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女科證治準繩》~ 卷之三 (4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46)

1. 滯下

祭酒林謙之說醫人劉從周治病有功,議論殊不凡,且有驗。云:大凡痢疾,不問赤白而為冷熱之證,若手足和暖則為陽,只須服五苓散,用粟米飲調下,次服感應丸二十丸即愈。若覺手足厥冷,則為陰,當服暖藥,如已寒丸、附子之類。如此治痢,無不效。此方親曾用有效。有人夏月患痢,一日六七十行,用五苓散兩服止。

〔薛〕,東垣云:太陰經受濕,水瀉變膿血,脾傳於腎者,謂之賊邪,難愈。先痢而後瀉者,謂之微邪,易痊。若厥陰經下痢,脈沉遲,手足厥逆,用麻黃小續命湯汗之。若身冷自汗,小便自利,脈微嘔吐,用漿水散溫之。若脈疾身動,下迫聲響,用白朮芍藥湯。脈沉身靜,飲食不入,用姜附湯。身體沉重,四肢不舉,用朮附湯。竊謂前證若飲食停滯,用六君子湯以補脾胃,消飲食。若胃氣下流,用補中益氣湯以補脾胃,升元氣。若風傷腸胃,宜用神朮散以補脾胃,解外邪。若痰積中焦,宜用六神丸以補脾胃,化痰滯。大凡脾胃虛弱,宜補中氣,調飲食。一老婦食後因怒患痢,裡急後重,肛門脫下,此脾氣下陷,用大劑六君加附子、肉蔻、煨木香各一錢,吳茱五分,骨脂、五味各一錢五分,二劑諸證悉退。惟小腹脹悶,此肝氣滯於脾也,與調中益氣加附子、木香五分,四劑而愈。後口內覺咸,此腎虛水泛,與六味地黃丸二劑頓愈。又以飲食失宜,大便不實,四肢逆冷,此脾胃復傷,與六君加附子五分及八味丸而愈。先太宜人仲夏患痢,腹痛去後無度,煩渴飲湯,手按腹痛稍止,脈鼓指而有力,此真氣虛而邪氣實也,急用人參五錢,白朮、茯苓各三錢,陳皮、炙草、升麻、附子各一錢,服之即睡,覺而索食,脈證頓退,再劑而安。此取證不取脈也。其時同患是證,服痢藥者俱致不起,惜哉。

〔陳〕,曾有一婦人病痢疾,閱四十日,服諸藥不愈。召予診之,六脈沉弱。大凡下痢之脈宜沉宜弱,但以十全大補湯、薑棗煎成,加白蜜半匙,再煎數沸,服之愈。甲子夏秋間,趙經略侄孫病痢甚重,召小方脈未至,命予診之,六脈平細,以證觀之,云是血痢,其實非也,只是血水而已。予記調中湯治狀,云治夏月初秋,忽有暴寒,折於盛熱,結入四肢,則壯熱頭痛,寒傷於胃,則下利或血、或水、或赤,壯熱冥困脈數,宜服此。遂合之,去大黃,服之而愈。又有一婦女泄瀉不止,似痢非痢,似血非血,其色如濁酒。召予診之,則六脈沉絕,眾用熱藥及丹藥服之,則發煩悶。僕先用敗毒散數服,加陳米煎,次用胃風湯加粟米煎服愈。又調中湯去大黃,亦療此證。

〔大〕白頭翁湯,治熱痢下血,連月不瘥。

白頭翁(二兩),黃連,黃柏皮,秦皮(各三兩),

白話文:

祭酒林謙之說,醫生劉從周醫術高明,見解獨到,而且效果顯著。他說:一般來說,痢疾無論是紅痢還是白痢,都可以用寒熱來區分。如果手腳溫暖,就屬於陽證,只需要服用五苓散,用小米粥送服,再吃二十顆感應丸就能痊癒。如果感覺手腳冰冷,就屬於陰證,應該服用溫熱的藥物,比如已寒丸、附子之類。這樣治療痢疾,沒有不見效的。這個方法我親身用過,確實有效。有人在夏天得了痢疾,一天拉六七十次,用了兩服五苓散就止住了。

薛氏認為,東垣先生說,太陰經受到濕邪侵襲,就會導致水瀉轉變為膿血便,如果是脾臟的病邪傳到腎臟,就叫做「賊邪」,很難治癒。先拉肚子再出現痢疾的,叫做「微邪」,比較容易痊癒。如果是厥陰經引起的痢疾,脈象沉緩,手腳冰冷,可以用麻黃小續命湯發汗。如果身體發冷、自汗、小便清長、脈象微弱、想吐,可以用漿水散溫補。如果脈象急促、身體躁動不安、腹痛急迫、排便時有聲響,可以用白朮芍藥湯。如果脈象沉靜、身體安靜、吃不下東西,可以用薑附湯。如果身體沉重、四肢無力,可以用朮附湯。我認為,前面說的情況如果是因為飲食停滯,可以用六君子湯來補脾胃,幫助消化。如果是胃氣下陷,可以用補中益氣湯來補脾胃,提升元氣。如果是風邪侵犯腸胃,應該用神朮散來補脾胃,解除外邪。如果是痰積在身體中間部位,應該用六神丸來補脾胃,化解痰濕。總之,脾胃虛弱,應該補中氣,調理飲食。一位老婦人吃飯後因為生氣得了痢疾,裡急後重,肛門脫出,這是脾氣下陷,用大量六君子湯,加上附子、肉豆蔻、煨木香各一錢,吳茱萸五分,補骨脂、五味子各一錢五分,吃了兩劑,所有症狀都消失了。只有小腹脹悶,這是肝氣鬱結在脾臟,用調中益氣湯,加上附子、木香各五分,吃了四劑就好了。後來她覺得口內發鹹,這是腎虛導致水液上泛,用六味地黃丸兩劑就好了。之後她因為飲食不當,大便稀薄,四肢發冷,這是脾胃再次受傷,用六君子湯加上附子五分和八味丸就好了。之前太宜人仲夏得了痢疾,肚子痛,拉個不停,口渴想喝湯,按住肚子疼痛稍微減輕,脈象鼓動有力,這是正氣虛弱而邪氣強盛,趕緊用人參五錢,白朮、茯苓各三錢,陳皮、炙甘草、升麻、附子各一錢,服下後就睡著了,醒來就想吃東西,脈象和症狀都消退了,再吃一劑就好了。這是根據症狀判斷而不是看脈象。當時很多人得了同樣的病,吃了治療痢疾的藥都死了,真是可惜啊。

陳氏說,曾經有一個婦女得了痢疾,經過四十天,吃了很多藥都沒好。請我去診治,發現六脈沉弱。通常痢疾的脈象應該沉弱,可以用十全大補湯,用薑棗煎好,加上半匙蜂蜜,再煮幾下服用就好。甲子年夏秋之間,趙經略的侄孫得了很嚴重的痢疾,請的小方脈醫生還沒到,讓我去診治,發現六脈平和細微。根據症狀判斷,說這是血痢,其實不是,只是血水而已。我記得調中湯的治病情況,說它可以治療初夏或初秋,突然遭受寒冷,導致體內熱氣鬱結在四肢,就會出現高燒頭痛。寒邪侵犯胃部,就會導致腹瀉,或者拉血,或者拉水,或者拉紅色的東西,高燒昏迷,脈象急促。應該服用這個方子。於是我就用這個方子,去掉了大黃,吃下去就好了。還有一位婦女腹瀉不止,看起來像痢疾又不像痢疾,像拉血又不像拉血,顏色像渾濁的酒。請我去診治,發現六脈沉絕。很多人用熱性藥物和丹藥來治療,反而會覺得心煩。我先用敗毒散吃了幾次,用陳米煮水送服,然後用胃風湯加上小米粥送服就好了。調中湯去掉大黃,也可以治療這種情況。

大氏說,白頭翁湯可以治療熱性痢疾,拉血,持續好幾個月都沒好的情況。

白頭翁(二兩),黃連,黃柏皮,秦皮(各三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