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女科證治準繩》~ 卷之三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9)

1. 嘔吐

〔大〕,夫婦人嘔吐者,由脾胃有邪冷,穀氣不理所為也,胃為水穀之海,其氣不調而有風冷乘之,冷搏於胃,胃氣逆則令嘔吐也。夫嘔吐之疾,非特脾胃虛冷而嘔吐也,亦有胃熱而嘔者,亦有胃中冷,胃口熱而吐者,亦有痰盛而嘔者,亦有血弱而嘔者。經云:無陰則嘔是也。不可以一概用藥。如胃冷而嘔吐,宜用《局方》人參丁香散、理中丸,及許仁則半夏丸、人參七味丸。如胃熱而嘔吐者,宜用小柴胡湯、蘆根湯、竹茹湯、槐花散。如胃中冷,胃口熱而嘔吐者,宜用《局方》藿香正氣散,生薑、棗子煎,沉冷服即止。如痰盛嘔吐者,宜《局方》半夏湯、茯苓湯、二陳湯。如惡阻兼用茯苓丸,自有專門。如血不歸源而嘔吐者,用十全大補(雜病虛勞。)加陳皮、半夏、藿香、薑、棗煎服。或有腳氣而嘔者,自有專門,不濫及。

〔薛〕,東垣先生云:前證內有故寒與新谷俱入於胃,新故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補手太陰,瀉足少陰。又云:胃因氣逆為噦。夫嘔、吐噦者,俱屬於胃,以其氣血多少為異耳。如嘔者,陽明也,陽明多血多氣,故有聲有物,血氣俱病也。仲景云:嘔多雖有陽明證,慎不可下。孫真人云:嘔家多服生薑,為嘔家之聖藥也。氣逆者必散之,故以生薑為主。吐者,太陽也,太陽多血少氣,故有物無聲,為血病也。有食入則吐,以橘皮去白主之。噦者,少陽也,多氣少血,故有聲無物,乃氣病也,以薑製半夏為主。若脾胃虛弱,寒邪所客,飲食所傷者,用六君、丁香、藿香、生薑之類。若胃中有熱,膈上有痰,用二陳、山梔、黃連、生薑。若久病胃虛,嘔而不納穀者,用生薑、參、朮、黃耆、香附之類。亦有痰膈中焦,食不得下者,有氣逆而嘔者,有氣鬱於胃口者,有食滯於心肺之分而復出者,有胃口有火與痰而嘔者。若注船大吐,渴飲水者即死,童便飲之最妙。前論云:血不歸源而嘔,用十全大補湯,誠發前人之未發,愚常用屢效。(此論與王安道《溯洄集》所論少異,宜參看之。)先太宜人飲食後,聞外言忤意,嘔吐酸水,內熱作渴,惟飲冷水,氣口脈大而無倫,面色青赤,此肝脾鬱火,投之以藥,入口即吐。第三日吐宿食,第七日吐酸黃水,十一日吐苦水,脈亦洪大,仍喜飲冷。以黃連煎湯冷飲少許,至二十日,加白朮、茯苓,二十五日,加陳皮,三十七日加當歸、炙草,至六十日始進米飲半盞,漸進薄粥,調理得痊。府庠沈姬文母,患脾虛中滿,痰嗽發熱,又食濕面冷茶,吞酸嘔吐絕食,誤服芩、連、青皮等藥,益加寒熱口乾,流涎不收,聞食則嘔,數日矣。迎治,余曰:脾主涎,此脾虛不能約制也。欲用人參安胃散,惑於眾論,以為胃經實火宿食治之,病日增劇。忽思冬瓜,食如指甲一塊,頓發嘔吐酸水不止,仍服前藥愈劇。復邀視之,則神脫脈絕瀕死矣。惟目睛尚動,余曰:寒淫於內,治以辛熱,然藥不能下矣。急用鹽、艾、附子炒熱,熨臍腹以散寒回陽,又以口氣補接母口之氣,又以附子作餅,熱貼臍間。時許,神氣少蘇,以參、朮、附子為末,仍以是藥加陳皮煎膏為丸,如粟米大,入五七粒於口,隨津液嚥下,即不嘔。二日後加至十粒,諸病少退,其涎不止,五日後漸服前劑一二匙,胃氣少復,乃思粥飲。後投以參、術等藥,溫補脾胃,五十餘劑而愈。

白話文:

嘔吐

古代醫家認為嘔吐是由於脾胃有邪氣或寒邪入侵,導致穀氣失調所致。胃是水穀的倉庫,如果胃氣失調,遭受風寒侵襲,寒邪阻塞胃部,胃氣逆亂就會引起嘔吐。

嘔吐的原因並不單純是脾胃虛寒,也可能是胃熱、胃寒胃口熱、痰盛或血虛等原因。古籍記載“無陰則嘔”,說明嘔吐的原因複雜,不能一概而論。

針對不同原因的嘔吐,治療方法也不同:

  • 胃寒嘔吐: 使用人參丁香散、理中丸、許氏半夏丸、人參七味丸等。
  • 胃熱嘔吐: 使用小柴胡湯、蘆根湯、竹茹湯、槐花散等。
  • 胃寒胃口熱嘔吐: 使用藿香正氣散、生薑、大棗煎湯,溫熱服用。
  • 痰盛嘔吐: 使用半夏湯、茯苓湯、二陳湯等。
  • 妊娠嘔吐(惡阻): 使用茯苓丸等專方。
  • 血虛嘔吐: 使用十全大補湯,並加陳皮、半夏、藿香、生薑、大棗。
  • 腳氣引起的嘔吐: 使用專方治療。

另一位醫家則認為嘔吐、吐逆、噦都是胃病,只是氣血盛衰不同。嘔吐屬陽明,氣血充盛,會有聲音和嘔吐物;吐屬太陽,氣血不足,只有嘔吐物而無聲音;噦屬少陽,氣多血少,有聲音無嘔吐物。嘔吐患者多服用生薑,因為生薑能理氣。 脾胃虛弱、寒邪入侵、飲食不節引起的嘔吐,可用六君子湯、丁香、藿香、生薑等;胃熱、膈痰可用二陳湯、山梔子、黃連、生薑等;久病胃虛,嘔吐不進食,可用生薑、人參、白術、黃耆、香附等;痰阻中焦,飲食不下,或氣逆、氣鬱、食滯於心肺,或胃熱痰盛而嘔吐,則需針對病因治療。 如果嘔吐大量清水並口渴,則預後不良,童便可解救。血虛嘔吐可使用十全大補湯。

還有一位醫家記載一個案例:病人因飲食不節,情緒不佳而嘔吐酸水,口渴,喜飲冷水,脈象異常,面色青赤,這是肝脾鬱火,用藥後即吐,數日後吐出宿食、酸黃水、苦水,脈象洪大,仍喜飲冷水。治療方案:先用黃連煎湯冷服,後加白術、茯苓、陳皮、當歸、炙甘草,六十日後才能少量進食。 另一個案例是一位婦女脾虛,痰嗽發熱,吃了濕面冷茶,吞酸嘔吐,拒絕進食,誤服寒涼藥物,病情加重。治療:先考慮用人參安胃散,但考慮到胃火和宿食,最終改用溫熱的方法,並用鹽、艾、附子溫灸,後服用人參、白術、附子等藥物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