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女科證治準繩》~ 卷之一 (2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22)

1. 經候總論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用溫酒送下。

熟乾地黃丸,治婦人風虛勞冷,胃弱水穀不化,或腸虛受冷,大便時泄,或月水不調,淋瀝不止,或閉斷不通,結聚癥瘕,久不成胎,一切諸虛之證。

熟地黃,五味子(各一兩半),柏子仁(炒,另研),牛膝(去苗,酒浸焙),芎藭,禹餘糧(火煅,醋淬),白茯苓(去皮),肉蓯蓉(酒浸),卷柏(去根),山藥,厚朴(去粗皮,制),乾薑(炮),白芷,細辛(去苗),防風(以上各一兩),赤石脂(二兩,煅另研),杜仲(去粗皮,炙),蕪荑(炒),人參(去蘆),川椒(去目併合口者),蛇床子,艾葉(炒),續斷(各七錢半),紫石英(煅,另研,水飛),石膏(煅,另研,各三兩),當歸(去蘆,炒),澤蘭(去梗),官桂(去粗皮,各二兩二錢半),石斛(一兩一錢半),甘草(炙,一兩七錢半),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用溫酒或米飲送下。

禹餘糧丸,治血虛煩熱,月水不調,赤白帶下,漸成崩漏。

禹餘糧(火煅,醋淬),白石脂(各一兩),附子(炮去皮臍),鱉甲(去裙,醋炙),桑寄生,白朮,厚朴(去粗皮,制),當歸(去蘆),柏葉(炒),乾薑(炮,各一兩),白芍藥,狗脊(去毛,各七錢半),吳茱萸(湯泡焙,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用溫酒或米飲湯送下。

鹿茸丸,治衝任虛損,又為風寒所乘,尺脈微小。甚者可灸關元穴。

鹿茸(炙),赤石脂,禹餘糧(各一兩),續斷(二兩),柏葉,附子(炮),熟地黃,當歸(酒浸),艾葉(各七錢半),

上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

按:此足少陰厥陰藥也。今人多用之,故收入。治血虛濕勝帶下甚捷。

升陽舉經湯,(東垣),治經水不調,右尺脈按之空虛,是氣血俱脫,大寒證。輕手其脈數疾,舉指弦緊或澀,皆陽脫之證。陰火亦亡,見熱證於口鼻眼或渴,此皆陰躁陽欲去也。當溫之、降之、引之、燥之,此法大升浮血氣,補命門之下脫也。諸藥言根,近苗處去苗便是。

柴胡根,當歸根,白朮,黃耆(各三錢),藁本(去土),羌活根,防風根(各二錢),紅花,白芍藥(各五分),獨活根(一錢半),桃仁(去皮尖研,十枚),細辛(六分),川芎,熟地黃(水中沉者),人參(去蘆),黑附子(炮去皮臍),甘草梢(炙,各一錢),肉桂(去粗皮,秋冬五分,夏不用)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二盞,煎至八分,空心稍熱服。

〔調經破血之劑〕

紅花當歸散,治婦人血臟虛竭,或積瘀血,經候不調,或斷續不定,時作腹痛,腰胯重疼攻刺,小腹緊硬,及室女月水不通,並皆治之。

白話文:

[經候總論]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用蜂蜜調和製成丸子,像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時用溫酒送服。

熟乾地黃丸,可用於治療婦女因風虛勞損、體質虛寒,導致的胃弱消化不良、腸胃虛寒受冷引起的大便稀泄,或月經不調、淋漓不止、閉經不通、腹部結塊腫塊、久不受孕等各種虛弱症狀。

藥材包括:熟地黃、五味子(各一份半),柏子仁(炒過,另外研磨),牛膝(去掉莖,用酒浸泡後烘乾),川芎,禹餘糧(用火煅燒後,用醋淬過),白茯苓(去掉外皮),肉蓯蓉(用酒浸泡),卷柏(去掉根部),山藥,厚朴(去掉粗皮,炮製過),乾薑(炮製過),白芷,細辛(去掉莖),防風(以上各一份),赤石脂(兩份,煅燒後另外研磨),杜仲(去掉粗皮,炙烤過),蕪荑(炒過),人參(去掉蘆頭),川椒(去掉籽,且選用閉合的),蛇床子,艾葉(炒過),續斷(各七錢半),紫石英(煅燒後,另外研磨,用水飛法處理),石膏(煅燒後,另外研磨,各三份),當歸(去掉蘆頭,炒過),澤蘭(去掉梗),官桂(去掉粗皮,各二兩二錢半),石斛(一兩一錢半),甘草(炙烤過,一兩七錢半)。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用蜂蜜調和製成丸子,像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時用溫酒或米湯送服。

禹餘糧丸,可用於治療血虛引起的煩躁發熱、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逐漸發展成崩漏等症狀。

藥材包括:禹餘糧(用火煅燒後,用醋淬過),白石脂(各一份),附子(炮製過並去除外皮和臍部),鱉甲(去除邊緣,用醋炙烤過),桑寄生,白朮,厚朴(去掉粗皮,炮製過),當歸(去掉蘆頭),柏葉(炒過),乾薑(炮製過,各一份),白芍藥,狗脊(去掉毛,各七錢半),吳茱萸(用湯浸泡後烘乾,半份)。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用蜂蜜調和製成丸子,像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時用溫酒或米湯送服。

鹿茸丸,可用於治療衝脈和任脈虛損,又被風寒侵襲,導致脈象微弱。病情嚴重者可艾灸關元穴。

藥材包括:鹿茸(炙烤過),赤石脂,禹餘糧(各一份),續斷(兩份),柏葉,附子(炮製過),熟地黃,當歸(用酒浸泡過),艾葉(各七錢半)。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用酒調製成糊狀,然後製成丸子,像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時用溫酒送服。

說明:此方屬於足少陰厥陰經的藥方。現在很多人使用,所以收錄進來。治療血虛濕盛引起的帶下症狀非常有效。

升陽舉經湯(東垣方),可用於治療月經不調,右側尺脈按下去空虛,是氣血都已脫失,屬於大寒證。輕按脈象,則可能呈現數而快,舉指則可能呈現弦緊或澀的脈象,這些都是陽氣脫失的表現。陰火也衰敗,會出現口鼻眼熱,或口渴等熱象,這些都是陰液枯竭,陽氣想要離去的表現。這時應該用溫補、降火、引導、燥濕的方法來治療。此方可以大升浮散的血氣,補益命門下方的脫失之氣。方中藥材所說的“根”,是指接近根部的地方,去除莖部即可。

藥材包括:柴胡根、當歸根、白朮、黃耆(各三錢),藁本(去除泥土)、羌活根、防風根(各二錢),紅花、白芍藥(各五分),獨活根(一錢半),桃仁(去除外皮和尖端,研磨,十枚),細辛(六分),川芎、熟地黃(選擇沉在水中的)、人參(去掉蘆頭),黑附子(炮製過並去除外皮和臍部),甘草梢(炙烤過,各一錢),肉桂(去掉粗皮,秋冬用五分,夏季不用)。

將上述藥材切成粗末,每次取二錢,用水兩碗,煎煮至八分,空腹時稍熱服用。

[調經破血之劑]

紅花當歸散,可用於治療婦女因血臟虛竭,或積有瘀血,導致月經不調、時斷時續、腹痛、腰胯沉重疼痛、小腹緊繃,以及處女月經不通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