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證治準繩》~ 卷之三 (16)
卷之三 (16)
1. 協熱下利
〔大〕,若下清水其色赤黃,或米穀不化,但欲飲冷,時時嘔逆,小便不利,得熱則極,心胸煩躁,脈虛大而數,此由乘虛熱入於胃,湊滲下焦,津液不分,並於大腸,謂之協熱下利。先用五苓散利小便,次以玉粉丹、四味阿膠丸。
〔薛〕,前證若胃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肝木侮脾土,用六君子湯。鬱結傷脾土,用歸脾湯。命門火衰,用八味地黃丸。余參各論主之。一婦人五月間患痢,日夜無度,小腹墜痛,發熱惡寒。余以為脾氣虛弱,用六君子湯送香連丸,二服漸愈,仍以前湯送四神丸,四服全愈。至七月終,怠惰嗜臥,四肢不收,體重節痛,口舌乾燥,飲食無味,大便不實,小便頻數,灑淅惡寒,悽慘不樂,此肺與脾胃虛而陽氣不伸也,用升陽益胃湯而痊。
白話文:
如果拉肚子時,排泄物呈赤黃色,或是吃米飯無法消化,只想喝冷飲,經常嘔吐,小便不順暢,遇熱就更加嚴重,心裡焦躁不安,脈搏虛弱而快,這是因為虛弱的狀態下,熱氣入侵胃部,並滲透到下焦,津液無法正常分泌,進而影響到大腸,導致熱性腹瀉。首先應使用五苓散利尿,接著再服用玉粉丹和四味阿膠丸。
如果上述症状是因胃氣虛弱所致,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若是肝氣過盛損傷脾胃,則使用六君子湯。如果脾胃鬱結,則使用歸脾湯。若是腎陽虛衰,則使用八味地黃丸。其他情况則可参考相关论述。一位婦人於五月患痢疾,日夜不止,小腹坠痛,發熱怕冷。我认为是脾胃虚弱,便使用六君子湯送服香连丸,兩次服用后症状逐渐减轻,之后继续使用六君子湯送服四神丸,四次服用后完全康復。到了七月底,她变得懒散嗜睡,四肢无力,身体沉重关节疼痛,口干舌燥,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小便频繁,怕冷,情绪低落,这是因为肺脾胃虛弱,陽氣不足。使用升陽益胃湯治疗后痊愈。
玉粉丹
蛤粉,硫黃(等分),
上同研細,白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
四味阿膠丸
黃連,赤茯苓(去皮,各一兩),芍藥(三兩),阿膠(炒燥,一兩),
上先將三味為末,卻以好醋熬阿膠成稀膏,丸如梧桐子大,米飲下三十丸。
《補遺》協熱而利,《活人書》黃芩湯、赤石脂丸,《局方》益元散皆可。
白話文:
玉粉丹
將蛤蜊粉和硫磺各取等份,研磨成細粉末,再用白麵糊和成丸子,大小如同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米湯送服。
四味阿膠丸
黃連和赤茯苓各取一兩,去除赤茯苓外皮;芍藥取三兩;阿膠一兩,先炒至乾燥。
將黃連、赤茯苓和芍藥研磨成粉末,再用好醋熬制阿膠成稀膏狀,與藥粉混合,製成如同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米湯送服。
補遺
此方具有清熱利濕的作用。若需參考其他類似方劑,可查閱《補遺》中的協熱而利方,以及《活人書》中的黃芩湯和赤石脂丸,以及《局方》中的益元散。
2. 滯下
(男女痢治無異,已詳《雜病準繩》,此特摭遺耳。)
〔大〕,夫赤白痢疾者,古人名之滯下是也。究疾之原,皆因外感五邪之氣,內傷生硬冷熱之食。其證不一,有赤有白,有赤白相雜,有冷有熱,有虛有實。大抵四時皆以胃氣為本,未有不因外感寒暑燥濕風之氣而傷於脾胃,脾胃既虧,而又內傷飲食,飲食不能克化,致令積滯而成滯下。古人云:無積不成痢者此也。經云:春傷於風,夏生飧泄。蓋風喜傷肝,然春時肝木正旺而不受邪,反移氣克於脾土。然脾既受克,又不能忌慎口腹,恣食生冷黏硬之物,致令脾胃不能克化,因此積滯。又夏秋之間,或再感暑濕風冷之氣,發動而成痢也。其證必先臍腹㽲痛,洞泄水瀉,裡急後重,或有或無,或赤或白,或赤白相雜,日夜無度,如有此證,不問冷熱虛濕,但當先服神朮散,可以發散風冷寒濕之氣,次服五苓散分利水穀,兼用加巴感應丸,溫脾胃去積滯,或六神丸,未有不安者也。或曰:雖古人有言無積不成痢,亦不專以去積為先,豈有一歲之內,獨於夏秋之間,人皆有積而春冬無之。蓋風邪入胃,木來勝土,不為暴下則為痢疾,其神朮散要藥也。又有一方一郡之內,上下傳染,疾狀相似,或只有一家長幼皆然,或上下鄰里間相傳染,或有病同而證異,亦有證異而治同,或用溫劑而安,或用涼藥而愈,有如此等是毒疫痢也。治疫毒痢者,雖當察五運六氣之相勝,亦不可狎泥此說,且如運氣相勝,豈獨偏於一方一郡,而偏於一家一巷者乎?如有此證,當先察其虛實冷熱,首以敗毒散多加人參、甘草、陳米、薑、棗煎服,及三黃熟艾湯、黃連阿膠丸,五苓散、駐車丸,可選而用之。如下痢赤多,或純下鮮血,裡急後重,大便不通,身體壯熱,手足心熱,心煩躁渴,腹脅脹痛,小便赤澀,六脈洪大,或緊而數,或沉而實,此熱痢也。宜白頭翁湯及三黃熟艾湯、五苓散,可選而用之。若風痢下血太過,宜用胃風湯加木香、黑豆煎服。若夏秋之間,下痢或赤或白,或赤白相雜,臍腹㽲痛,裡急後重,憎寒發熱,心胸煩悶,躁渴引飲,嘔逆噁心,小便不利,及五心煩熱,六脈虛弱,此等脈證,正因伏暑而得此疾,宜服香薷散加黃連、甘草、當歸,酒水濃煎,沉冷(雜病傷暑。)頓服,仍急服酒蒸黃連丸,或小柴胡湯加人參煎服必愈。(沈內翰云:治痢之藥極多,然無如此藥之妙,蓋小柴胡湯能治暑毒。)如雜證一退,而痢尚未止,則以四物湯加膠,艾煎服,以調陰陽,未有不安者也。如水穀不分,小便不利,宜用五苓散,淡竹葉煎湯調服。如煩渴甚者,亦宜服之。若不明伏暑之證,但以脈虛而妄投硫、附、薑、桂、丹石之藥而殺之,深可嘆息。若下痢純白,狀如魚腦,臍腹冷痛,日夜無度,手足逆冷,或有嘔逆,全不入食,飲食欲溫而惡冷,六脈微細,此由臟腑虛冷之極,宜木香散加服四味理中湯及鍾乳健脾丸,甚者四肢逆冷,六脈沉絕,當一味峻補,兼灸氣海、丹田二穴,更以助胃之藥,此守而不攻之意也。宜四順附子湯、三建丹、白丹、加味參附湯、姜附湯,皆可選用。如年尊虛弱之人,或素來稟受怯弱,亦宜以此法詳酌調理。然大宜開胃進食為先,食可得入,則脾胃運化,糟粕便聚,糟粕既成垢膩,鮮血瘀滯,不患其不隕矣。如久痢不瘥,腸滑不禁,溏泄不止,諸藥無效,方可施之澀腸止痢之劑,亦宜先以龍骨、肉豆蔻、訶子、鍾乳、胡粉之藥。近人多用罌粟殼、地榆之屬,然此物性太緊澀,能損胃氣,如少壯之人,壯健者服之,間奏奇效。若是疫毒受暑受濕之證,及年尊之人,或稟受怯弱,服此莫不受其大害。若以固秘澀腸為先,則風寒暑濕之邪,非惟澀而不去,而胃管閉而不通,禁口不食。日見羸瘦,糟粕不入腸中,所患無由可除矣。若有此證,宜以參苓白朮散、四君子湯,及以石蓮、山藥之劑治之必愈。治痢欲投補藥,必須有溫通之意在焉。如四君子湯、理中湯、十全湯加木香、白豆蔻、茯苓、官桂、厚朴之屬,可以散風邪,可以分水道,可以開胃管,可以治纏擾,可以通秘澀,此攻守之意兩全也。大抵治痢之法,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滑者澀之,閉者通之,有積者推之,風則散之,暑則滌之,濕則燥之,熱則涼之,冷則溫之,冷熱者調之,以平為期,不可以過,此為大法。
白話文:
男女痢疾治療並無差異,已詳述於《雜病準繩》,此處僅補充說明。
〔大〕 赤白痢疾,古人稱之為滯下。追究病因,皆因外感風寒暑濕燥等邪氣,或內傷生冷硬熱等飲食所致。痢疾症狀不一,有赤痢、白痢,也有赤白相雜,有寒痢、熱痢,也有虛痢、實痢。
總的來說,無論哪個季節,胃氣都是根本。若因外感寒暑燥濕風之氣傷及脾胃,脾胃功能受損,又內傷飲食,導致飲食無法正常消化,就會積滯成痢。古人說:「無積不成痢」,就是這個道理。
經書記載:「春傷於風,夏生飧泄。」風邪最易傷肝,但春天肝木正旺,不易受邪氣侵犯,反而是克制脾土。脾土受克,又不好好忌口,貪吃生冷黏硬食物,脾胃更難消化,導致積滯。到了夏秋季節,可能再次感暑濕風冷之氣,就會誘發痢疾。
痢疾發作時,必先出現臍腹絞痛,水瀉不止,裡急後重,或有或無,或赤或白,或赤白相雜,日夜無度。無論是寒痢、熱痢、虛痢、濕痢,都應先服用神朮散,散發風冷寒濕之邪氣,然後服用五苓散,分利水穀。同時,可以加服感應丸,溫脾胃去積滯,或服用六神丸,預防病情惡化。
有人可能會說:雖然古人有「無積不成痢」之說,但也不應該單純以去積為先。一年之中,難道只有夏秋季節才會積滯,春冬就不會嗎?其實,風邪入胃,木氣克制土氣,若不暴瀉,就會轉化為痢疾,神朮散是必不可少的藥物。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同一地區,上下傳染,病情相似。或是一家人,老少皆患痢疾,或上下鄰里間互相傳染,或病症相同但表現不同,或病症不同但治療方法相同,或用溫劑就能痊癒,或用涼藥就能治好。這種情況屬於疫毒痢。
治療疫毒痢,雖然應察五運六氣之相勝,但也不可過於拘泥於此。運氣相勝,難道只會偏向於某一地區,而偏向於某一家一巷嗎?遇到這種情況,應先觀察患者是虛是實,是寒是熱,首先以敗毒散,加入人參、甘草、陳米、薑、棗煎服,也可以用三黃熟艾湯、黃連阿膠丸、五苓散、駐車丸,根據病情選用。
如果痢疾以赤痢為主,或純下鮮血,裡急後重,大便不通,身體壯熱,手足心熱,心煩躁渴,腹脅脹痛,小便赤澀,六脈洪大,或緊而數,或沉而實,這是熱痢。宜用白頭翁湯以及三黃熟艾湯、五苓散,根據病情選用。如果風痢下血過多,宜用胃風湯,加入木香、黑豆煎服。
如果在夏秋季節,痢疾或赤或白,或赤白相雜,臍腹絞痛,裡急後重,憎寒發熱,心胸煩悶,躁渴引飲,嘔逆噁心,小便不利,以及五心煩熱,六脈虛弱,這都是伏暑所致。宜服用香薷散,加入黃連、甘草、當歸,用酒水濃煎,沉冷後頓服,並立即服用酒蒸黃連丸,或小柴胡湯加入人參煎服,必定痊癒。(沈內翰說:治療痢疾的藥物很多,但沒有比小柴胡湯更好的藥,因為小柴胡湯能治暑毒。)
如果雜症退去,痢疾尚未止,則用四物湯加入膠、艾煎服,以調陰陽,不會再有問題。如果水穀不分,小便不利,宜用五苓散、淡竹葉煎湯調服。如果煩渴嚴重,也宜服用五苓散、淡竹葉湯。
如果不明伏暑之症,只憑脈虛就胡亂服用硫黃、附子、薑、桂、丹石等藥物,妄圖殺死病邪,實在令人嘆息。
如果痢疾純為白痢,形狀如同魚腦,臍腹冷痛,日夜無度,手足逆冷,或有嘔逆,完全不思飲食,飲食喜溫而惡冷,六脈微細,這是臟腑虛冷所致,宜用木香散,加服四味理中湯以及鍾乳健脾丸。如果情況嚴重,四肢逆冷,六脈沉絕,應一味峻補,並灸氣海、丹田二穴,以幫助胃氣恢復,這屬於守而不攻的治療方法。宜用四順附子湯、三建丹、白丹、加味參附湯、薑附湯,根據病情選用。
如果年老體弱者,或天生稟受怯弱,也應根據此法詳加調理。治療痢疾最重要的是開胃進食,食慾恢復,脾胃運化正常,糟粕就能排出,糟粕積聚成垢膩,鮮血瘀滯,痢疾自然會痊癒。
如果久痢不愈,腸滑不禁,溏泄不止,各種藥物都無效,才能使用澀腸止痢的藥物。應先用龍骨、肉豆蔻、訶子、鍾乳、胡粉等藥物。近人多用罌粟殼、地榆等,但這些藥物性太緊澀,會損傷胃氣,少壯之人或體壯者服用,有時能奏奇效。如果是疫毒、暑濕之症,以及年老体弱者,或天生稟受怯弱,服用此類藥物都會受到很大傷害。
如果以固秘澀腸為先,那麼風寒暑濕之邪就會被澀而不去,胃管閉而不通,禁口不食,日見羸瘦,糟粕無法進入腸道,痢疾就無從治療。遇到這種情況,宜用參苓白朮散、四君子湯,以及石蓮、山藥等藥物治療,必定痊癒。
治療痢疾,如果要服用補藥,必須包含溫通之意。例如四君子湯、理中湯、十全湯加入木香、白豆蔻、茯苓、官桂、厚朴等,可以散風邪,可以分水道,可以開胃管,可以治纏擾,可以通秘澀,這屬於攻守兼備的治療方法。
總之,治療痢疾的方法,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滑者澀之,閉者通之,有積者推之,風則散之,暑則滌之,濕則燥之,熱則涼之,冷則溫之,冷熱者調之,以平和為目標,不可過於偏頗,這是治療痢疾的基本原則。
祭酒林謙之說醫人劉從周治病有功,議論殊不凡,且有驗。云:大凡痢疾,不問赤白而為冷熱之證,若手足和暖則為陽,只須服五苓散,用粟米飲調下,次服感應丸二十丸即愈。若覺手足厥冷,則為陰,當服暖藥,如已寒丸、附子之類。如此治痢,無不效。此方親曾用有效。有人夏月患痢,一日六七十行,用五苓散兩服止。
〔薛〕,東垣云:太陰經受濕,水瀉變膿血,脾傳於腎者,謂之賊邪,難愈。先痢而後瀉者,謂之微邪,易痊。若厥陰經下痢,脈沉遲,手足厥逆,用麻黃小續命湯汗之。若身冷自汗,小便自利,脈微嘔吐,用漿水散溫之。若脈疾身動,下迫聲響,用白朮芍藥湯。脈沉身靜,飲食不入,用姜附湯。身體沉重,四肢不舉,用朮附湯。竊謂前證若飲食停滯,用六君子湯以補脾胃,消飲食。若胃氣下流,用補中益氣湯以補脾胃,升元氣。若風傷腸胃,宜用神朮散以補脾胃,解外邪。若痰積中焦,宜用六神丸以補脾胃,化痰滯。大凡脾胃虛弱,宜補中氣,調飲食。一老婦食後因怒患痢,裡急後重,肛門脫下,此脾氣下陷,用大劑六君加附子、肉蔻、煨木香各一錢,吳茱五分,骨脂、五味各一錢五分,二劑諸證悉退。惟小腹脹悶,此肝氣滯於脾也,與調中益氣加附子、木香五分,四劑而愈。後口內覺咸,此腎虛水泛,與六味地黃丸二劑頓愈。又以飲食失宜,大便不實,四肢逆冷,此脾胃復傷,與六君加附子五分及八味丸而愈。先太宜人仲夏患痢,腹痛去後無度,煩渴飲湯,手按腹痛稍止,脈鼓指而有力,此真氣虛而邪氣實也,急用人參五錢,白朮、茯苓各三錢,陳皮、炙草、升麻、附子各一錢,服之即睡,覺而索食,脈證頓退,再劑而安。此取證不取脈也。其時同患是證,服痢藥者俱致不起,惜哉。
白話文:
林謙之認為劉從周治療痢疾很有方法,他指出,痢疾不管赤白,都分冷熱證。手足溫暖是陽證,只需服用五苓散,用粟米飲調服,之後服用感應丸二十丸即可痊癒。若手足厥冷,則為陰證,要服用溫熱藥物,如已寒丸、附子之類。這樣治療痢疾,無不有效。他親自使用過,非常有效。曾經有人夏天患痢疾,一天拉六七十次,服用兩劑五苓散就止住了。
薛氏也說,太陰經受濕邪,水瀉變為膿血,脾氣傳到腎經,稱為賊邪,難以治癒。先痢疾後瀉肚子,稱為微邪,容易痊癒。如果厥陰經下痢,脈象沉遲,手足厥逆,要用麻黃和小續命湯發汗。如果身體寒冷自汗,小便頻數,脈象微弱,還伴有嘔吐,要用漿水散溫暖身體。如果脈象快,身體躁動,下腹有聲響,要用白朮芍藥湯。脈象沉緩,身體安靜,飲食不進,要用姜附湯。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要用朮附湯。
薛氏認為,如果前面這些症狀是因為飲食停滯,要用六君子湯補脾胃,消食積。如果胃氣下流,要用補中益氣湯補脾胃,升提元氣。如果風邪侵犯腸胃,要用神朮散補脾胃,解外邪。如果痰積在中焦,要用六神丸補脾胃,化痰止滯。總之,脾胃虛弱,就要補中氣,調養飲食。曾經有一位老婦,飯後因生氣患痢疾,裡急後重,肛門脫出,這是脾氣下陷,要用大劑六君子湯,加附子、肉蔻、煨木香各一錢,吳茱五分,骨脂、五味各一錢五分,服用兩劑後所有症狀都消失了。只不過小腹脹悶,這是肝氣鬱滯在脾經,要用調中益氣湯加附子、木香各五分,服用四劑痊癒。之後口裡感覺發鹹,這是腎虛水泛,服用六味地黃丸兩劑就痊癒了。
又有一次,有人因為飲食不當,大便不成形,四肢冰冷,這是脾胃再次受損,服用六君子湯加附子五分以及八味丸就痊癒了。以前一位太宜人,仲夏患痢疾,腹痛無度,口渴,喝了很多水,用手按著肚子,疼痛略微減輕,脈象有力,這是真氣虛弱,邪氣旺盛,要急用人參五錢,白朮、茯苓各三錢,陳皮、炙草、升麻、附子各一錢,服下之後就睡著了,醒來之後就想要吃東西,脈象和症狀都減輕了,再服一劑就痊癒了。這個治療方法是根據症狀,而不是脈象。當時有很多人患有同樣的疾病,服用痢疾藥物都治不好,真是可惜。
〔陳〕,曾有一婦人病痢疾,閱四十日,服諸藥不愈。召予診之,六脈沉弱。大凡下痢之脈宜沉宜弱,但以十全大補湯、薑棗煎成,加白蜜半匙,再煎數沸,服之愈。甲子夏秋間,趙經略侄孫病痢甚重,召小方脈未至,命予診之,六脈平細,以證觀之,云是血痢,其實非也,只是血水而已。予記調中湯治狀,云治夏月初秋,忽有暴寒,折於盛熱,結入四肢,則壯熱頭痛,寒傷於胃,則下利或血、或水、或赤,壯熱冥困脈數,宜服此。遂合之,去大黃,服之而愈。又有一婦女泄瀉不止,似痢非痢,似血非血,其色如濁酒。召予診之,則六脈沉絕,眾用熱藥及丹藥服之,則發煩悶。僕先用敗毒散數服,加陳米煎,次用胃風湯加粟米煎服愈。又調中湯去大黃,亦療此證。
白話文:
陳,曾經有一位婦女罹患痢疾,病了四十天,服用各種藥物都沒有痊癒。請我診治,發現她六脈沉弱。一般來說,痢疾的脈象應該沉弱,但是我用十全大補湯加薑棗煎煮,再加入白蜜半匙,再煎煮幾沸,給她服用後就痊癒了。
甲子年夏秋之際,趙經略的侄孫患痢疾非常嚴重,當時小方脈還沒到,就請我診治。他的六脈平細,從症狀來看,似乎是血痢,但實際上並不是,只是血水而已。我記得調中湯的治療情況,記載著:夏季初秋,突然遭受寒邪,而被盛熱折傷,寒邪進入四肢,就會導致壯熱頭痛,寒邪傷及胃部,則會導致下痢,可能是血痢、水痢或赤痢。如果出現壯熱昏迷、脈象數快,應該服用此藥。於是,我按照調中湯的方子,去掉了大黃,給他服用後就痊癒了。
還有一位婦女,腹瀉不止,像是痢疾又不是痢疾,像是血痢又不是血痢,其顏色像濁酒一樣。請我診治,發現她六脈沉絕,其他人用溫熱藥物和丹藥给她服用,結果反而讓她發煩躁。我首先用敗毒散服用幾次,加入陳米煎煮,然後再用胃風湯加入粟米煎煮服用,就痊癒了。另外,調中湯去掉大黃,也能治療這種病症。
〔大〕白頭翁湯,治熱痢下血,連月不瘥。
白頭翁(二兩),黃連,黃柏皮,秦皮(各三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無時溫服。
神朮散,治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大治傷風頭痛,項背拘急,鼻流清涕。
蒼朮(一斤),藁本,川芎(各六兩),羌活(四兩),粉草(二兩六錢),細辛(一兩六錢),
白話文:
「白頭翁湯」用來治療熱痢下血,連續幾個月無法痊癒。藥方:白頭翁二兩、黃連、黃柏皮、秦皮各三兩。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盞半水煎煮至七分,去渣趁熱服用。
「神朮散」用來治療春季受風,夏季出現飲食不消化。也可用於治療傷風頭痛、頸項僵硬、流鼻涕。藥方:蒼朮一斤、藁本、川芎各六兩、羌活四兩、粉草二兩六錢、細辛一兩六錢。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煎七分,要出汗加蔥,去滓稍熱服,無時候。
六神丸,治赤白痢疾。
神麯(別為末,留作糊),麥芽,茯苓,枳殼,木香(煨,白痢倍之),黃連(赤痢倍之,各等分),
為末,用神麯末作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赤白痢乾薑甘草湯下。東山堯殿講云:是京城醫官見傳。予詳此方有黃連可以解暑毒,和臟腑,厚腸胃。有木香能溫脾胃,逐邪氣,止下利。有枳殼能寬腸胃。有茯苓能利水道,有神麯、麥芽,可以消滯。真痢門之要藥也。
白話文:
六神丸 治赤白痢疾
藥方:
-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
- 水一盞,加入薑三片,煎煮至七分熟。
- 若需要發汗,可以加入蔥。
- 去渣,稍熱服下,無需固定時間服用。
藥材:
- 神麯(另研磨成粉末,保留部分作糊狀)
- 麥芽
- 茯苓
- 枳殼
- 木香(煨,白痢加倍)
- 黃連(赤痢加倍,各等分)
製作方法:
-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神麯粉末作糊,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
服用方法:
- 每次服用五十丸,赤痢患者用甘草湯送服,白痢患者用乾薑湯送服,赤白痢患者用乾薑甘草湯送服。
方解:
- 東山堯殿所言:此方為京城醫官所傳。
- 我仔細研究此方,發現黃連可以解暑毒,調和臟腑,滋養腸胃。
- 木香可以溫暖脾胃,驅逐邪氣,止瀉。
- 枳殼可以舒緩腸胃。
- 茯苓可以利水消腫。
- 神麯和麥芽可以消食化積。
- 此方為治療痢疾的關鍵藥方。
三黃熟艾湯,治傷寒四五日大下,熱痢時作,白通湯諸藥多不止,宜服此湯除熱止痢。亦有人作丸子,熟水吞下四五十丸,治時行毒痢良驗。
黃芩,黃連,黃柏(各二分),熟艾(半個,雞子大)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無時。
四順附子湯
生附子(去皮臍),白姜(炮),甘草,人參(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吐瀉腹痛,加桂半兩。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半兩。大凡痢疾雖體寒手足逆冷,冷汗自出,六脈沉伏,不宜輕用附子。多因伏暑而得此疾,亦有冷汗自出,四肢逆冷,六脈虛弱,但背寒面垢,或面如塗油,齒乾煩冤,躁渴引飲,此伏暑證也。小柴胡湯、五苓散、酒蒸黃連丸必能奏效,學者宜精思耳。
白話文:
治療傷寒發病四五天,伴隨嚴重腹瀉,發熱和痢疾反覆發作,用白通湯等藥物效果不佳的情況,可以服用三黃熟艾湯來清熱止痢。也可以將藥材製成丸子,用溫水送服,每次四五十丸,治療流行性痢疾效果顯著。
三黃熟艾湯的配方是黃芩、黃連、黃柏各二分,熟艾半個(雞蛋大小),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水一盞,煎煮七分,去渣溫服,不限時間。
四順附子湯則用於治療寒性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配方是生附子(去皮臍)、白姜(炮製)、甘草、人參各一兩,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水兩盞,煎煮七分,去渣空腹服用。若伴有吐瀉腹痛,可加桂枝半兩;小便不利者,可加茯苓半兩。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痢疾患者可能出現手足冰冷、冷汗、脈象沉伏等寒象,但不能輕易使用附子。多數痢疾是由於暑熱伏藏所致,即使出現冷汗、四肢冰冷、脈象虛弱,但如果伴隨背寒面垢、面容油膩、口乾舌燥、煩躁口渴等症狀,就屬於暑熱伏藏,應服用小柴胡湯、五苓散、酒蒸黃連丸等藥物治療,醫者需要細心辨證施治。
三建丹
陽起石(煅飛,半兩),鍾乳粉(一兩),大附子(炮,取末半兩,入藥一半,作糊一半)
上用附子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十丸,空心溫酒下。如渴,參湯下。
加味參附湯
大附子(二兩半,炮),大人參(五兩),
上二味㕮咀,每服四錢,水二盞,姜十片,丁香十五粒,米一撮,煎至七分,空心溫服。
香茸丸,治下痢危困。
白話文:
三建丹由陽起石、鍾乳粉、大附子等藥材製成,將附子炮製成糊狀,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五至十丸,空腹溫酒服用,口渴可參湯送服。此外,亦可加味參附湯,以大附子、人參等藥材煎服,或服用香茸丸治療下痢危困。
麝香(半錢,別研,臨時入),鹿茸(一兩,火燎去毛,酥炙黃為末,入麝令勻)
上以燈心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繆立夫云:有醫者每料入滴乳香半兩尤有效。紹興中,患痢疾多往往而死,凡平時所用治痢如罌粟殼之類,不可向口,惟服此藥及沒石子丸愈。
調中湯
葛根,黃芩,芍藥,桔梗,藁本,赤茯苓,白朮,甘草(炙,各等分),
白話文:
麝香半錢,不要研磨,臨時加入。鹿茸一兩,用火燒去毛,酥炙到黃色後研成粉末,與麝香混合均勻。
以上藥材用燈心草煮棗肉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服用。繆立夫說:有些醫生在藥方中加入乳香半兩,效果更佳。紹興年間,痢疾患者經常死亡,以往治療痢疾常用的罌粟殼等藥物,都不能服用,唯有服用此藥和沒石子丸才能治癒。
調中湯
葛根、黃芩、芍藥、桔梗、藁本、赤茯苓、白朮、甘草(炙,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移時再服。
胃風湯,治風冷乘虛客於腸胃,以致水穀不化,泄瀉注下,或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人參,白茯苓,芎藭,肉桂,當歸,白芍藥(炒),白朮(炒,各等分),
上每服三二錢,入粟米數粒,水煎空心食前熱服。
水煮木香丸,治久痢裡急後重,日夜無度。
罌粟殼(去穰,三兩),青皮(去白),甘草(炒,各二兩四錢),訶子(炮,去核,八兩),當歸,木香(各六兩),
白話文:
胃風湯用於治療風寒入侵腸胃,導致消化不良、腹瀉或腸胃濕熱、腹瀉如豆汁、或腹瀉帶血。將人參、白茯苓、芎藭、肉桂、當歸、白芍(炒)、白朮(炒,各等分)混合,每服三二錢,加入少量粟米,水煎後空腹食前溫服。水煮木香丸用於治療久痢,腹痛下墜,日夜腹瀉不止。將罌粟殼(去穰,三兩)、青皮(去白)、甘草(炒,各二兩四錢)、訶子(炮,去核,八兩)、當歸、木香(各六兩)混合。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水煎化空心服。
戊己丸,治胃經受熱,泄痢不止,或飲食不入,腹痛不止。
黃連(炒),吳茱萸(去梗,炒),白芍藥(各五兩),
上為末,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飲下。
升陽除濕防風湯,如大便閉塞,或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有白膿,或兼下血,此鬱結而不通也。以此湯舉其陽,則陰氣自降矣,慎勿利之。
蒼朮(米泔浸,四錢),防風(二錢),白朮(炒),白茯苓,白芍藥(炒,各一錢),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彈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丸,用熱水溶解後空腹服用。
戊己丸,用於治療胃經受熱、腹瀉不止,或者飲食不入、腹痛不止。
黃連(炒熟),吳茱萸(去梗,炒熟),白芍藥(各五兩),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麵糊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前用米湯送服。
升陽除濕防風湯,適用於大便閉塞,或裡急後重,多次蹲廁但無法排便,或有白膿,或伴隨血便,這都是氣機鬱結不通所致。此湯藥可以升舉陽氣,陰氣自然下降,切勿使用瀉藥。
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四錢),防風(二錢),白朮(炒熟),白茯苓,白芍藥(炒熟,各一錢),
先將蒼朮用水一盅半,煎至一盅,納諸藥同煎至八分,食前熱服。夫飲食入胃,其氣上升,輸精心肺,然後下降。若脾胃有傷,不能上升,下流肝腎而成泄利,法宜升補中氣,不可疏下。此東垣發前人所未論也。
三黃丸,治熱痢腹痛,或口舌生瘡,咽喉齒痛,及一切實火之證。
黃芩,黃連,黃柏(各等分),
上各另為末,水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湯下。
芍藥湯,治熱痢便血後重。經曰:溲而便膿血,此氣行而血止也。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白話文:
先用一碗半水煎煮蒼朮,煎到只剩下一碗,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至八分滿,飯前熱服。飲食進入胃,氣會上升,輸送到心和肺,然後再下降。如果脾胃受傷,氣無法上升,就會下流到肝腎,造成腹瀉,因此治療方法應以補益中氣為主,不可疏泄向下。這點是東垣先生提出的前人未曾論及的觀點。
三黃丸用於治療熱痢腹痛,或口舌生瘡、咽喉齒痛,以及一切實火症狀。
黃芩、黃連、黃柏各等份,研磨成粉末,用麵糊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七八十丸,白湯送服。
芍藥湯用於治療熱痢便血後重。經書上說:「小便帶膿血,這是氣行血止的表現。」行血則膿血自然痊癒,調氣則後重自然消失。
芍藥(炒,一兩),當歸,黃連(炒,各半兩),檳榔,木香,甘草(炙,各二錢),桂(二錢五分),黃芩(炒,三錢),
上每服半兩,水煎。如不減,加大黃。此證外有因中氣虛弱,脾氣鬱結者。治當審察。
酒蒸黃連丸,姜附湯,小柴胡湯,參苓,白朮散蕷蓮飲,香薷散,敗毒散,理中丸,黃連阿膠丸,駐車丸,真人養臟湯,五苓散,感應丸(亦有用蘇合香丸和丸服,名蘇感丸。亦有外加黃蠟丸桐子大,十粒兼服。)
以上諸方,並見《證治類方》泄痢各門,不復重錄。
白話文:
藥方使用炒芍藥一兩、當歸、炒黃連各半兩、檳榔、木香、炙甘草各二錢、桂二錢五分、炒黃芩三錢,每次服用半兩,水煎。如果病情沒有減輕,就加大黃。這類疾病可能由於體虛、脾胃不和引起,需要仔細診察。
此外,還有酒蒸黃連丸、姜附湯、小柴胡湯、參苓白朮散、蕷蓮飲、香薷散、敗毒散、理中丸、黃連阿膠丸、駐車丸、真人養臟湯、五苓散、感應丸(也可以用蘇合香丸和丸服用,稱為蘇感丸),以及外加黃蠟丸。
以上藥方都可以在《證治類方》泄痢各門中找到,這裡就不重複列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