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女科證治準繩》~ 卷之一 (3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34)

1. 經閉

《內經·陰陽別論》云: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為息賁者,死不治。

潔古曰:女子月事不來者,先瀉心火,血自下也。《內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故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王啟玄注曰:大腸、胃熱也,心脾受之。心主血,心病則血不流。脾主味,脾病則味不化。味不化則精不足,故其病則不能隱曲,脾土已虧,則風邪勝而氣愈消也。

又經曰: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屬於心,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先服降心火之劑,後服《局方》中五補丸,後以衛生湯治脾養血也。

李東垣曰:經閉不行有三,補前人之闕。婦人脾胃久虛,形體羸弱,氣血俱衰,而致經水斷絕不行。或病中消胃熱,善食漸瘦,津液不生。夫經者血脈津液所化,津液既絕,為熱所爍,肌肉漸瘦,時見渴燥,血海枯竭,名曰血枯經絕。宜瀉胃之燥熱,補益氣血,經自行矣。此病或經適行而有子,子亦不成,而為胎病者有矣。

(此中焦胃熱結也。)或心包絡脈洪數,躁作時見,大便秘澀,小便雖清不利,而經水閉絕不行,此乃血海乾枯,宜調血脈,除包絡中火邪,而經自行矣。(此下焦胞脈熱結也。)或因勞心,心火上行,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包脈者,屬於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

宜安心、補血、瀉火,經自行矣。(此上焦心肺熱結也。)裴澤之夫人病寒熱,月事不至者數年,又加喘嗽,醫者率以蛤蚧、桂、附投之。曰:不然。夫人病陰為陽所搏,溫劑太過,故無益反害,投以涼劑,涼血和血藥,則行矣。已而果然。

五補丸,(《局方》)補諸虛,安五臟,堅骨髓,養精神。

熟地黃,人參,牛膝(酒浸,去蘆,焙乾),白茯苓,地骨皮(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酒下,空心服。

衛生湯

當歸,白芍藥(各二兩),黃耆(三兩),甘草(一兩),

上為末,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空心。如虛者,加人參一兩。

上東垣、潔古治血枯之法,皆主於補血,瀉火也。補血者,四物之類。瀉火者,東垣分上中下,故火在中則善食消渴,治以調胃承氣之類。火在下則大小秘澀,治以玉燭之類,玉燭者四物與調胃承氣等分也。火在上則得於勞心,治以芩、連及三和之類。三和者,四物、涼膈、當歸等分也。

潔古先服降心火之劑者,蓋亦芩、連、三和、玉燭之類,後服五補、衛生者,亦補氣之劑也。

〔素〕,帝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少年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四烏賊骨一蘆茹二味併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後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腹中論,王注云:烏賊魚骨主血閉,蘆茹主散惡血,雀卵主血痿,鮑魚主瘀血。河間《宣明論方》烏賊骨、蘆茹各等分,雀卵不拘數,和丸小豆大,每服五丸至十丸,煎鮑魚湯下,食後日三服,壓以美膳。)

白話文:

經閉

《內經》提到,陽明經的病症若侵犯心脾,導致經血不通,女子就會月經停止;若病情發展成風消或息賁,則難以治愈。

潔古認為,女子月經不來,應先瀉去心火,則經血自然會排出。《內經》也提到,陽明經的病症侵犯心脾,導致經血不通,女子因此月經停止,並可能發展成風消。王啟玄註解說,這是大腸、胃熱導致心脾受損。心主血,心病則血液無法運行;脾主運化,脾病則無法運化水谷精微,精血不足,因此經血不通。脾土受損,風邪乘虛而入,氣血更會衰弱。

另有經文說,月經不來是因為胞脈阻塞。胞脈屬於心,與胞宮相連。若氣血上逆衝擊肺部,心氣無法下達胞宮,就會導致月經不來。應先服用瀉心火的藥物,再服用《局方》中的五補丸,最後再用衛生湯調理脾胃,以養血。

李東垣認為,經閉不調有三種原因:一是脾胃久虛,形體羸弱,氣血衰竭,導致經血斷絕;二是胃熱消耗津液,患者雖然食慾很好,但日漸消瘦,津液不足。經血是由於血脈津液所化生,津液耗竭,又受熱邪灼傷,肌肉消瘦,口乾舌燥,血海枯竭,稱為血枯經絕,應當瀉去胃熱,補益氣血,則經血自然會來。這種情況有時會伴隨懷孕,但胎兒卻無法成形,屬於胎病。

(此為中焦胃熱積聚。)二是心包絡脈搏洪數,患者煩躁不安,大便秘結,小便雖然清澈卻不暢,月經卻停止不來,這是血海乾枯,應該調和血脈,清除心包絡中的熱邪,則經血自然會來。(此為下焦胞脈熱結。)三是因勞累傷心,心火上炎,導致月經不來,這是胞脈阻塞。胞脈屬於心,與胞宮相連。若氣血上逆衝擊肺部,心氣無法下達胞宮,就會導致月經不來。

應當安心養神,補益氣血,瀉去心火,則經血自然會來。(此為上焦心肺熱結。)裴澤之夫人患寒熱,月經多年不來,又伴有咳嗽喘息,醫生都用蛤蚧、桂枝、附子等溫熱藥物治療。李東垣認為不對,夫人是陰虛被陽邪所傷,溫熱藥物過度使用反而有害,應該用涼血和血的藥物,果然奏效。

五補丸(出自《局方》):補益虛損,安五臟,強筋骨,養精神。組成:熟地黃、人參、牛膝(酒浸,去蘆,焙乾)、白茯苓、地骨皮(各等分)。製成細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小。每次服用三、五十丸,溫酒送服,空腹服用。

衛生湯:當歸、白芍藥(各二兩)、黃耆(三兩)、甘草(一兩)。研磨成末,每次服用半兩,加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空腹服用。體虛者,可加人參一兩。

李東垣、潔古治療血枯的方法,都是以補血、瀉火為主。補血藥物,類似四物湯。瀉火方面,李東垣根據火邪所在部位分為上中下三焦:中焦胃熱,症狀是食慾很好但消瘦,口渴,用調胃承氣湯等藥物治療;下焦熱邪,症狀是大便小便不通,用玉燭湯等藥物治療(玉燭湯是由四物湯與調胃承氣湯等分組成);上焦心肺熱,因勞累傷心導致,用黃連、黃芩及三和湯等藥物治療(三和湯由四物湯、涼膈散、當歸等分組成)。

潔古先用瀉心火的藥物,大概也是黃連、黃芩、三和湯、玉燭湯等,之後再用五補丸、衛生湯等補氣藥物。

《素問》記載:帝問:患者胸脅脹滿,影響飲食,發病前先聞到腥臊臭味,排出清液,吐血,四肢冰冷,頭暈目眩,時而前後陰道出血,是什麼病?怎麼得的?岐伯答:此病名為血枯,是年輕時失血過多所致。例如醉酒後房事過度,導致氣竭肝傷,月經因此減少或停止。帝問:如何治療?岐伯答:用四份烏賊骨、一份蘆葦根,混合研磨,用麻雀蛋做丸藥,如小豆般大小,每次服用五丸,飯後服用,用鮑魚湯送服,可以通利腸道,治療肝傷。(腹中論,王注云:烏賊魚骨主治血閉,蘆葦根主治散瘀血,麻雀蛋主治血虛,鮑魚主治瘀血。河間《宣明論方》中烏賊骨、蘆葦根等分,麻雀蛋不拘數量,製成小豆般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至十丸,用煎好的鮑魚湯送服,飯後服用,一天三次,輔以美味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