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證治準繩》~ 卷之三 (4)
卷之三 (4)
1. 嘔吐
〔大〕,夫婦人嘔吐者,由脾胃有邪冷,穀氣不理所為也,胃為水穀之海,其氣不調而有風冷乘之,冷搏於胃,胃氣逆則令嘔吐也。夫嘔吐之疾,非特脾胃虛冷而嘔吐也,亦有胃熱而嘔者,亦有胃中冷,胃口熱而吐者,亦有痰盛而嘔者,亦有血弱而嘔者。經云:無陰則嘔是也。不可以一概用藥。如胃冷而嘔吐,宜用《局方》人參丁香散、理中丸,及許仁則半夏丸、人參七味丸。如胃熱而嘔吐者,宜用小柴胡湯、蘆根湯、竹茹湯、槐花散。如胃中冷,胃口熱而嘔吐者,宜用《局方》藿香正氣散,生薑、棗子煎,沉冷服即止。如痰盛嘔吐者,宜《局方》半夏湯、茯苓湯、二陳湯。如惡阻兼用茯苓丸,自有專門。如血不歸源而嘔吐者,用十全大補(雜病虛勞。)加陳皮、半夏、藿香、薑、棗煎服。或有腳氣而嘔者,自有專門,不濫及。
白話文:
夫婦人嘔吐之症
夫婦二人嘔吐,多半是由於脾胃受寒邪,導致谷氣不順所致。胃是水穀的匯聚之處,如果胃氣失調,寒邪乘虛而入,冷氣凝結於胃中,就會導致胃氣逆上,引起嘔吐。
嘔吐的病因並非單純由於脾胃虛寒,也有可能是胃熱、胃中寒而胃口熱、痰盛、血虛等原因造成的。古籍中記載:「無陰則嘔」,說明嘔吐的病因複雜,不可一概而論,應根據不同病因,分別用藥。
具體治療方法如下:
- 胃寒而嘔吐: 宜用《局方》人參丁香散、理中丸,以及許仁則的半夏丸、人參七味丸等。
- 胃熱而嘔吐: 宜用小柴胡湯、蘆根湯、竹茹湯、槐花散等。
- 胃中寒,胃口熱而嘔吐: 宜用《局方》藿香正氣散,生薑、棗子煎湯,趁熱服下,可止嘔。
- 痰盛嘔吐: 宜用《局方》半夏湯、茯苓湯、二陳湯等。若有惡阻,可服用茯苓丸,此有專門治療方法。
- 血虛而嘔吐: 用十全大補(治療雜病虛勞)再加上陳皮、半夏、藿香、生薑、棗子煎湯服用。
- 腳氣而嘔吐: 此有專門治療方法,不可混用。
總之,夫婦人嘔吐,應辨證論治,不可一概而論。
〔薛〕,東垣先生云:前證內有故寒與新谷俱入於胃,新故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補手太陰,瀉足少陰。又云:胃因氣逆為噦。夫嘔、吐噦者,俱屬於胃,以其氣血多少為異耳。如嘔者,陽明也,陽明多血多氣,故有聲有物,血氣俱病也。仲景云:嘔多雖有陽明證,慎不可下。孫真人云:嘔家多服生薑,為嘔家之聖藥也。氣逆者必散之,故以生薑為主。吐者,太陽也,太陽多血少氣,故有物無聲,為血病也。有食入則吐,以橘皮去白主之。噦者,少陽也,多氣少血,故有聲無物,乃氣病也,以薑製半夏為主。若脾胃虛弱,寒邪所客,飲食所傷者,用六君、丁香、藿香、生薑之類。若胃中有熱,膈上有痰,用二陳、山梔、黃連、生薑。若久病胃虛,嘔而不納穀者,用生薑、參、朮、黃耆、香附之類。亦有痰膈中焦,食不得下者,有氣逆而嘔者,有氣鬱於胃口者,有食滯於心肺之分而復出者,有胃口有火與痰而嘔者。若注船大吐,渴飲水者即死,童便飲之最妙。前論云:血不歸源而嘔,用十全大補湯,誠發前人之未發,愚常用屢效。(此論與王安道《溯洄集》所論少異,宜參看之。)先太宜人飲食後,聞外言忤意,嘔吐酸水,內熱作渴,惟飲冷水,氣口脈大而無倫,面色青赤,此肝脾鬱火,投之以藥,入口即吐。第三日吐宿食,第七日吐酸黃水,十一日吐苦水,脈亦洪大,仍喜飲冷。以黃連煎湯冷飲少許,至二十日,加白朮、茯苓,二十五日,加陳皮,三十七日加當歸、炙草,至六十日始進米飲半盞,漸進薄粥,調理得痊。府庠沈姬文母,患脾虛中滿,痰嗽發熱,又食濕面冷茶,吞酸嘔吐絕食,誤服芩、連、青皮等藥,益加寒熱口乾,流涎不收,聞食則嘔,數日矣。迎治,余曰:脾主涎,此脾虛不能約制也。欲用人參安胃散,惑於眾論,以為胃經實火宿食治之,病日增劇。忽思冬瓜,食如指甲一塊,頓發嘔吐酸水不止,仍服前藥愈劇。復邀視之,則神脫脈絕瀕死矣。惟目睛尚動,余曰:寒淫於內,治以辛熱,然藥不能下矣。急用鹽、艾、附子炒熱,熨臍腹以散寒回陽,又以口氣補接母口之氣,又以附子作餅,熱貼臍間。時許,神氣少蘇,以參、朮、附子為末,仍以是藥加陳皮煎膏為丸,如粟米大,入五七粒於口,隨津液嚥下,即不嘔。二日後加至十粒,諸病少退,其涎不止,五日後漸服前劑一二匙,胃氣少復,乃思粥飲。後投以參、術等藥,溫補脾胃,五十餘劑而愈。
白話文:
薛氏談噦
東垣先生說:噦的病因是體內有舊寒和新食一起進入胃中,新舊真邪相互攻伐,氣機逆亂,又從胃中出來,所以引起噦。治療方法是補手太陰,瀉足少陰。
又說:胃因氣逆而導致噦。
嘔、吐、噦都屬於胃病,只是氣血多少有所不同。
比如嘔吐是陽明病,陽明經氣血充盈,所以嘔吐時有聲有物,是氣血俱病。仲景說:嘔吐雖然多見陽明證,但要謹慎,不可瀉下。孫真人說:嘔吐的人多服生薑,生薑是嘔吐的聖藥。氣逆者一定要散之,所以以生薑為主。
吐是太陽病,太陽經血多氣少,所以吐時有物無聲,是血病。如果患者食入即吐,可以用橘皮去白來治療。
噦是少陽病,氣多血少,所以噦時有聲無物,是氣病,可以用薑製半夏為主。
如果脾胃虛弱,寒邪入侵,飲食不節而導致噦,可以用六君、丁香、藿香、生薑等藥物治療。
如果胃中有熱,膈上有痰,可以用二陳湯、山梔、黃連、生薑治療。
如果久病胃虛,嘔吐而不納谷,可以用生薑、人參、白朮、黃耆、香附等藥物治療。
也有痰阻中焦,食不得下,氣逆而嘔,氣鬱於胃口,食滯於心肺而復出,胃中有火與痰而嘔的患者。
如果患者注船大吐,渴飲水者即死,可以用童便飲之,效果最好。
前人說:血不歸源而嘔,要用十全大補湯治療,這是前人未曾提到的,我常用此方屢試有效。(此論與王安道《溯洄集》所論略有不同,宜參看之。)
有一個病人,飲食後聽到外言忤逆其意,嘔吐酸水,內熱口渴,只喝冷水,氣口脈大而無倫,面色青赤,這是肝脾鬱火,投藥即吐。第三天吐宿食,第七天吐酸黃水,第十一天吐苦水,脈也洪大,仍然喜歡喝冷水。用黃連煎湯冷飲少量,到二十天時,加上白朮、茯苓,二十五天時,加上陳皮,三十七天時,加上當歸、炙草,到六十天時才開始進米飲半盞,逐漸進食稀粥,調理得痊癒。
府庠沈姬文母,患脾虛中滿,痰嗽發熱,又食濕面冷茶,吞酸嘔吐絕食,誤服芩、連、青皮等藥,益加寒熱口乾,流涎不收,聞食則嘔,持續數日。邀請我治療,我說:脾主涎,這是脾虛不能約束之故。我想用人參安胃散治療,但惑於眾論,以為胃經實火宿食治之,反而病情日益嚴重。突然想起冬瓜,便讓她吃指甲大小一塊,頓時發嘔吐酸水不止,仍然服用前藥,病情更加嚴重。再次邀請我診治,她神志昏迷,脈息微弱,瀕臨死亡。只有眼珠還在轉動,我說:寒邪內侵,要用辛熱藥治療,但藥物無法下達了。急忙用鹽、艾、附子炒熱,熨臍腹以散寒回陽,又用口氣補接病人口之氣,又用附子做餅,熱貼臍間。過了一會兒,病人神志稍蘇,用人參、白朮、附子研成末,再用這些藥物加陳皮煎膏做成丸藥,如粟米大小,一次服五七粒,隨津液吞下,就不再嘔吐。第二天加到十粒,諸症略減,但涎水不止,第五天開始逐漸服用前劑一兩匙,胃氣稍微恢復,開始想喝粥。之後又服用人參、白朮等藥物,溫補脾胃,五十多劑藥後痊癒。
〔孫〕,一婦人三十五歲無子,恐夫娶妾致郁,經不行者三月矣。病腹痛惡心,諸醫皆云有孕,其夫亦粗知醫,舉家欣喜,治以安胎行氣止痛之藥,服三五十帖不效,痛苦益甚。凡未申時發寒熱,腹中有塊,如彈子大者二三十枚,翻騰作痛,行動則水聲漉漉,痛極則吐酸水五六碗,吐盡則塊息而寒熱除,痛亦不作,明日亦然。又作瘧治,轉劇。召予診,左手弦,尺澀,右手濡弱,重取則滑,尺同左。時經已五月不行矣。予曰:此郁病也,豈有澀脈成孕之理,若然,則前藥當效矣。其夫亦悟。乃為制方,以二陳加香附、山梔、撫芎、玄胡、當歸、紅花之類,藥進而痛止,連與四帖皆效,但藥止則痛發如故,調治一月不能除根。予因持脈案見先師黃古潭先生,先生乃諭予曰:此鬱火病也。其病起於肝膽,蓋肝主謀慮,膽主決斷,謀不決則鬱生,郁生則木盛,木盛則凌脾,脾傷則不能運化精微而生氣血,以故月水不來也。肺金失於母養,則降殺之令不行,木寡於畏而侮所不勝,是以直衝犯清道以作吐也,吐後諸證皆減者,木升而火息也。為裁一方:以黃耆五錢,柴胡三錢,白芍藥二錢,甘草一錢,陳皮、貝母、枳實各五分,姜三片,一劑而寒熱除,再劑而痛減吐止,水聲亦絕,七日不發。其夫喜曰:是何神速也。乃拉予復請命於先生,先生曰:夫寒熱者,少陽膽也。吐酸者,厥陰肝也。痛而腹塊翻騰者,火盛激動其水,如鍋中湯滾泡浪沸騰是也。吐多則肺金愈傷。故用黃耆補肺金為君,使得以制肝木,以柴胡瀉肝為臣,以升發其膽火。經曰:木鬱則達之,達是通達之義。夫木性上升者也,既鬱則不升,故用柴胡升發膽肝之清氣,使衝開其鬱結以復其常。又曰:過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謂瀉之,補肺制肝,正謂此也。又曰:泄其肝者,緩其中,以甘草緩中為佐。又曰:木位之主,其瀉以酸,以白芍藥於脾中瀉木為臣,病久生郁,郁久則生涎,以貝母、陳皮、枳實開鬱逐涎為裨使,然後金得其正,木得其平,土得其安,由是病去而愈速。前方用山梔、黃連之類,皆降下之藥,火勢正熾,豈區區寒涼所能抑哉。故經曰:輕者正治,重則從其性而升之。但凡治病,要當識得此意。
白話文:
孫大夫,一位三十五歲的婦女,因丈夫可能納妾而心生憂鬱,導致經期停滯已有三個月。她腹痛、噁心,多位醫生都診斷她懷孕了,她的丈夫也略懂醫術,全家人都欣喜若狂,用安胎、行氣、止痛的藥物治療,服用三、五十帖後卻不見效,痛苦反而加劇。每到未申時分,她就發寒發熱,腹部有如彈珠大小的塊狀物,數量約二十到三十個,翻騰作痛,走動時還有水聲咕嚕咕嚕響。疼痛難忍時會吐酸水,每次吐五六碗,吐完後塊狀物就消失,寒熱也退去,疼痛也停止,第二天又會復發。後來又當作瘧疾治療,病情反而加重。於是,她請孫大夫診治,大夫診斷後發現:左手脈弦,尺脈澀,右手脈濡弱,重按則滑,尺脈與左手相同。此時她的經期已經停滯了五個月。孫大夫說:「這是鬱病,怎麼可能出現澀脈而懷孕呢?如果懷孕了,之前的藥物就應該有效了。」她丈夫也意識到問題所在。於是,孫大夫開了藥方,用二陳湯加香附、山梔、撫芎、玄胡、當歸、紅花等,服用後疼痛減輕,連續服用四帖都有效,但停藥後疼痛又會復發,治療一個月仍無法根治。孫大夫於是帶著脈案去拜訪他的老師黃古潭先生,黃先生告訴孫大夫,這是鬱火病,病因在肝膽,因為肝主謀慮,膽主決斷,思慮過度就會鬱結,鬱結就會導致肝氣過盛,肝氣過盛就會傷害脾臟,脾臟受損就無法運化精微物質生成氣血,所以月經不來。肺金失於脾土的滋養,則下降殺伐之令無法執行,木氣不受金氣的制約而乘犯肺金,因此直衝清道,導致嘔吐。嘔吐後症狀減輕,是因為肝氣上升,鬱火消退。黃先生根據此病理,開了方子:黃耆五錢,柴胡三錢,白芍藥二錢,甘草一錢,陳皮、貝母、枳實各五分,生薑三片,一劑寒熱就退了,兩劑疼痛減輕,嘔吐停止,水聲也消失了,七天內不再復發。她丈夫欣喜地說:「真是神速啊!」並拉著孫大夫再次向黃先生致謝,黃先生解釋說:寒熱是少陽膽的病症,嘔吐酸水是厥陰肝的病症,疼痛伴隨腹部塊狀物翻騰,是火盛激動水氣,就像鍋中沸騰的湯水一樣,泡沫翻滾,嘔吐過多會損傷肺金。所以,方子以黃耆補肺金為君藥,制約肝木,以柴胡瀉肝為臣藥,升發膽火。經書上說:「木鬱則達之」,達是指疏通之意。木的特性是向上生長的,鬱結就會無法上升,所以用柴胡升發膽肝之清氣,疏通鬱結,使之恢復正常。經書上還說:「過者折之,以其畏也」,指的是瀉法,補肺制肝就是這個意思。經書上還說:「泄其肝者,緩其中」,用甘草緩解脾胃為佐藥。經書上還說:「木位之主,其瀉以酸」,用白芍藥在脾中瀉肝為臣藥,病久生鬱,鬱久則生痰,用貝母、陳皮、枳實開鬱化痰為使藥,這樣金氣恢復正常,木氣平和,土氣安定,病就能迅速痊癒。之前的藥方用山梔、黃連之類,都是下降的藥物,火勢正盛,區區寒涼如何能抑制呢?經書上說:「輕者正治,重則從其性而升之」,無論治療什麼疾病,都要明白這個道理。
益智子散,治婦人脾胃久虛氣弱,多欲嘔吐,全不下食,四肢無力。
益智(一兩),附子(炮),縮砂仁,丁香,厚朴,黃耆,白朮,白茯苓,陳皮,川芎,良薑,藿香葉,當歸(各七錢半),人參,桂心(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姜三片,棗一枚,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無時溫服。
丁香散,治婦人臟腑虛冷,脾胃氣弱,食則嘔吐,水穀不消。
白話文:
益智子散用於治療婦女脾胃長期虛弱,氣力衰退,經常想吐,完全吃不下東西,四肢無力。
方劑組成:益智一兩,附子(炮製過),縮砂仁、丁香、厚朴、黃耆、白朮、白茯苓、陳皮、川芎、良薑、藿香葉、當歸(各七錢半),人參、桂心(各半兩)。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姜三片、棗一枚,水一盞,煎煮至七分,去渣,不限時間溫服。
丁香散用於治療婦女臟腑虛寒,脾胃氣虛,吃了東西就吐,水谷難以消化。
丁香,白朮,縮砂仁,草果仁,橘皮(各七錢半),當歸,白豆蔻,藿香葉,神麯,訶子皮,甘草(各半兩),人參(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三錢,煎薑棗湯調下。
竹茹湯,治胃熱嘔吐。
乾葛(三兩),半夏(湯洗七次,薑汁半盞,漿水一升,煮耗一半,取七錢半),甘草(七錢半),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姜三片,竹茹雞蛋大,棗子一枚,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白話文:
丁香、白朮、縮砂仁、草果仁、橘皮各七錢半,當歸、白豆蔻、藿香葉、神麴、訶子皮、甘草各半兩,人參一兩,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至三錢,用薑棗湯調服。竹茹湯,用於治療胃熱嘔吐。乾葛三兩,半夏用湯洗七次,加入薑汁半盞和漿水一升,煮至剩下半升,取七錢半;甘草七錢半。將以上藥材研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加水兩盞,姜三片,竹茹與雞蛋大小相當,棗子一枚,煎煮至一盞,去渣溫服。
許學士云:胃熱者手足心熱。政和中,一宗人病傷寒,得汗身涼,數日後忽嘔吐,藥與飲食俱不下。醫者皆用丁香、藿香、滑石等藥,下咽即吐。予曰:此正汗後飲熱留胃脘,孫兆竹茹湯正相當爾。亟治藥與之,即時愈。
良方槐花散
皂莢,白礬,槐花(炒,令黃黑色),甘草(各等分),
上為細末,白湯調下二錢。
許仁則半夏丸,療積冷在胃,嘔逆不下食方。
半夏(一升,真熊州者,洗去滑),小麥曲(一升),
白話文:
許學士說:胃熱的人,手心和腳心會發熱。政和年間,有一位宗室成員患了傷寒,出了一身汗後身體變涼,過了幾天突然嘔吐,無論是藥物還是飲食都吃不下。當時的醫生都使用丁香、藿香、滑石等藥物,但藥物一入喉嚨就吐了出來。我說:這是因為出汗後喝了熱的東西,熱氣積留在胃脘,孫兆竹茹湯正好適合這種情況。我馬上開了藥給他,他立刻就痊癒了。
良方槐花散
皂莢、白礬、槐花(炒至黃黑色)、甘草(各等分),
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末,用白湯調服二錢。
許仁則半夏丸,治療積冷在胃,嘔逆不思飲食的方子。
半夏(一升,選用真熊州產的半夏,洗去表面滑膩的物質)、小麥曲(一升),
註解:
- 許學士:指許仁則,宋代醫學家。
- 政和:宋徽宗年號。
- 宗人:皇室成員。
- 傷寒:古代醫學名詞,指外感熱病。
- 孫兆竹茹湯:古代醫方,主治胃熱、嘔吐。
- 槐花散:方劑名,主治胃熱、嘔吐。
- 半夏丸:方劑名,主治脾胃寒凝,嘔逆不思飲食。
- 真熊州者:指產自熊州的半夏,品質最佳。
- 小麥曲:發酵的小麥,用於改善藥物的口感和作用。
上搗半夏為散,以水搜面,丸如彈子大,以水煮令面熟,則是藥成。初吞四五丸,日二服,稍加至十四五丸,旋煮旋服,比覺病減,欲更合服亦佳。忌羊肉、餳。
又依前半夏丸,雖覺漸損,然病根不除,欲多合前丸,又慮藥毒不可久服,欲不服又恐病滋蔓,宜合人參七味丸服之。
人參七味丸
人參,白朮(各五兩),厚朴(炙),細辛(各四兩),生薑(八兩,末),橘皮(三兩),桂心(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飲下十丸,漸加至二十丸,與半夏丸間服亦可。忌桃、李、雀肉、生蔥、生菜。
白話文:
將半夏研磨成粉末,用水調和成丸子,大小如彈珠,用熱水煮熟即可。一開始每次服食四到五丸,一天服用兩次,逐漸增加到每次十四到十五丸,邊煮邊吃,病情就會逐漸減輕,如果需要繼續服用也可以。忌食羊肉和陳腐的食物。
如果服用半夏丸後病情雖然有所減輕,但病根未除,想要增加半夏丸的服用量,但又擔心藥物毒性,長時間服用不好,不服用又擔心病情加重,可以服用人參七味丸來輔助。
人參七味丸由人參、白朮(各五兩)、厚朴(炙)、細辛(各四兩)、生薑(八兩,研磨成末)、橘皮(三兩)、桂心(二兩)製成。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煉蜜製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十丸,逐漸增加到二十丸,可以和半夏丸交替服用。忌食桃、李、雀肉、生蔥、生菜。
《補遺》治男子婦人一切嘔吐。五苓散內除桂,加半夏末如桂分兩,每服一錢,以生薑自然汁調搜和如面,候半時久,再以白沸湯一小盞,調開溫服。(五苓散方,見傷寒準繩渴門。)
青金丹,治一切嘔吐不已。
硫黃(二錢),水銀(一錢),
入銚內慢火熬化,以木篦子撥炒成砂,再入乳缽研黑不見星,以薑汁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下。
人參安胃散,治脾胃虛熱,嘔吐泄瀉,或飲食不入。
白話文:
補遺:治男子婦人一切嘔吐
五苓散:將原方中的桂枝去除,加入半夏末,量與桂枝相同,分成兩份,每次服用一份(約一錢)。用生薑汁調和,使其如麵糊般,靜置半個時辰後,再用白沸湯一小盞調開溫服。(五苓散方,詳見《傷寒準繩》渴門。)
青金丹:治一切嘔吐不止。
取硫黃二錢,水銀一錢,放入銚內,以慢火熬化,用木篦子不停撥炒,炒至成砂狀。再將炒好的藥末放入乳缽中研磨,研磨至黑色且無光澤。以薑汁糊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米飲送服。
人參安胃散:治脾胃虛熱,嘔吐腹瀉,或飲食不入。
人參(一錢),黃耆(炒,二錢),生甘草,炙甘草(各五分),白芍藥(七分),白茯苓(四分),陳皮(三分),黃連(炒,二分),
上水煎服。
白話文:
- 人參:一錢
- 黃耆(炒):二錢
- 生甘草:五分
- 炙甘草:五分
- 白芍藥:七分
- 白茯苓:四分
- 陳皮:三分
- 黃連(炒):二分
使用方法:以上各味藥物加水煎煮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