸有效。慎勿敷毒藥及服寒涼之劑。

白話文:

大,婦人患有痔瘻,通常是因為情緒波動、風熱之氣、以及過於肥厚的食物導致的。此病有五種表現形式:肛門周圍出現像乳房一樣的膿包,稱為「牝痔」;腫脹並伴有出血,稱為「牡痔」;瘙癢疼痛的,稱為「脈痔」;腫塊在腸道內的,稱為「腸痔」;大便時出血的,稱為「血痔」。治療時應詳細辨別病情。

薛,對於上述情況,婦人多因懷孕生產、月經週期、飲食作息和六淫七情等因素失調所引起。男性則多因飲酒過量、性生活頻繁,筋骨疲憊、精氣耗損,加上熱毒乘虛而發病。或者為了強固精氣,導致木克金,或者食用過於肥厚的食物,造成陰虛濕熱,應使用涼血潤燥、疏風的藥物。創傷後應養護元氣,補充陰精,若未能痊癒,可能會轉變為痔漏,有串臀、串陰、穿腸的可能。腸頭腫塊是因為濕熱,作痛是風邪所致,大便乾燥是因為火氣,潰膿是熱度勝過血液。大便疼痛,應該潤燥除濕。肛門下垂且疼痛,應瀉火導濕。小便澀滯,應清肝導濕。經書上說,因為過度飲食,筋脈鬆弛,腸道腐爛會導致痔疾。病情屬於肝腎不足,因此使用加味地黃和六味丸等方藥有療效。需謹慎不要使用毒藥或是寒涼的藥物。

鱉甲散,治五種痔漏,膿血淋漓,或腫痛堅硬下墜。

鱉甲,露蜂房,蛇蛻,豬後懸蹄,蝟皮(五味燒存性,各二錢),麝香(一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空心生地黃煎湯調下,更敷之。

又方:熱痛用寒水石、朴硝為末,以津調搽。

治法並方,詳《雜病》痔門,茲不重錄。

白話文:

鱉甲散

此方用於治療五種痔瘡,症狀為膿血流出,或腫痛堅硬下墜。

藥材:

  • 鱉甲(兩錢)
  • 露蜂房(兩錢)
  • 蛇蛻(兩錢)
  • 豬後懸蹄(兩錢)
  • 蝟皮(五味燒存性,兩錢)
  • 麝香(一分)

用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空腹時用生地黃煎湯送服,並將藥粉敷於患處。

其他方法:

若痔瘡伴隨熱痛,可用寒水石、朴硝研磨成粉末,以唾液調勻後塗抹患處。

詳細內容:

此方及治療方法詳見《雜病》痔門章節,在此不再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