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證治準繩》~ 卷之一 (35)
卷之一 (35)
1. 經閉
上岐伯、河間治血枯之法。
〔丹〕,血枯經閉者,四物湯加桃仁、紅花。陰虛經脈久不通,小便短澀身疼者,四物加蒼朮、牛膝、陳皮、生甘草作湯。又用蒼莎丸加蒼耳、酒芍藥為丸,就煎前藥吞下。
上丹溪治血枯大法。
〔薛〕,夫經水陰血也,屬衝任二脈,主上為乳汁,下為月水。其為患,有因脾虛而不能生血者,有因脾郁傷而血耗損者,有因胃火而血消爍者,有因脾胃損而血少者,有因勞傷心而血少者,有因怒傷肝而血少者,有因腎水不能生肝而血少者,有因肺氣虛不能行血而閉者。治療之法,若脾虛而不行者,調而補之,脾鬱而不行者,解而補之。胃火而不行者,清而補之。脾胃損而不行者,溫而補之。勞傷心血而不行者,靜而補之,怒傷肝而不行者,和而補之。肺氣虛而不行者,補脾胃。腎虛而不行者,補脾肺。經云: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審而治之,庶無誤矣。一婦人停食,飽悶發熱,或用人參養胃湯,益甚。再用木香檳榔丸,泄瀉吐痰,腹中成塊,飲食少思。又用二陳、黃連、厚朴之類,前證益甚,腹脹不食,月經不至。余以為胃氣虧損,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三十餘劑,脾胃健而諸證愈,又二十餘劑而經自行。一婦人飲食後,或腹脹,或吞酸。彼服枳朮丸,吞酸益甚,飲食日少,胸膈痞滿,腿內痠痛,畏見風寒。又服養胃湯一劑,腿內作痛。又一劑,腿膝浮腫,月經不行。余謂鬱結所傷,脾虛濕熱下注。侵晨用四君、二陳、芎、歸,午後以前湯送越鞠丸,飲食漸進,諸證漸愈。又用歸脾、八珍二湯。兼服,兩月餘而經行。一婦人性沉多慮,月經不行,胸滿少食,或作脹,或吞酸。余以為中氣虛寒,用補中益氣加砂仁、香附、煨姜,二劑,胸膈和而飲食進。更以六君加芎、歸、貝母、桔梗、生薑、大棗數劑,脾胃健而經自調矣。一婦人素有胃火。或用清胃散而安。後因勞役,燥渴內熱,肌肉消瘦,月經不行。余謂此胃火消爍陰血,用逍遙散加丹皮、炒梔以清胃熱,用八珍湯加茯苓、遠志以養脾血,而經自行矣。一婦人久患瘧,形體怯弱,內熱晡熱,自汗盜汗,飲食少思,月事不行。或用通經丸,虛證大具。余曰:此因虛而致瘧,因瘧以閉經也。用補中益氣及六味地黃丸各百餘劑,瘧愈而經行。一婦人久患瘧,瘧作則經不行,形虛脈大,頭痛懶食,大便泄瀉,小便淋瀝,口乾唇裂,內熱腹膨。蓋由久瘧,正氣已虛,陰火獨旺。用補中益氣湯治之,尋愈。惟不時頭痛,乃加蔓荊子而痛止,又兼用六味地黃丸而經行。一婦人因勞耳鳴,頭痛體倦。此元氣不足,用補中益氣加麥門、五味而痊。三年後得子,因飲食勞倦,月經不行,晡熱內熱,自汗盜汗,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頓愈。一婦人胃氣素弱,為哭母吐血咳嗽,發熱盜汗,經水三月不行。余以為悲則傷肺,思則傷脾,遂朝服補中益氣加桔梗、貝母、知母,夕用歸脾湯送地黃丸而愈。一癧婦少寐,經水兩月餘一至。誤服通經丸,展轉無寐,午前惡寒,午後發熱,余以為思慮虧損脾血,用歸脾湯作丸,午前以六君送下,午後以逍遙散送下,兩月餘得寐,半載經行如期,年餘而瘡愈。
白話文:
經閉
這是關於經閉(月經不來)的幾種治療方法。
首先提到岐伯和河間的治療血枯的方法,他們會使用四物湯加上桃仁、紅花來治療因血枯而經閉的狀況。如果同時有陰虛、經脈阻塞不通、小便短少澀痛、身體疼痛等症狀,則會使用四物湯,再加上蒼朮、牛膝、陳皮、生甘草來煎湯服用。另外,還會使用蒼莎丸,加入蒼耳、酒芍藥做成藥丸,配合之前煎好的藥湯一起服用。
接著提到丹溪治療血枯的方法。
再來是薛己的觀點,他認為經水是陰血,屬於衝脈和任脈,向上是乳汁,向下是月經。經閉的成因有很多,包括:脾虛無法產生足夠的血液、脾氣鬱結而耗損血液、胃火旺盛而使血液消爍、脾胃虛損導致血液不足、過度勞累傷心導致血液不足、發怒傷肝導致血液不足、腎水不足無法滋養肝臟導致血液不足、肺氣虛弱無法推動血液運行導致閉經。
治療方法上,如果是脾虛導致的,要調理並補養脾氣;如果是脾氣鬱結導致的,要疏解鬱氣並補養脾氣;如果是胃火導致的,要清降胃火並補養身體;如果是脾胃虛損導致的,要溫補脾胃;如果是勞傷心血導致的,要靜養並補養心血;如果是發怒傷肝導致的,要平息怒氣並補養肝血;如果是肺氣虛弱導致的,要補養脾胃;如果是腎虛導致的,要補養脾肺。
文中引用醫書的說法,指出要針對不同臟腑的損傷進行治療,例如:損傷肺部要補益氣;損傷心臟要調和氣血;損傷脾臟要調理飲食、適應寒溫變化;損傷肝臟要緩和肝氣;損傷腎臟要補益精氣。
接著,文中舉了一些病例來佐證。
案例一: 一位婦女因飲食停滯而感到腹脹發熱,使用人參養胃湯後情況更糟。改用木香檳榔丸後,雖然腹瀉、吐痰,但腹部出現硬塊,食慾不佳。再用二陳湯、黃連、厚朴等藥物,症狀更加嚴重,腹脹不食,月經不來。最後被認為是胃氣虧損,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茯苓、半夏等藥物,服用三十多劑後,脾胃功能恢復,症狀也消失,再服用二十多劑後,月經自行來潮。
案例二: 一位婦女飯後常感到腹脹或吞酸。服用枳朮丸後,吞酸更加嚴重,食慾越來越差,胸膈悶脹,腿部痠痛,且怕風怕冷。服用養胃湯後,腿部疼痛;再服一劑,腿部和膝蓋浮腫,月經不來。最後診斷為因鬱結所傷,脾虛濕熱下注。早上服用四君子湯、二陳湯、芎、歸等藥物,下午配合越鞠丸,逐漸恢復食慾,症狀也漸漸消失。之後再服用歸脾湯、八珍湯,持續兩個多月,月經來潮。
案例三: 一位婦女天性多思慮,月經不來,胸悶少食,有時腹脹或吞酸。診斷為中氣虛寒,使用補中益氣湯加砂仁、香附、煨姜等藥物,服用兩劑後,胸膈舒暢,食慾增加。接著服用六君子湯加芎、歸、貝母、桔梗、生薑、大棗等藥物,數劑後,脾胃強健,月經也自然正常。
案例四: 一位婦女原本有胃火,服用清胃散後情況穩定。後來因過度勞累,感到口渴、內熱、肌肉消瘦,月經不來。診斷為胃火消耗陰血,使用逍遙散加丹皮、炒梔子來清胃熱,同時使用八珍湯加茯苓、遠志來補養脾血,月經就來了。
案例五: 一位婦女長期患瘧疾,身體虛弱,常有內熱和潮熱,自汗、盜汗,食慾不佳,月經不來。使用通經丸後,虛弱的狀況更加明顯。認為此為虛弱導致瘧疾,而瘧疾又導致閉經,使用補中益氣湯和六味地黃丸,服用一百多劑後,瘧疾痊癒,月經也來了。
案例六: 一位婦女長期患瘧疾,每次瘧疾發作時月經就不來,身體虛弱、脈象大、頭痛、食慾不佳、大便腹瀉、小便淋漓、口乾唇裂、內熱腹脹。診斷為因長期瘧疾導致正氣虛弱,陰火獨盛,使用補中益氣湯治療後痊癒。但仍不時頭痛,加上蔓荊子後頭痛停止,同時配合六味地黃丸,月經也來了。
案例七: 一位婦女因過勞導致耳鳴、頭痛、身體疲倦。診斷為元氣不足,使用補中益氣湯加麥門冬、五味子後痊癒。三年後生子,因飲食不節和過度勞累,月經不來,出現潮熱、內熱、自汗、盜汗等症狀,使用六味地黃丸和補中益氣湯後,迅速痊癒。
案例八: 一位婦女胃氣虛弱,因哭喪而吐血、咳嗽、發熱、盜汗,三個月月經沒來。認為悲傷會傷肺,思慮會傷脾,早上服用補中益氣湯加桔梗、貝母、知母,晚上服用歸脾湯送服地黃丸後痊癒。
案例九: 一位婦女患有瘰癧,睡眠不好,月經兩個多月才來一次。誤服通經丸後,反而無法入睡,早上怕冷,下午發熱。認為是思慮過度導致脾血虧損,使用歸脾湯做成藥丸,早上配合六君子湯服用,下午配合逍遙散服用,兩個多月後能夠入睡,半年後月經正常,一年後瘰癧也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