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證治準繩》~ 卷之二 (62)
卷之二 (62)
1. 腳氣
陳臨川云:凡頭痛身熱,肢節痛,大便秘,或嘔逆而腳屈弱者,腳氣也。輕者可與香蘇散加木瓜、檳榔、生薑煎服,然後隨證治之。要知有腳氣之人,先從腳起,或先緩弱疼痹,或行起忽倒,或兩脛腫滿,或腳膝枯細,或心中忪悸,或小腹不仁,皮頑不知疼痛,或舉體轉筋,或見食嘔逆,惡聞食氣,或胸滿氣急。或遍體痠痛,皆腳氣之候。
黃帝所謂緩風濕痹是也。頑弱為緩風,疼痛為濕痹。寒中三陽,所患必冷,小續命湯主之。(煎成,入生薑自然汁最妙。)暑中三陰,所患必熱,小續命湯去附子,減桂一半主之。大煩躁者,紫雪最良。若無紫雪,以百合、薄荷煎冷水調服極妙。大便秘者,脾約丸、麻仁丸、三和散主之。
仍針灸為佳。服補藥與湯淋洗,皆醫家之大禁也。
夫婦人腳氣,與丈夫不同。男子則腎臟虛弱,為風濕所乘。女子以胞絡氣虛,為風毒所搏。是以胞絡屬於腎也,腎主於腰腳,又肝脾腎三臟經絡起於足十趾,若臟腑虛損,則風邪先客於腳,從下而上,動於氣,故名腳氣也。此皆由體虛,或當風取涼,或久坐卑濕,或產後勞損,或恚怒悲傷肝,則心氣不足,致月候不通。
因其虛傷風毒,傳入筋骨,則令皮膚不仁,筋骨疼痛,肢體不隨,筋脈拘攣,或時冷疼,或發腫滿,或兩腳痹弱,或舉體轉筋,目眩心煩,見食嘔吐,精神昏憒,肢節煩疼,小便赤黃,大便秘澀。如此證候,其婦人腳氣,療之與丈夫不同,以其氣血不調,胎妊產損傷之。是以療寡婦及尼與妻妾殊別,即其義也。
〔薛〕,嚴用和先生云:前證初患不覺,因他病乃發,先從腳起,或緩弱痹痛不能行履,或兩脛腫滿,或足膝細小,或心中怔忡,或小腹不仁,或舉體轉筋,或見食作嘔,或胸滿氣急,遍體痠痛,其脈浮而弦者,因於風。濡而弱者,因於濕。洪而數者,因於熱。遲而澀者,因於寒。男子由於腎氣虧損,女子血海虛弱,七情所致。竊謂前證若足三陰虛弱,用還少丹。(雜病虛勞。)若脾氣虛寒,用八味丸。(雜病虛勞。)若飲食停滯,臀腿痠脹,浮腫作痛,此脾氣下陷,用六君子(雜病虛勞。)少加柴胡、升麻;不應,須用八味丸。若發熱口渴,月經不調,兩腿無力,此足三陰血虛火燥,用六味、八味二丸兼服。前證西方之人多患之,因素食乳酪,脾胃壅滯,脛足腫滿。至於南方,亦有因膏粱厚味,濕熱下注而患者。故古人謂之壅疾,所用之方,多疏通發散之劑。然感於房勞過度,虧損三陰,治法又當以固本為主。故六物附子,為元氣虛弱,寒邪內侵之聖藥。
大腹皮散,治婦人風毒腳氣,肢節煩疼,心神昏悶,並宜服之。
大腹皮,桑白皮,木通(去皮),羌活(去蘆),赤芍藥,荊芥,獨活(去蘆),青橘皮(去白),乾木瓜(各一兩),枳殼(去瓤,麩炒),紫蘇葉(各二兩),
白話文:
腳氣
陳臨川說:凡是頭痛發熱、四肢關節疼痛、大便秘結,或嘔吐反胃且腳部無力的人,就是腳氣。輕症可用香蘇散加木瓜、檳榔、生薑煎服,然後再根據具體症狀治療。要知道患有腳氣的人,初期症狀會從腳部開始,可能先感覺腳部酸軟疼痛、行動遲緩,或行走時突然跌倒,或小腿腫脹,或腳踝膝蓋消瘦,或心慌心悸,或小腹感覺麻木不痛,或全身抽筋,或看到食物就嘔吐,聞到食物的味道就作嘔,或胸悶氣急,或全身痠痛,這些都是腳氣的症狀。
黃帝所說的緩風濕痹,就是指這個。酸軟無力是緩風,疼痛是濕痹。寒邪侵犯三陽經,所患之病必定是寒冷的,可用小續命湯治療。(煎好後,加入生薑的汁液效果最佳。)暑邪侵犯三陰經,所患之病必定是熱的,可用小續命湯去掉附子,減少桂枝一半的劑量來治療。大熱煩躁的,紫雪丹最有效。如果沒有紫雪丹,用百合、薄荷煎成冷水服用效果也很好。大便秘結的,可用脾約丸、麻仁丸、三和散治療。
針灸治療也是很有效的。服用補藥和湯藥洗腳,都是醫學上嚴禁的做法。
婦女患腳氣,與男子不同。男子是腎臟虛弱,被風濕侵襲。女子則是胞絡氣虛,被風毒侵犯。因為胞絡屬於腎,腎主腰腳,而且肝脾腎三臟的經絡都起始於腳趾,如果臟腑虛損,則風邪首先侵犯腳部,由下向上,影響氣機,所以稱為腳氣。這些都是由於體質虛弱,或者受風寒,或者久坐潮濕的地方,或者產後勞損,或者因憤怒悲傷損傷肝氣,導致心氣不足,月經不通。
因為身體虛弱,受風毒侵襲,傳入筋骨,就會導致皮膚麻木,筋骨疼痛,肢體活動不靈便,筋脈拘攣,有時感覺寒冷疼痛,有時腫脹,或雙腳酸軟無力,或全身抽筋,頭暈心煩,看到食物就嘔吐,精神萎靡,四肢關節疼痛,小便顏色黃赤,大便秘結。像這樣的症狀,婦女腳氣的治療方法與男子不同,因為她們是氣血失調,妊娠生產造成的損傷。所以治療寡婦、尼姑和妾侍的方法也與已婚婦女不同,這就是原因所在。
薛氏(薛某)嚴用和先生說:上述症狀初期患者感覺不到,因為其他的疾病才發作,首先從腳部開始,或酸軟疼痛不能行走,或兩腿腫脹,或腳踝膝蓋消瘦,或心慌心悸,或小腹感覺麻木不痛,或全身抽筋,或看到食物就嘔吐,或胸悶氣急,全身痠痛,脈象浮而弦的,是因風邪;脈象濡而弱的,是因濕邪;脈象洪而數的,是因熱邪;脈象遲而澀的,是因寒邪。男子由於腎氣虧損,女子由於血海虛弱,都是七情所致。我認為,如果足三陰經虛弱,就用還少丹。(雜病虛勞篇)如果脾氣虛寒,就用八味丸。(雜病虛勞篇)如果飲食停滯,臀腿痠脹、浮腫疼痛,這是脾氣下陷,就用六君子湯(雜病虛勞篇),少加柴胡、升麻;如果效果不好,就要用八味丸。如果發熱口渴,月經不調,兩腿無力,這是足三陰經血虛火旺,就用六味地黃丸、八味丸一起服用。西方人多患此病,是因為常吃奶酪等乳製品,導致脾胃阻塞,脛足腫脹。南方也有因過食肥甘厚味,濕熱下注而患病的。所以古人稱之為壅疾,所用的方劑,大多是疏通發散的藥物。然而,如果因為房事過度,損傷三陰,治療方法就應該以補益元氣為主。所以六味地黃丸加附子,是元氣虛弱,寒邪內侵的良藥。
大腹皮散,治療婦女風毒腳氣,四肢關節疼痛,心神昏悶,都適合服用。
藥物組成:大腹皮、桑白皮、木通(去皮)、羌活(去蘆)、赤芍藥、荊芥、獨活(去蘆)、青橘皮(去白)、乾木瓜(各一兩)、枳殼(去瓤,麩炒)、紫蘇葉(各二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