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證治準繩》~ 卷之二 (33)
卷之二 (33)
1. 顫振
黃帝曰:人之顫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胃氣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墜,筋脈懈墜則行陰,用力不復,故為顫,因其所在,補分肉間。《醫學綱目》云:顫振與瘛瘲相類,瘛瘲則手足牽引而或伸或屈,顫振則但顫動而不伸屈也。胃虛有痰,用參、術以補氣,茯苓、半夏以行痰;如實熱積滯,用張子和三法。
〔薛〕,顫振者,掉眩也。《易》曰:鼓萬物者莫疾乎風。鼓之為言動也。大抵掉眩,乃風木之搖運也。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治法:若肝木實熱,用瀉青丸。(幼科肝。)肝木虛熱,用六味丸。(雜病虛勞。)肺金克肝木,用瀉白散。(雜病發熱。)肝木虛弱,用逍遙散(調經。)加參、朮、釣藤鉤。脾血虛弱,用六君子湯(雜病虛勞。)加芎、歸、釣藤鉤。胃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難病傷勞倦。)加釣藤鉤。若產後顫振,乃氣血虧損,虛火益盛而生風也,切不可以風為論,必當大補,斯無誤矣。一婦人性善怒,發熱,經水非過期則不及,肢體倦怠,飲食少思而顫振,余謂脾氣不足,肝經血少而火盛也。午前以調中益氣湯加茯苓、貝母,送六味丸,午後以逍遙散送六味丸,兩月餘而愈。一婦人身顫振,口妄言,諸藥不效。余以為鬱怒所致,詢其故,蓋為素嫌其夫而含怒久矣,投以小柴胡湯(傷寒少陽。)稍可,又用加味歸脾湯(歸牌湯加柴胡、山梔。)而愈。
交加散,治瘛瘲或顫振,或產後不省人事,口吐痰涎。
當歸,荊芥穗(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酒少許,煎至七分,灌下咽即有生理。
增損柴胡湯,治產後或經適斷,致手足牽搐,咬牙昏冒異證。
柴胡(八錢),黃耆(炒,五錢),黃芩(炒),石膏(各四錢),半夏(三錢),知母,甘草(炙,各二錢),
上為粗末,每服半兩,姜五片,棗四枚,水煎溫服。
本事青鹽丸,治肝腎虛損,腰膝無力,顫振嚲曳。
蘹香末(三兩),菟絲子(四兩),乾山藥(二兩,末),青鹽(一兩,研)
上先將菟絲子洗淨,無灰酒浸曬七日,冬天近火煨,炙乾,另為細末和勻,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酒或鹽湯下。常服壯筋力,進飲食。一婦人素患足嚲曳,服此藥,履地如故。
本事星附散,治中風能言而手足嚲曳,脈虛浮而數。
天南星(制同半夏),半夏(薄切片,薑汁浸透),黑附子(炮),白附子(炮),川烏頭(炮),白殭蠶(炒),沒藥,人參,白茯苓(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酒水各一盞,同煎至八分,去滓熱進三二服,汗出即瘥。
在桐廬有患此證,用前藥三服,得汗,手足即能舉動。
三因獨活散,治氣虛感風,或驚恐相乘,肝膽受邪,使上氣不守正位,致頭招搖,手足顫掉,漸成目昏。
白話文:
【顫振】
黃帝問道:人出現顫抖的情況,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岐伯回答:這是因為胃氣不足,導致全身的脈絡都變得虛弱,脈絡虛弱就會讓筋脈失去支撐,變得鬆弛下垂,這樣就影響到陰經的運行,用勁後無法恢復,所以會出現顫抖的情況。應根據病癥所在的位置,補充肌肉組織間的營養。
《醫學綱目》中提到,顫振和瘛瘲有些相似,但不同的是,瘛瘲時手腳會不自主地拉扯,或伸或曲,而顫振則只是不停地震顫,不會伸曲。如果胃虛有痰,可用人參、白朮來補氣,茯苓、半夏來化痰;若是實熱積滯,則可用張子和的三種療法。
薛氏指出,顫振就是指震顫眩暈。《易經》說:鼓動萬物的力量,沒有比風更快的。鼓的意思就是動。大體上來說,震顫眩暈,就像是風吹樹木般的搖擺。各種風邪引起的震顫眩暈,都和肝臟有關。治療方法如下:如果肝臟實熱,可以使用瀉青丸;肝臟虛熱,可用六味丸;肺金剋肝木,可用瀉白散;肝臟虛弱,可用逍遙散;脾血虛弱,可用六君子湯;胃氣虛弱,可用補中益氣湯。產後顫振,是因為氣血損失,虛火旺盛而產生風邪,千萬不可認為是風邪作祟,必須大補才能避免誤診。
對於一位性情暴躁的女性,她出現發熱、月經週期紊亂、肢體疲憊、食慾不振以及顫振的症狀,我認為是脾氣不足,肝臟血量減少且火氣旺盛所致。上午我給她服用調中益氣湯,加上茯苓、貝母,並配合六味丸;下午則用逍遙散搭配六味丸,兩個多月後病情得到改善。
對於一位身體顫抖、口齒不清,各種藥物都無效的女性,我認為這是鬱怒所導致的。經過詢問,得知她對丈夫長期抱有怨恨。我給她服用小柴胡湯,情況有所好轉,之後再用加味歸脾湯,病情最終得以痊癒。
「交加散」用於治療瘛瘲、顫振,或是產後失去意識,口吐痰涎的症狀。當歸、荊芥穗各等份,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杯,少量酒,煎煮至剩下七分,灌服下去,就能見效。
「增損柴胡湯」用於治療產後或月經剛結束,手腳抽搐,咬牙,頭昏目眩等特殊症狀。柴胡、黃耆、黃芩、石膏、半夏、知母、甘草各按比例配製,每次服用半兩,加入五片薑,四顆棗,用水煎煮溫服。
「本事青鹽丸」用於治療肝腎虛損,腰膝無力,顫振拖沓。蘹香末、菟絲子、乾山藥、青鹽各按比例配製,先將菟絲子清洗乾淨,用無灰酒浸泡曬七天,冬天靠近火邊烘烤,曬乾後研磨成細粉,再用酒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七十粒,溫酒或鹽湯送服。經常服用能強壯筋骨,促進食慾。有一位女性長期患有腳部拖沓的毛病,服用這種藥後,走路就像正常人一樣。
「本事星附散」用於治療中風患者能言語但手腳拖沓,脈象虛浮且頻繁。天南星、半夏、黑附子、白附子、川烏頭、白殭蠶、沒藥、人參、白茯苓各按比例配製,每次服用二錢,酒水各一杯,一同煎煮至剩下八分,去渣熱服二三劑,出汗後即可痊癒。
在桐廬有一名患者出現這種症狀,服用這種藥三次後,手腳就能活動自如。
「三因獨活散」用於治療氣虛感受風邪,或是受到驚嚇,肝膽受邪,導致上氣不守正位,頭部搖晃,手腳顫抖,逐漸形成視力模糊。獨活、地骨皮、細辛、芎藭、菊花、防風、甘草各按比例配製,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杯半,煎煮至剩下一杯,去渣,煎取六分清汁,加入少量竹瀝,再煎煮一二沸,飯後溫服,每日二次。
「世傳茯苓丸」用於治療手臂抽搐,或戰抖無法舉物,服用這種藥立即見效。同時也能治療脾氣虛弱,痰邪相搏,停留在中脘,導致手臂內部筋脈緊縮疼痛。茯苓、半夏、枳殼、風化朴硝各按比例配製,每次服用二十粒,飯後薑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