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女科證治準繩》~ 卷之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5)

1. 顫振

黃帝曰:人之顫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胃氣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墜,筋脈懈墜則行陰,用力不復,故為顫,因其所在,補分肉間。《醫學綱目》云:顫振與瘛瘲相類,瘛瘲則手足牽引而或伸或屈,顫振則但顫動而不伸屈也。胃虛有痰,用參、術以補氣,茯苓、半夏以行痰;如實熱積滯,用張子和三法。

〔薛〕,顫振者,掉眩也。《易》曰:鼓萬物者莫疾乎風。鼓之為言動也。大抵掉眩,乃風木之搖運也。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治法:若肝木實熱,用瀉青丸。(幼科肝。)肝木虛熱,用六味丸。(雜病虛勞。)肺金克肝木,用瀉白散。(雜病發熱。)肝木虛弱,用逍遙散(調經。)加參、朮、釣藤鉤。脾血虛弱,用六君子湯(雜病虛勞。)加芎、歸、釣藤鉤。胃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難病傷勞倦。)加釣藤鉤。若產後顫振,乃氣血虧損,虛火益盛而生風也,切不可以風為論,必當大補,斯無誤矣。一婦人性善怒,發熱,經水非過期則不及,肢體倦怠,飲食少思而顫振,余謂脾氣不足,肝經血少而火盛也。午前以調中益氣湯加茯苓、貝母,送六味丸,午後以逍遙散送六味丸,兩月餘而愈。一婦人身顫振,口妄言,諸藥不效。余以為鬱怒所致,詢其故,蓋為素嫌其夫而含怒久矣,投以小柴胡湯(傷寒少陽。)稍可,又用加味歸脾湯(歸牌湯加柴胡、山梔。)而愈。

白話文:

黃帝問道:人為什麼會顫抖呢?是什麼氣導致的?岐伯回答:胃氣不足,就會導致全身經脈虛弱,經脈虛弱就會使筋脈鬆弛下垂,筋脈鬆弛下垂就會導致行氣不順,用力無法恢復,所以就會顫抖。根據顫抖部位的不同,要補益相關的肌肉組織。醫學綱目記載:顫抖和瘛瘲類似,瘛瘲會使手腳抽搐,或伸或屈,而顫抖只是顫動,不會伸縮。如果胃虛痰多,可以用人參、黃芪補氣,茯苓、半夏化痰;如果實熱積滯,則可以用張子和三法治療。

薛氏醫書記載:顫抖就是頭昏眼花。易經說:推動萬物的,沒有比風更快了。鼓,這裡指的是運動。總之,頭昏眼花就是風木的搖動。所有風引起的頭昏眼花都屬於肝病。治療方法:如果肝木實熱,可以用瀉青丸;如果肝木虛熱,可以用六味丸;如果肺金克肝木,可以用瀉白散;如果肝木虛弱,可以用逍遙散,再加人參、黃芪、釣藤鉤;如果脾血虛弱,可以用六君子湯,再加川芎、當歸、釣藤鉤;如果胃氣虛弱,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再加釣藤鉤。如果產後顫抖,是氣血虧損,虛火旺盛而生風,切記不能只從風論治,一定要大補,這樣才不會錯。有一個婦人,性情暴躁,發熱,經期不準,身體疲乏,食慾不振,還伴有顫抖,我判斷是脾氣不足,肝經血虛火盛。上午用調中益氣湯加茯苓、貝母,送服六味丸,下午用逍遙散送服六味丸,兩個多月後就痊癒了。另一個婦人,身體顫抖,胡言亂語,很多藥都不見效。我認為是鬱怒所致,詢問原因,原來是她一直怨恨丈夫,心中積怨已久,於是給她服用小柴胡湯,稍微好些,又用加味歸脾湯,就痊癒了。

交加散,治瘛瘲或顫振,或產後不省人事,口吐痰涎。

當歸,荊芥穗(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酒少許,煎至七分,灌下咽即有生理。

增損柴胡湯,治產後或經適斷,致手足牽搐,咬牙昏冒異證。

柴胡(八錢),黃耆(炒,五錢),黃芩(炒),石膏(各四錢),半夏(三錢),知母,甘草(炙,各二錢),

白話文:

「交加散」可治療癲癇或震顫,以及產後昏迷、口吐痰涎。將當歸和荊芥穗等量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和少量酒煎至七分,灌下即可見效。

「增損柴胡湯」則針對產後或經期結束後出現手足抽搐、咬牙、昏迷等異常症狀。藥方包括柴胡八錢、炒黃耆五錢、炒黃芩四錢、石膏四錢、半夏三錢、知母二錢、炙甘草二錢。

上為粗末,每服半兩,姜五片,棗四枚,水煎溫服。

本事青鹽丸,治肝腎虛損,腰膝無力,顫振嚲曳。

蘹香末(三兩),菟絲子(四兩),乾山藥(二兩,末),青鹽(一兩,研)

上先將菟絲子洗淨,無灰酒浸曬七日,冬天近火煨,炙乾,另為細末和勻,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酒或鹽湯下。常服壯筋力,進飲食。一婦人素患足嚲曳,服此藥,履地如故。

本事星附散,治中風能言而手足嚲曳,脈虛浮而數。

天南星(制同半夏),半夏(薄切片,薑汁浸透),黑附子(炮),白附子(炮),川烏頭(炮),白殭蠶(炒),沒藥,人參,白茯苓(各等分),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半兩,加入五片薑、四枚棗,用水煎煮溫熱後服用。 這方藥名為青鹽丸,主要用於治療肝腎虛損、腰膝無力、顫抖無力等症狀。 方藥組成包括蘹香末三兩、菟絲子四兩、山藥末二兩、青鹽一兩。 其中菟絲子需先洗淨,浸泡在無灰酒中七天,冬天需靠近火煨炙乾燥,再研磨成細粉與其他藥材混合,用酒糊做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七十丸,溫酒或鹽湯送服。常服可以壯筋骨,增進食慾。曾有一位婦人長期患有足部無力的疾病,服用此藥後,恢復正常行走。 另一方藥名為星附散,主要用於治療中風後能說話但手足無力、脈搏虛浮而數的症狀。 方藥組成包括天南星(制法同半夏)、半夏(切片後浸泡薑汁)、黑附子(炮製)、白附子(炮製)、川烏頭(炮製)、白殭蠶(炒)、沒藥、人參、白茯苓,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酒水各一盞,同煎至八分,去滓熱進三二服,汗出即瘥。

在桐廬有患此證,用前藥三服,得汗,手足即能舉動。

三因獨活散,治氣虛感風,或驚恐相乘,肝膽受邪,使上氣不守正位,致頭招搖,手足顫掉,漸成目昏。

獨活,地骨皮,細辛,芎藭,菊花(甘味者),防風(去叉),甘草(炙,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盞半,煎至一盞,去滓,煎取清汁六分,入竹瀝少許,再煎一二沸,食後溫服,日二服。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兩錢,用酒和水各一盞,一起煎煮至八分,去除藥渣,趁熱服用,三次即可,出汗就痊癒。

在桐廬有病人患上這種病症,服用此藥三次,出了一身汗,手腳就能活動自如了。

獨活散治療氣虛感風,或驚恐相乘,肝膽受邪,導致上氣不守正位,出現頭昏眼花、手腳顫抖,逐漸演變成目昏的症狀。

獨活、地骨皮、細辛、芎藭、菊花(甘味者)、防風(去叉)、甘草(炙,等分),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三錢,用半盞水煎煮至一盞,去除藥渣,只留清汁六分,加入少許竹瀝,再煎煮一兩沸,飯後溫服,每天服用兩次。

世傳茯苓丸,治手臂抽牽,或戰掉不能舉物,服此藥立愈。又治脾氣虛弱,痰邪相搏,停伏中脘,以致臂內筋脈攣急而痛。

茯苓,半夏(薑製,各二兩),枳殼(麩炒,半兩),風化朴硝(一兩),

上為末,薑汁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後薑湯下。

白話文:

相傳「茯苓丸」可以治療手臂抽筋,或因外傷而無法舉起物品,服用此藥後便能立即痊癒。此外,它也能治療脾氣虛弱,痰邪積聚在中脘穴,導致手臂筋脈攣縮疼痛。

茯苓、半夏(用薑汁製備,各二兩)、枳殼(麩炒,半兩)、風化朴硝(一兩),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薑汁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丸,飯後用薑湯送服。

2. 驚悸

(失血心神不安)

婦人血風驚悸者,是風乘於心故也。心藏神為諸臟之主,若血氣調和,則心神安定。若虛損則心神虛弱,致風邪乘虛襲之,故驚而悸動不定也。其驚悸不止,則變惚恍而憂懼也。(排風湯亦可用。)

〔薛〕,丹溪先生云:驚悸者,血虛用硃砂安神丸。痰迷心竅用定志丸。怔忡者屬火

屬痰,思慮便動者屬虛,時作時止者火動也。假如病因驚而到驚,則神出其舍,痰乘而入矣。蓋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養者血,心血一虛,神氣不守,此驚悸之所由生也。治當調養心血,和平心氣而已。金氏婦暑月赴筵,因坐次失序,自愧成病,言語失倫,兩脈弦數。予曰:當補脾導痰清熱。不信,以數巫者噴水咒之而死。或謂病既無邪,以邪治之,何至於死?予曰:暑月赴筵,外受蒸熱,辛辣適口,內傷鬱熱,而況舊有積痰,加之愧悶,其痰愈盛。又驚以法尺,益驚其神而氣血不寧,噴以法水,閉其肌膚而汗不得泄,內燔則陰既銷而陽不能獨立,不死何待?故滑伯仁先生云:若膽氣虛寒,用茯神湯。膽氣實熱,用酸棗仁丸。心氣虛熱,用定志膏、茯苓補心湯。心氣實熱,用硃砂安神丸、茯神散。文學歸云橋內人,月事不及期,忽崩血昏憒,發熱不寐,或謂血熱妄行,投以寒劑益甚。或謂胎成受傷,投以止血,亦不效。余曰:此脾氣虛弱無以統攝故耳,法當補脾而血自止,用補中益氣湯(雜病傷勞倦。)加炮姜,不數劑而驗。惟終夜少寐驚悸,別服八物湯不效。余曰:雜矣,乃與歸脾湯(雜病健忘,)加炮姜以補心脾,遂如初。,一婦人勞則心跳怔忡,寒熱往來,用歸脾湯為主,佐以八珍湯,諸證漸愈,又用加味逍遙散、寧志丸而安。後復作,服歸脾、定志二藥即愈。一婦人患驚悸怔忡,日晡發熱,月經過期,飲食少思,用八珍湯加遠志、山藥、酸棗仁,三十餘劑漸愈,佐以歸脾湯全愈。後因勞發熱,食少體倦,用補中益氣湯。又因怒,適月經,去血不止,前證復作,先以加味逍遙散熱退經止,又用養心湯治之而痊。一婦人驚悸怔忡無寐,自汗盜汗,飲食不甘,怠惰嗜臥,用歸脾湯而愈。至年餘懷抱鬱結,患前證兼衄血、便血,仍用前湯而愈。

白話文:

婦女如果因為失血而出現心神不安、驚悸的症狀,是因為風邪入侵心臟的緣故。心臟是主宰神志的器官,血液氣血調和,心神自然安定。如果心血虛損,心神就會虛弱,風邪趁虛而入,就會引起驚悸不安。如果驚悸不止,就會出現神志恍惚、憂慮害怕的狀況。可以使用排風湯來治療。

茯神散,治婦人血風,五臟大虛,驚悸。安神定志。

茯神(去木),人參(去蘆),龍齒(另研),獨活(去蘆),酸棗仁(各一兩,微炒),防風(去蘆),遠志(去心),桂心,細辛(去苗),白朮(去蘆,各七錢半),甘草(炙),乾薑(炮,各半兩),

白話文:

茯神散主治婦女血風、五臟虛弱、驚悸,能安神定志。其組成包括茯神、人參、龍齒、獨活、酸棗仁、防風、遠志、桂心、細辛、白朮、甘草、乾薑等藥材。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中盞半,煎至一大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龍齒丸,治婦人血風上攻,心神恍惚驚悸,眠臥不安。

龍齒(另研),茯神(去木,各一兩),硃砂(研,水飛),人參(去蘆),當歸(去蘆),天麻(各七錢半),檳榔,防風(去蘆),生乾地黃,犀角屑(各半兩),遠志(去心),赤箭(各二錢半),麝香(一錢,另研),

白話文:

治療婦女血風上攻,心神恍惚驚悸,睡眠不安,可使用龍齒丸。配方如下:龍齒、茯神各一兩,硃砂、人參、當歸、天麻各七錢半,檳榔、防風、生地黃各半兩,遠志、赤箭各二錢半,麝香一錢。龍齒另研,茯神去木,硃砂研水飛,人參去蘆,當歸去蘆,天麻、檳榔、防風去蘆,犀角屑另研。取龍齒五錢,水煎至一大盞,去渣溫服,不拘時間服用。

上為細末,煉蜜和搗三五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薄荷湯送下,不拘時。

朱賁琥珀散,治婦人血風驚悸。

琥珀(研),沒藥(研),木香,當歸,芍藥,白芷,羌活,乾地黃,延胡索,川芎(各半兩),土瓜根,牡丹皮(去心),白朮,桂心(各一兩),

白話文:

以上材料磨成細粉,再與煉製的蜂蜜混合並攪拌至三五百次,形成大小類似梧桐子的丸狀。每次服用三十顆,以薄荷湯送服,不受時間限制。

朱賁琥珀散,用於治療婦女的血風驚悸症狀。

琥珀(研磨)、沒藥(研磨)、木香、當歸、芍藥、白芷、羌活、乾地黃、延胡索、川芎(各半兩)、土瓜根、牡丹皮(去心)、白朮、桂心(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加酒一分,再煎少時,熱服。重者數服效。

茯苓補心湯,治心氣不足,善悲愁怒,衄血面黃,五心煩熱,或咽喉痛,舌本作強。

茯苓(四兩),桂心,甘草(炒),麥門冬(去心,各三兩),紫石英(煅),人參(各一兩),大棗(二十枚),赤小豆(二十四粒)

上用水七升,煎二升半,分三服。

茯神湯,治膽氣虛冷,頭痛目眩,心神恐畏,不能獨處,胸中煩悶。

白話文:

將藥材熬煮成湯,每次服用一錢,水用一盞,煮至七分,加入酒一分,再煮一小會,熱熱喝下。病情嚴重者,喝幾次就能見效。茯苓補心湯用來治療心氣不足,容易悲傷、憂愁、生氣,流鼻血,面色發黃,五心煩熱,或咽喉疼痛,舌頭強硬的症狀。藥方包括茯苓四兩、桂心、甘草(炒)麥門冬(去心)各三兩,紫石英(煅)、人參各一兩,大棗二十枚,赤小豆二十四粒,用水七升,煮成二升半,分三次服用。茯神湯用來治療膽氣虛寒,頭痛頭暈,心神恐懼,不能獨自一人待著,胸悶等症狀。

茯神(去木),酸棗仁(炒),黃耆(炒),柏子仁(炒),白芍藥(炒),五味子(杵炒,各一兩),桂心,熟地黃(自制),人參,甘草(炒,各半兩),

上每五錢,姜水煎服。

酸棗仁丸,治膽氣實熱,不得睡臥,神思不安,驚悸怔忡。

茯神(去木),酸棗仁(炒),遠志(去心),柏子仁(炒),防風(各一兩),枳殼(麩炒),生地黃(杵膏,各半兩),青竹茹(二錢五分),

白話文:

方劑:

茯神(去木),酸棗仁(炒),黃耆(炒),柏子仁(炒),白芍藥(炒),五味子(杵炒,各一兩),桂心,熟地黃(自制),人參,甘草(炒,各半兩)。

以上各藥材各取五錢,用薑水煎服。

丸劑:

酸棗仁丸,用於治療膽氣實熱,難以入睡,精神不安,驚悸怔忡等症狀。

藥材:

茯神(去木),酸棗仁(炒),遠志(去心),柏子仁(炒),防風(各一兩),枳殼(麩炒),生地黃(杵膏,各半兩),青竹茹(二錢五分)。

藥方:

取茯神(去除木心),酸棗仁(炒制)、黃耆(炒制)、柏子仁(炒制)、白芍藥(炒制)、五味子(研磨炒制,各取一兩),桂心、熟地黃(自行炮制)、人參、甘草(炒制,各取半兩)。

將以上藥材各取五錢,用薑汁煎煮服用。

丸藥:

酸棗仁丸,主要用於治療因膽氣鬱結而引起的實熱症狀,表現為難以入睡、精神不安、驚悸怔忡等。

藥材:

取茯神(去除木心)、酸棗仁(炒制)、遠志(去除心),柏子仁(炒制)、防風(各取一兩)、枳殼(麩炒制)、生地黃(研磨成膏狀,各取半兩)、青竹茹(取二錢五分)。

註解:

  • 括號內的文字是藥材的炮製方法,例如“炒”表示用火炒制,“去木”表示去除藥材的木心部分。
  • 藥材的重量單位是“兩”,一兩等於十錢。
  • “自作”指的是自行炮制藥材。
  • “杵炒”指的是用杵臼研磨再炒制。
  • “麩炒”指的是用麥麩炒制。
  • “杵膏”指的是研磨成膏狀。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湯下。

定志丸,治心神虛怯,神思不安,或語言鬼怪,喜笑驚悸。

人參,茯苓(各一兩五錢),菖蒲,遠志(去心,各一兩),

上為末,蜜丸如前服。

養心湯,治心血虛,驚悸怔忡不寧,或盜汗無寐,發熱煩躁。

黃耆(炒),白茯苓,茯神(去木),半夏曲,當歸(酒拌),川芎(各半兩),辣桂(去皮),柏子仁,酸棗仁(炒),五味子(杵炒),人參(各三錢),甘草(炙,四錢),

上每服三五錢,薑、棗水煎服。

硃砂安神丸,治心經血虛,頭暈,心神驚悸等證。

白話文:

上藥研成粉末,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七八十顆,用白湯送服。

定志丸用於治療心神虛怯,神思不安,或言語怪異,喜笑驚悸等症狀。

人參、茯苓各一兩五錢,菖蒲、遠志(去心)各一兩,將以上藥物研成粉末,用蜂蜜做成丸子,服法如前。

養心湯用於治療心血虛,驚悸怔忡不安,或盜汗無寐,發熱煩躁等症狀。

黃耆(炒)、白茯苓、茯神(去木)、半夏曲、當歸(酒拌)、川芎(各半兩)、辣桂(去皮)、柏子仁、酸棗仁(炒)、五味子(杵炒)、人參(各三錢)、甘草(炙,四錢),以上藥物每次服用三五錢,用薑、棗水煎服。

硃砂安神丸用於治療心經血虛,頭暈,心神驚悸等症狀。

硃砂(飛過,五錢),黃連(酒洗,六錢),甘草(炙,五分),生地黃,當歸(各一錢五分),

上為末,飯糊為丸。每服十五丸,如一二服不應,當服歸脾湯補之。

治要茯苓散,治心經實熱,口乾煩渴,眠臥不安,或心神恍惚。

茯神,麥門冬(各一兩半,去心),通草,升麻(各一兩二錢半),大棗(十二枚),紫菀,桂心(各七錢半),知母(一兩),赤石脂(一兩七錢半),淡竹茹(五錢),

白話文:

取硃砂五錢,飛過;黃連六錢,酒洗;甘草五分,炙;生地黃、當歸各一錢五分,研末,用飯糊製成丸子。每次服用十五丸,若服用一至兩次未見效果,則需服用歸脾湯補益。此方名為治要茯苓散,可治心經實熱,症狀為口乾煩渴、睡眠不安、神志恍惚。取茯神、麥門冬各一兩半,去心;通草、升麻各一兩二錢半;大棗十二枚;紫菀、桂心各七錢半;知母一兩;赤石脂一兩七錢半;淡竹茹五錢。

上每服一兩,水煎。

〔失血心神不安〕

〔薛〕,前證若脾肝鬱熱,用加味逍遙散。脾肝鬱結,用加味歸脾湯,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用八珍湯、十全大補湯。脾肺虛弱,氣血不足,用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痰氣鬱滯,用六君、桔梗、貝母。如不應,審系氣虛,但補脾胃,如不應,用獨參湯。如惡寒發熱,屬氣血俱虛。內熱晡熱,屬血虛。作渴面赤,是血脫煩躁。皆宜甘苦之劑,以補陽氣而生陰血。經云:血脫補氣。若用寒涼之劑以降火,則誤矣。仍審所屬之因治之。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一兩藥材,用水煎煮服用。

如果患者出現失血心神不安的症狀,可以根據不同的病因選擇不同的藥方:

  • 若脾肝鬱熱,可以用加味逍遙散。
  • 若脾肝鬱結,可以用加味歸脾湯。
  • 若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可以用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
  • 若脾肺虛弱,氣血不足,可以用補中益氣湯或六君子湯。
  • 若痰氣鬱滯,可以用六君子湯、桔梗、貝母。

如果上述藥方都無效,需要仔細檢查是否為氣虛,若確定是氣虛,則只補脾胃。如果仍無效,可以用獨參湯。

如果患者出現惡寒發熱,屬於氣血俱虛。如果出現內熱晡熱,屬於血虛。如果出現口渴面赤,則屬於血脫煩躁。這些情況都需要用甘苦之劑來補陽氣生陰血。古書記載:血脫補氣。如果用寒涼之劑來降火,則會造成錯誤。

因此,治療失血心神不安的症狀需要根據具體的病因來選擇藥物和治療方法。

寧志膏,治婦人因失血過多,心神不安,言語失常,不得睡臥。

辰砂(研),酸棗仁(炒),人參,白茯神(去木),琥珀(各一分,研),滴乳香(一錢,研)

上為末,和停,每服一錢,濃煎燈心、棗湯,空心調下。(一方無茯神、琥珀,蜜丸如彈子大,薄荷湯化下一丸。)

茯苓補心湯,婦人以血旺氣衰為本。心主血,肝藏血,今血衰而氣盛者,由心氣虛耗,不能主血,又不能制乎肺金,使肺金得以乘乎肝木。肝之虧損則血不能藏,漸致枯涸,不榮經絡,故月事不調矣。此方專補心元之虛,抑其肺氣之乘,調和榮衛,滋養血脈,其疾自然平復矣。

白話文:

「寧志膏」可以治療婦女因失血過多,導致心神不安、言語失常、無法睡覺的症狀。

方劑組成:辰砂(研磨)、酸棗仁(炒)、人參、白茯神(去除木心)、琥珀(各取一分,研磨)、乳香(一錢,研磨)。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一錢,用燈心草和紅棗煎湯濃縮,空腹服用。

另一種配方沒有茯神和琥珀,用蜂蜜製成彈珠大小的藥丸,用薄荷湯化開服用。

「茯苓補心湯」針對婦女因血旺氣衰為根本病因的症狀。心臟主導血液,肝臟儲藏血液,現在血衰氣盛,是因心氣虛弱耗損,無法主導血液,也無法抑制肺金,導致肺金乘虛而入肝木。肝臟虧損,血液無法儲藏,逐漸枯竭,無法滋養經絡,因此月事失調。此方專門補益心臟的虛弱,抑制肺氣的侵犯,調和營衛,滋養血脈,自然能使疾病恢復。

即參蘇飲內除木香,與四物湯對分勻和,以薑棗煎,每服四錢,食前溫服。參蘇飲(方見發熱。),四物湯(方見通治)

妙香散,治心氣不足,精神恍惚,虛煩少睡,盜汗等證。

甘草(炒,五錢),遠志(去心,炒),山藥(薑汁炙),茯苓,茯神(去木),黃耆(各一兩),人參,桔梗(各五錢),辰砂(另研,三錢),麝香(另研,二錢),木香(二錢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

半夏湯,治膽腑實熱,精神恍惚,寒熱泄瀉,或寢汗憎風,善太息。

白話文:

將參蘇飲去除木香,與四物湯等量混合,用薑棗煎煮,每次服用四錢,飯前溫服。參蘇飲(方見發熱。),四物湯(方見通治)。妙香散用於治療心氣不足、精神恍惚、虛煩少睡、盜汗等症狀。將甘草(炒,五錢)、遠志(去心,炒)、山藥(薑汁炙)、茯苓、茯神(去木)、黃耆(各一兩)、人參、桔梗(各五錢)、辰砂(另研,三錢)、麝香(另研,二錢)、木香(二錢五分)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溫酒調服。半夏湯用於治療膽腑實熱、精神恍惚、寒熱泄瀉、或寢汗憎風、善太息等症狀。

半夏(一錢五分),黃芩,遠志(去骨,各一錢),生地黃(二錢),秫米(一合),酸棗仁(少,三錢),縮砂仁(一錢五分),

上作一劑,長流水煎服。

獨參湯,治元氣虛弱,惡寒發熱。或作渴煩躁,痰喘氣促。或氣虛卒中,不語口噤。或痰涎上湧,手足逆冷。或難產、產後不省,喘急。

用好人參二兩或三四兩,加炮姜五錢,水煎徐徐服。蓋人參性寒,故以姜佐之,如不應,急加附子。

白話文:

將半夏一錢五分、黃芩、遠志(去骨)各一錢、生地黃二錢、秫米一合、酸棗仁少許(三錢)、縮砂仁一錢五分,混合在一起,製成一劑,用長流水煎煮後服用。

此方名為獨參湯,專治元氣虛弱、惡寒發熱、口渴煩躁、痰喘氣促等症狀。也可用於氣虛卒中、不語口噤、痰涎上湧、手足逆冷、難產、產後不省、喘急等情況。

使用時,以好人參二兩或三四兩,加入炮姜五錢,水煎服用。由於人參性寒,所以以薑來佐之,如果效果不佳,則需緊急加入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