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證治準繩》~ 卷之三 (49)
卷之三 (49)
1. 痢後嘔噦
〔大〕,凡滯下病之稍久或欲愈之時,多有咳逆及嘔逆之證。然咳逆者,古人之所謂噦是也。噦者腎寒所生,此證最危,其他病亦惡咳逆,如見此證,宜用橘皮乾薑湯、半夏生薑湯、丁香柿蒂湯。若陽證咳逆者,小柴胡湯、橘皮竹茹湯。予嘗治一痢疾咳逆不止,六脈沉弱,諸醫用藥灼艾皆無效,僕投退陰散兩服愈。又嘗治許主簿痢疾愈後咳逆不止,服諸藥無效,遂灸期門穴,不三壯而愈。(穴見《針灸準繩》。)如有嘔逆之證,《難經》云:無陰則嘔。然多有胃熱而嘔,亦有胃寒而生,亦有暑毒而生,如胃熱而嘔,宜服小柴胡湯、孫兆竹茹湯、蘆根湯、官局桔梗湯、竹葉石膏湯加生薑主之。嘔而發渴者,豬苓湯,又嘗治一痢後嘔不止,六脈虛弱,此胃寒而嘔,又似暑毒凝於胃脘,投《局方》香薷丸而愈。
橘皮乾薑湯,治噦。
橘皮,通草,乾薑,桂心,甘草(各四錢),人參(二錢),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半夏生薑湯,治噦欲死。
半夏(一兩一分,洗),生薑(二兩,切)
上以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滓分為二服。
丁香柿蒂湯,治咳逆。
丁香(十粒),柿蒂(十五枚)
上㕮咀,用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熱服。
橘皮竹茹湯,治噦逆。
橘皮,甘草(各二兩),半夏(一兩,湯洗),人參(半兩),竹茹(一升),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二盞,生薑六片,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生薑橘皮湯,治乾嘔噦,若手足厥冷者。
橘皮(四兩),生薑(半斤)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退陰散,本治陰毒傷寒,手足逆冷,脈沉細,頭痛腰重連進三服。小小傷冷,每服一字,入正元散內同煎,加鹽少許。陰毒傷寒咳逆,煎一服,細細熱呷即止。
乾薑,川烏頭(各等分),
上為粗末,炒令黃色,候冷搗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鹽一捻,煎至半盞服。
豬苓湯,治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
豬苓,赤茯苓,澤瀉,阿膠(炒),滑石(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候膠消盡服。
補遺倉廩湯,治痢疾心煩,手足溫,頭痛。如脾胃脈不弱,此乃毒氣上衝心肺,所嘔噦而不食,宜倉廩湯。(即敗毒散是。)
每服四錢,入陳倉米百粒,姜五片,棗一枚,煎溫服。若脈微弱,或心腹虛脹,手足厥逆,初病則不嘔,因服罌粟、烏梅,苦澀過多,以致聞食先嘔,此乃脾胃虛弱,用山藥一味,銼小豆大,一半生用,一半銀瓦銚內炒熟,同為末,米飲調下。
又治噤口痢。以石蓮子去殼留心並肉,為末,每二錢,陳米飲調下。此疾蓋毒上衝心肺,藉此以通心氣,便思食。
白話文:
標題: [痢疾後的嘔吐]
內容: 大致上,凡是患痢疾一段時間或在康復期間,常會出現咳嗽和反胃的症狀。但古人所說的咳嗽,實際上指的是嘔吐。嘔吐是由腎寒引起的,這種症狀非常危險。其它疾病也可能出現類似的咳嗽和反胃,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可以使用橘皮乾薑湯、半夏生薑湯、丁香柿蒂湯。如果是熱性疾病的咳嗽和反胃,可用小柴胡湯、橘皮竹茹湯。我曾治療一名痢疾後不停咳嗽的病人,脈象弱,其他醫生的藥物和艾灸都無效,我使用了退陰散兩劑就治好了他。也曾治療一名主簿先生,痢疾後一直反胃,各種藥物都無效,最後灸了期門穴,灸了三次就好了。
對於反胃的症狀,《難經》提到:沒有陰氣就會反胃。但大多數情況是由胃熱引起的,也有由胃寒或暑毒引起的。如果是由胃熱引起,可用小柴胡湯、孫兆竹茹湯、蘆根湯、官局桔梗湯、竹葉石膏湯加生薑。如果反胃並且口渴,可用豬苓湯。我曾治療一名痢疾後一直反胃的病人,脈象虛弱,這是胃寒導致的反胃,像是暑毒凝結在胃部,我使用了香薷丸治好了他。
以下是一些藥方的現代解釋:
橘皮乾薑湯,用來治療嘔吐。
半夏生薑湯,用來治療嚴重的嘔吐。
丁香柿蒂湯,用來治療咳嗽。
橘皮竹茹湯,用來治療反胃。
生薑橘皮湯,用來治療乾嘔和嘔吐,以及手腳冰冷。
退陰散,原用於治療陰毒傷寒,手腳冰冷,脈搏細微,頭痛腰痛。稍微受涼,每次服用少量,加入正元散一起煎煮,再加入一點鹽。如果陰毒傷寒咳嗽和反胃,煎煮一劑,慢慢熱飲即可止住。
豬苓湯,用來治療咳嗽、反胃和口渴,以及心煩不能入睡。
補遺倉廩湯,用來治療痢疾、心煩、手腳溫暖、頭痛。如果脾胃的脈搏不弱,這可能是毒素衝擊心肺,導致嘔吐和無法進食,應使用倉廩湯(即敗毒散)。如果脈搏微弱,或心腹虛脹,手腳冰冷,剛開始不會嘔吐,但因為服用罌粟、烏梅,導致過多苦澀,聞到食物就先嘔吐,這是脾胃虛弱,可使用山藥,一半生用,一半炒熟,混合磨成粉,用米湯調和服用。
另一種治療方法是用石蓮子去殼保留心和肉,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調和服用。這種疾病可能是毒素衝擊心肺,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通暢心氣,增加食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