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女科證治準繩》~ 卷之一 (1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6)

1. 調經門

2. 經候總論

〔良〕,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天謂天真之氣,癸謂壬癸之水。壬為陽水,配丁而化木。癸為陰水,合戊而化火。故曰: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女子陰類,故得癸焉。沖為血海,任主胞胎,二脈流通,經血漸盈,應時而下,天真氣降,與之從事,故曰天癸也。常以三旬一見,以像月盈則虧,不失其期,又名月信也。若遇經行,最宜謹慎,否則與產後證相類。若被驚恐勞役,則血氣錯亂,經脈不行,多致勞瘵等疾。若逆於頭面肢體之間,則重痛不寧。若怒氣傷肝,則頭暈、脅痛、嘔血,而瘰癧、癰瘍。若經血內滲,則竅穴淋瀝無已。凡此六淫外侵,而變證百出,犯時微若秋毫,成患重如山嶽,可不畏哉。

〔薛〕,血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五臟,灑陳六腑,在男子則化為精,在婦人上為乳汁,下為血海。故雖心主血,肝藏血,亦皆統攝於脾,補脾和胃,血自生矣。凡經行之際,禁用苦寒、辛散之藥,飲食亦然。

〔良〕,婦人月水不調,由風邪乘虛客於胞中,而傷衝任之脈,損手太陽、少陰之經。蓋衝任之脈,皆起於胞中,為經絡之海,與手太陽小腸、手少陰心經為表裡,上為乳汁,下為月水。然月水為經絡之餘,苟能調攝得宜,則經應以時矣。

〔薛〕,經曰: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東垣先生謂脾為生化之原,心統諸經之血,誠哉是言也。竊謂心脾平和,則經候如常,苟或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失節,起居失宜,脾胃虛損,心火妄動,則月經不調矣。有先期而至者,有後期而至者,其說詳見後條。蓋血生於脾土,故云脾統血。凡血病當用苦甘之劑,以助陽氣而生陰血也。

〔辨色〕

〔丹〕,經水者,陰血也,陰必從陽,故其色紅,稟火色也。血為氣之配,氣熱則熱,氣寒則寒,氣升則升,氣降則降,氣凝則凝,氣滯則滯,氣清則清,氣濁則濁。往往見有成塊者,氣之凝也。將行而痛者,氣之滯也。來後作痛者,氣血俱虛也。色淡者,亦虛也,而有水混之也。錯經妄行者,氣之亂也。紫者,氣之熱也。黑者,熱之甚也。今人但見其紫者、黑者、作痛者、成塊者,率指為風冷,而行溫熱之劑,則禍不旋踵矣。良由《病源》論月水諸病,皆曰風冷秉之,宜其相習而成俗也。或曰:黑,北方水色也。紫淡於黑,非冷而何?予曰:經曰亢則害,承乃制,熱甚者必兼水化,所以熱則紫,甚則黑也。況婦人性執而見鄙,嗜欲加倍,臟腑厥陽之火,無日不起,非熱而何?若曰風冷,必須外得,設或有之,蓋千百一二者也。(冷證外邪初感,入經必痛。或不痛者,久則鬱而變熱矣。且寒則凝,既行而紫黑,故非寒也。)

白話文:

經候總論

女子七歲時腎氣旺盛,開始換牙長髮。十四歲時,天癸(月經)初潮,任脈暢通,太衝脈旺盛,月經按時來潮。天癸中的「天」指先天之氣,「癸」指壬癸之水,壬為陽水,與丁火相配化生木;癸為陰水,與戊土相合化生火。所以說水火是陰陽的徵兆。女子屬陰,故有癸水(月經)。衝脈為血海,任脈主管胎孕,兩脈暢通,經血逐漸充盈,按時排出,先天之氣下降,與經血共同作用,這就是天癸。通常每月來一次,如同月亮盈虧,按時而至,也稱為月信。經期應格外謹慎,否則容易出現類似產後症狀。若因驚恐勞累,則氣血紊亂,經脈不通,容易導致勞傷等疾病。若經血逆流至頭面肢體,則會劇烈疼痛難忍。若怒氣傷肝,則會頭暈、脅肋疼痛、嘔血,並可能出現瘰癧(頸部淋巴結腫大)、癰瘍(皮膚化膿性感染)等症狀。若經血內滲,則會出現尿道、陰道等處不斷滴瀝不止。總之,外邪入侵,可導致各種變證,初期症狀輕微如毫毛,久病則嚴重如山嶽,不可不謹慎。

血是由水穀精氣化生而成的,它滋養五臟,濡潤六腑。在男子則化為精,在女子則化為乳汁和經血。所以,雖然心主血,肝藏血,但都受脾的統攝,補益脾胃,血自然會生成。經期應避免服用苦寒、辛散的藥物,飲食也應注意。

婦女月經不調,是因風邪乘虛而入侵胞宮,損傷衝任二脈以及手太陽、手少陰經脈。衝任二脈都起於胞宮,是經絡之海,與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陰心經互為表裡,上通乳汁,下主月經。月經是經絡的餘氣,只要調養得當,經期就能按時來潮。

經書記載:飲食入胃,經過消化吸收,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布精氣,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遍佈全身,五臟經絡同時運行。東垣先生認為脾是氣血生化的根本,心統攝全身的血,此言甚是。我認為心脾平和,則月經正常。若七情內傷,外邪入侵,飲食失節,起居不規律,脾胃虛損,心火妄動,則會導致月經不調。有的月經提前,有的月經推遲,詳見後文。因為血生於脾土,所以說脾統血。治療血病應使用苦甘的藥物,以助陽氣而生陰血。

經水(月經)是陰血,陰血必依附於陽氣,故呈紅色,是秉承了火的顏色。血與氣相互依存,氣熱則血熱,氣寒則血寒,氣升則血升,氣降則血降,氣凝則血凝,氣滯則血滯,氣清則血清,氣濁則血濁。經血成塊是氣凝的表現;行經前疼痛是氣滯的表現;經後疼痛是氣血俱虛的表現;經血色淡也是虛證,且伴有水樣物質;經期錯亂是氣亂的表現;經血紫黑是氣熱的表現;經血發黑是氣熱的極度表現。現在很多人見到經血紫黑、疼痛、成塊,就認為是風寒,而服用溫熱藥物,這樣很快就會出現禍患。這是因為《病源》一書論述月經諸病,都說是風寒所致,所以人們習以為常。有人說:黑色是北方水之色,紫色比黑色淺,不應是寒症。我說:經書說:過盛則有害,所以需要抑制。熱極必兼水化,所以熱則紫,極度則黑。況且婦女性情執拗而見識淺薄,慾望又比男子強烈,臟腑中的陽火時刻存在,怎麼可能是寒症呢?如果說是風寒,則必須是外感,即使有風寒,也只佔千分之一二。 (冷證外邪初感,入經必痛,或不痛者,久則鬱而化熱。而且寒則凝滯,如果經血已行而顏色紫黑,則絕非寒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