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證治準繩》~ 卷之三 (48)
卷之三 (48)
1. 滯下
人參,白茯苓,芎藭,肉桂,當歸,白芍藥(炒),白朮(炒,各等分),
上每服三二錢,入粟米數粒,水煎空心食前熱服。
水煮木香丸,治久痢裡急後重,日夜無度。
罌粟殼(去穰,三兩),青皮(去白),甘草(炒,各二兩四錢),訶子(炮,去核,八兩),當歸,木香(各六兩),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水煎化空心服。
戊己丸,治胃經受熱,泄痢不止,或飲食不入,腹痛不止。
黃連(炒),吳茱萸(去梗,炒),白芍藥(各五兩),
上為末,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飲下。
升陽除濕防風湯,如大便閉塞,或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有白膿,或兼下血,此鬱結而不通也。以此湯舉其陽,則陰氣自降矣,慎勿利之。
蒼朮(米泔浸,四錢),防風(二錢),白朮(炒),白茯苓,白芍藥(炒,各一錢),
先將蒼朮用水一盅半,煎至一盅,納諸藥同煎至八分,食前熱服。夫飲食入胃,其氣上升,輸精心肺,然後下降。若脾胃有傷,不能上升,下流肝腎而成泄利,法宜升補中氣,不可疏下。此東垣發前人所未論也。
三黃丸,治熱痢腹痛,或口舌生瘡,咽喉齒痛,及一切實火之證。
黃芩,黃連,黃柏(各等分),
上各另為末,水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湯下。
芍藥湯,治熱痢便血後重。經曰:溲而便膿血,此氣行而血止也。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芍藥(炒,一兩),當歸,黃連(炒,各半兩),檳榔,木香,甘草(炙,各二錢),桂(二錢五分),黃芩(炒,三錢),
上每服半兩,水煎。如不減,加大黃。此證外有因中氣虛弱,脾氣鬱結者。治當審察。
酒蒸黃連丸,姜附湯,小柴胡湯,參苓,白朮散蕷蓮飲,香薷散,敗毒散,理中丸,黃連阿膠丸,駐車丸,真人養臟湯,五苓散,感應丸(亦有用蘇合香丸和丸服,名蘇感丸。亦有外加黃蠟丸桐子大,十粒兼服。)
以上諸方,並見《證治類方》泄痢各門,不復重錄。
白話文:
滯下
這個處方由人參、白茯苓、川芎、肉桂、當歸、炒過的白芍藥、炒過的白朮,各取等量組成。
每次服用三錢二分,加入幾粒小米,用水煎煮後,趁空腹、飯前熱服。
水煮木香丸,治療長期痢疾,裡急後重,一天到晚都想跑廁所的狀況。
罌粟殼(去除內部的隔膜,用三兩),青皮(去除白色部分),甘草(炒過,各用二兩四錢),訶子(炮製過、去除核,用八兩),當歸、木香(各用六兩)。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彈珠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用水煎煮後,趁空腹服用。
戊己丸,治療胃經受到熱邪侵擾,導致腹瀉不止,或吃不下東西、腹痛不止的狀況。
黃連(炒過)、吳茱萸(去除梗,炒過)、白芍藥(各用五兩)。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前用米湯送服。
升陽除濕防風湯,如果出現大便不通暢,或裡急後重,一直跑廁所卻無法順利排便,或排出白色膿液,或同時出現便血,這是因為氣機鬱結而不通暢。用這個湯劑來提升陽氣,陰氣自然就會下降,千萬不要用瀉下的藥物。
蒼朮(用米泔水浸泡過,四錢),防風(二錢),白朮(炒過)、白茯苓、白芍藥(炒過,各用一錢)。
先將蒼朮用水一盅半煎煮至一盅,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至八分,飯前趁熱服用。人的飲食進入胃部後,其氣會上升,輸送到心肺,然後下降。如果脾胃功能受損,無法上升,就會向下流到肝腎而導致腹瀉。所以治療上應該升提並補養中氣,而不能使用疏泄的藥物。這是李東垣提出前人沒有論述過的觀點。
三黃丸,治療熱痢、腹痛,或口舌生瘡、咽喉牙齒疼痛,以及一切屬於實熱的症狀。
黃芩、黃連、黃柏(各取等量)。
將這些藥材分別磨成粉末,用水糊做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七八十丸,用白開水送服。
芍藥湯,治療熱性痢疾、便血、裡急後重。古籍說:「小便時排出膿血,這是因為氣血運行正常,便血就會停止。」疏通氣血,膿血便會自然痊癒;調理氣機,裡急後重的感覺就會消除。
芍藥(炒過,一兩),當歸、黃連(炒過,各半兩),檳榔、木香、甘草(炙過,各二錢),肉桂(二錢五分),黃芩(炒過,三錢)。
每次服用半兩,用水煎煮。如果症狀沒有減輕,可以加大黃的用量。這個病症有時是因為中氣虛弱、脾氣鬱結所導致的,治療時應該仔細辨別。
另外還有酒蒸黃連丸、薑附湯、小柴胡湯、參苓白朮散、蕷蓮飲、香薷散、敗毒散、理中丸、黃連阿膠丸、駐車丸、真人養臟湯、五苓散、感應丸(也有用蘇合香丸一起服用,叫做蘇感丸。也有在外加黃蠟做成桐子大的藥丸,每次同時服用十粒的方法。)
以上這些方劑都可以在《證治類方》的泄痢篇章中找到,所以不再重複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