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女科證治準繩》~ 卷之三 (4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45)

1. 協熱下利

〔大〕,若下清水其色赤黃,或米穀不化,但欲飲冷,時時嘔逆,小便不利,得熱則極,心胸煩躁,脈虛大而數,此由乘虛熱入於胃,湊滲下焦,津液不分,並於大腸,謂之協熱下利。先用五苓散利小便,次以玉粉丹、四味阿膠丸。

〔薛〕,前證若胃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肝木侮脾土,用六君子湯。鬱結傷脾土,用歸脾湯。命門火衰,用八味地黃丸。余參各論主之。一婦人五月間患痢,日夜無度,小腹墜痛,發熱惡寒。余以為脾氣虛弱,用六君子湯送香連丸,二服漸愈,仍以前湯送四神丸,四服全愈。至七月終,怠惰嗜臥,四肢不收,體重節痛,口舌乾燥,飲食無味,大便不實,小便頻數,灑淅惡寒,悽慘不樂,此肺與脾胃虛而陽氣不伸也,用升陽益胃湯而痊。

玉粉丹

蛤粉,硫黃(等分),

上同研細,白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

四味阿膠丸

黃連,赤茯苓(去皮,各一兩),芍藥(三兩),阿膠(炒燥,一兩),

上先將三味為末,卻以好醋熬阿膠成稀膏,丸如梧桐子大,米飲下三十丸。

《補遺》協熱而利,《活人書》黃芩湯、赤石脂丸,《局方》益元散皆可。

白話文:

【協熱下利】

大病時,如果排泄物如清水般且呈現赤黃色,或是食物無法消化,只想喝冷水,並且偶爾會有嘔吐,小便不通暢,遇熱情況更糟,心裡感覺煩躁,脈象虛大且跳動頻繁,這是由於虛弱時熱邪進入胃部,影響到下焦,導致津液無法正常分配,全部集中到大腸,稱之為協熱下利。首先使用五苓散來促進小便,再使用玉粉丹和四味阿膠丸。

【薛氏觀點】

先前所述病症如果胃氣虛弱,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若是肝臟功能過強而影響脾臟,可以使用六君子湯。若是心情鬱結影響脾臟,可以使用歸脾湯。若是腎臟功能衰退,可以使用八味地黃丸。其他病情則參照各種理論進行治療。

有一位女性在五月間得了痢疾,日夜不停,小腹墜痛,同時發燒且畏寒。我認為這是因為脾氣虛弱,使用六君子湯配合香連丸,服用兩次後病情逐漸好轉,之後再使用四神丸,服用四次後完全康復。到了七月底,她開始感到疲倦嗜睡,四肢無力,身體沉重且關節疼痛,口舌乾燥,對食物無興趣,大便不成形,小便頻繁,全身寒冷,情緒低落,這都是因為肺臟和脾胃虛弱,以及陽氣無法正常運行,使用升陽益胃湯後病情康復。

【玉粉丹】

成分包括蛤粉和硫磺(比例相同)。將這些成分研磨成細粉,用白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五十粒,用水送服。

【四味阿膠丸】

成分包括黃連、赤茯苓(去皮)、芍藥和阿膠(炒制乾燥)。首先將前三種成分磨成粉末,然後用醋熬煮阿膠成稠狀,再混合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三十粒。

《補遺》中提及協熱下利,《活人書》中的黃芩湯和赤石脂丸,《局方》中的益元散都可以作為治療選項。

2. 滯下

(男女痢治無異,已詳《雜病準繩》,此特摭遺耳。)

〔大〕,夫赤白痢疾者,古人名之滯下是也。究疾之原,皆因外感五邪之氣,內傷生硬冷熱之食。其證不一,有赤有白,有赤白相雜,有冷有熱,有虛有實。大抵四時皆以胃氣為本,未有不因外感寒暑燥濕風之氣而傷於脾胃,脾胃既虧,而又內傷飲食,飲食不能克化,致令積滯而成滯下。古人云:無積不成痢者此也。經云:春傷於風,夏生飧泄。蓋風喜傷肝,然春時肝木正旺而不受邪,反移氣克於脾土。然脾既受克,又不能忌慎口腹,恣食生冷黏硬之物,致令脾胃不能克化,因此積滯。又夏秋之間,或再感暑濕風冷之氣,發動而成痢也。其證必先臍腹㽲痛,洞泄水瀉,裡急後重,或有或無,或赤或白,或赤白相雜,日夜無度,如有此證,不問冷熱虛濕,但當先服神朮散,可以發散風冷寒濕之氣,次服五苓散分利水穀,兼用加巴感應丸,溫脾胃去積滯,或六神丸,未有不安者也。或曰:雖古人有言無積不成痢,亦不專以去積為先,豈有一歲之內,獨於夏秋之間,人皆有積而春冬無之。蓋風邪入胃,木來勝土,不為暴下則為痢疾,其神朮散要藥也。又有一方一郡之內,上下傳染,疾狀相似,或只有一家長幼皆然,或上下鄰里間相傳染,或有病同而證異,亦有證異而治同,或用溫劑而安,或用涼藥而愈,有如此等是毒疫痢也。治疫毒痢者,雖當察五運六氣之相勝,亦不可狎泥此說,且如運氣相勝,豈獨偏於一方一郡,而偏於一家一巷者乎?如有此證,當先察其虛實冷熱,首以敗毒散多加人參、甘草、陳米、薑、棗煎服,及三黃熟艾湯、黃連阿膠丸,五苓散、駐車丸,可選而用之。如下痢赤多,或純下鮮血,裡急後重,大便不通,身體壯熱,手足心熱,心煩躁渴,腹脅脹痛,小便赤澀,六脈洪大,或緊而數,或沉而實,此熱痢也。宜白頭翁湯及三黃熟艾湯、五苓散,可選而用之。若風痢下血太過,宜用胃風湯加木香、黑豆煎服。若夏秋之間,下痢或赤或白,或赤白相雜,臍腹㽲痛,裡急後重,憎寒發熱,心胸煩悶,躁渴引飲,嘔逆噁心,小便不利,及五心煩熱,六脈虛弱,此等脈證,正因伏暑而得此疾,宜服香薷散加黃連、甘草、當歸,酒水濃煎,沉冷(雜病傷暑。)頓服,仍急服酒蒸黃連丸,或小柴胡湯加人參煎服必愈。(沈內翰云:治痢之藥極多,然無如此藥之妙,蓋小柴胡湯能治暑毒。)如雜證一退,而痢尚未止,則以四物湯加膠,艾煎服,以調陰陽,未有不安者也。如水穀不分,小便不利,宜用五苓散,淡竹葉煎湯調服。如煩渴甚者,亦宜服之。若不明伏暑之證,但以脈虛而妄投硫、附、薑、桂、丹石之藥而殺之,深可嘆息。若下痢純白,狀如魚腦,臍腹冷痛,日夜無度,手足逆冷,或有嘔逆,全不入食,飲食欲溫而惡冷,六脈微細,此由臟腑虛冷之極,宜木香散加服四味理中湯及鍾乳健脾丸,甚者四肢逆冷,六脈沉絕,當一味峻補,兼灸氣海、丹田二穴,更以助胃之藥,此守而不攻之意也。宜四順附子湯、三建丹、白丹、加味參附湯、姜附湯,皆可選用。如年尊虛弱之人,或素來稟受怯弱,亦宜以此法詳酌調理。然大宜開胃進食為先,食可得入,則脾胃運化,糟粕便聚,糟粕既成垢膩,鮮血瘀滯,不患其不隕矣。如久痢不瘥,腸滑不禁,溏泄不止,諸藥無效,方可施之澀腸止痢之劑,亦宜先以龍骨、肉豆蔻、訶子、鍾乳、胡粉之藥。近人多用罌粟殼、地榆之屬,然此物性太緊澀,能損胃氣,如少壯之人,壯健者服之,間奏奇效。若是疫毒受暑受濕之證,及年尊之人,或稟受怯弱,服此莫不受其大害。若以固秘澀腸為先,則風寒暑濕之邪,非惟澀而不去,而胃管閉而不通,禁口不食。日見羸瘦,糟粕不入腸中,所患無由可除矣。若有此證,宜以參苓白朮散、四君子湯,及以石蓮、山藥之劑治之必愈。治痢欲投補藥,必須有溫通之意在焉。如四君子湯、理中湯、十全湯加木香、白豆蔻、茯苓、官桂、厚朴之屬,可以散風邪,可以分水道,可以開胃管,可以治纏擾,可以通秘澀,此攻守之意兩全也。大抵治痢之法,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滑者澀之,閉者通之,有積者推之,風則散之,暑則滌之,濕則燥之,熱則涼之,冷則溫之,冷熱者調之,以平為期,不可以過,此為大法。

白話文:

滯下

男女痢疾治療方法相同,詳見《雜病準繩》,此處僅補充說明。

赤白痢疾,古人稱為滯下。其病因,皆因外感風寒暑濕燥等邪氣,或內傷生冷硬熱等食物。症狀各異,有赤痢、白痢、赤白痢,有寒痢、熱痢,有虛痢、實痢。總而言之,無論何時發病,都與胃氣虧虛有關。外感寒暑燥濕風邪,皆可傷及脾胃,脾胃虛弱,再加內傷飲食,食物無法消化,就會積滯成痢。古人說:「無積不成痢」,就是這個道理。經書上說:「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因為風邪易傷肝,但春季肝木旺盛,不易受邪侵犯,反而會影響脾土。脾受克,若不忌口,恣食生冷粘硬食物,就會導致脾胃無法消化,形成積滯。夏秋季節,再次感受暑濕風寒之邪,便會誘發痢疾。

其症狀通常先有臍腹隱痛,然後瀉下水樣便,裡急後重,或有或無,或赤或白,或赤白混雜,日夜不止。出現這些症狀,不論寒熱虛實,都應先服用神朮散,以散發風寒濕邪;然後服用五苓散以利水消腫;再配合加味保和丸溫脾胃,去積滯;或用六神丸,療效甚佳。有人認為,雖然古人說「無積不成痢」,但不能單純以去積為先,因為一年之中,只有夏秋季節才有積滯,春冬季節卻沒有。其實,風邪入胃,肝木克脾土,若不暴瀉,就會變成痢疾,所以神朮散是重要藥物。

有時,同一地方,很多人同時患病,症狀相似,可能是全家老少都患病,也可能是鄰里之間互相傳染。也有病症相同而治療方法不同的情況,或用溫熱藥物治癒,或用寒涼藥物治癒,這些屬於疫毒痢。治療疫毒痢,雖然要考慮五運六氣的相生相剋,但也不可拘泥於此。運氣相生相剋,豈止局限於一方一郡,一家一巷?遇到這種情況,應先辨別虛實寒熱,首先服用敗毒散,並加人參、甘草、陳米、生薑、大棗煎服,或用三黃瀉心湯、黃連阿膠丸、五苓散、駐車丸等,擇優選用。

如果下痢赤多,或純下鮮血,裡急後重,大便秘結,身體發熱,手足心熱,心煩躁渴,腹脅脹痛,小便短赤,脈洪大或緊數或沉實,這是熱痢,宜用白頭翁湯、三黃瀉心湯、五苓散等,擇優選用。若風痢下血過多,宜用胃風湯加木香、黑豆煎服。若夏秋季節,下痢或赤或白,或赤白混雜,臍腹隱痛,裡急後重,惡寒發熱,心胸煩悶,口渴引飲,嘔逆噁心,小便不利,五心煩熱,脈虛弱,這是暑熱所致,宜服香薷散加黃連、甘草、當歸,酒水濃煎,趁熱服用,並服用酒蒸黃連丸,或小柴胡湯加人參煎服,療效甚佳。(沈內翰說:治療痢疾的藥方很多,但沒有比這個藥方更有效的,因為小柴胡湯能治療暑毒。)如果其他症狀消退,但痢疾尚未痊癒,則服用四物湯加阿膠、艾葉煎服,以調節陰陽,效果良好。如果水穀不分,小便不利,宜用五苓散,淡竹葉煎湯送服。如果煩渴嚴重,也宜服用此方。若不明確是暑熱所致,而盲目使用硫磺、附子、生薑、桂枝、丹石等藥物,反而傷及正氣,實屬可惜。

如果下痢純白,狀如魚腦,臍腹冷痛,日夜不止,手足冰冷,或有嘔逆,完全不進食,飲食喜溫惡冷,脈象微細,這是臟腑虛寒所致,宜用木香散加服理中湯及鍾乳健脾丸。病情嚴重,四肢冰冷,脈象沉微,應積極溫補,並灸氣海、丹田穴,再配合溫胃的藥物,這是守而不攻的策略。可選用四逆湯加附子、三建丹、白朮散、加味參附湯、乾薑附子湯等。年老體弱或素體虛弱者,也應根據此法詳細調理。但應先開胃進食,食物能正常吸收,脾胃運化,糟粕排出,血瘀消除,痢疾自然會好轉。

如果久痢不癒,腸滑不禁,洩瀉不止,諸藥無效,方可使用澀腸止痢藥物。宜先用龍骨、肉豆蔻、訶子、鍾乳、胡粉等藥物。現代人多用罌粟殼、地榆等,但此類藥物性味峻澀,傷胃氣,少壯體健者偶爾服用,或許有效。但如果是疫毒、暑濕所致,或年老體弱者,服用此類藥物則會加重病情。如果先以固澀止瀉為先,則風寒暑濕之邪,不僅不能祛除,反而會阻塞胃氣,導致飲食不進,日漸消瘦,病情更加難以痊癒。出現這種情況,宜用參苓白朮散、四君子湯,以及石蓮、山藥等藥物,必能治癒。治療痢疾,服用補益藥物,必須有溫通的作用。例如四君子湯、理中湯、十全大補湯加木香、白豆蔻、茯苓、桂枝、厚朴等藥物,既能散風寒,又能利水,又能開胃,又能治纏綿不愈,又能通利大便,這是攻守兼備的策略。

總而言之,治療痢疾,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滑者澀之,閉者通之,有積者消之,風則散之,暑則清之,濕則燥之,熱則涼之,寒則溫之,寒熱者調之,以平和為目的,不可過度,這就是治療痢疾的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