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謙等編

《婦科心法要訣》~ 胎前諸證門 (4)

回本書目錄

胎前諸證門 (4)

1. 子死腹中總括

子死腹中須急下,舌青腹痛冷如冰,時久口中穢氣出,寒熱峻緩詳斟平。

白話文:

如果胎兒在母體中死亡,必須立即使用通便的方法排出。舌頭變青且腹部疼痛像冰冷的冰塊一樣,時間過長口中有惡臭味,應當根據病情輕重來選擇用溫和或強烈的方式治療寒症與發燒。

2. 子死腹中證治

下胎緩劑佛手散①,峻劑平胃②加芒硝。宜熱宜寒須細審,產婦虛實莫混淆。

附方:

①佛手散

②平胃散:即加味平胃散去人參。

白話文:

產婦下胎後,可以用佛手散來緩解身體狀況,若有胃熱症狀,可以加一些芒硝到平胃散中。但產婦體質各不相同,有的怕熱有的怕冷,需仔細診察才能決定用藥,同時也要判斷產婦是虛弱還是強壯,避免用藥混淆。

3. 辨子母存亡

妊娠一切垂危候,母子存亡可預推,面赤舌青必子死,面青舌赤母命危,面舌俱青口吐沫,子母俱亡二命虧。

白話文:

懷孕時出現各種危險症狀,可以提前預測母子是否能存活。如果臉色紅、舌頭青,孩子一定會死亡;如果臉色青、舌頭紅,母親的生命就有危險。如果臉和舌頭都呈現青色且口中不斷吐出泡沫,那麼母子兩人的生命都會失去,雙方都有可能喪生。

4. 胎兼癥瘕

妊娠有病當攻下,衰其大半而止之,經云有故而無殞,與病適當又何疑。

白話文:

懷孕生病時,如果需要用攻下的方法治療,等到病情減弱一大部分就停止治療。古書上說:「因為特殊原因沒有造成流產,那麼符合病症需求又有什麼好懷疑的呢?」

5. 胎不長證治

胎萎不長失滋養,氣血不足宜八珍①,脾虛胃弱六君子②,谷化精微氣血生。

附方:

①八珍湯

②六君子湯

白話文:

胚胎發育不良、缺乏營養,應服用八珍湯(補益氣血);脾胃功能較差導致身體衰弱,可使用六君子湯(健脾和胃),促進食物轉化為精華,生成血液。

6. 子喑證治

子喑聲啞細無音,非謂絕然無語聲。九月胎盛阻其脈,分娩之後自然通。

白話文:

孕婦在懷孕第九個月時,因為胎兒太大而影響到血液循環,導致聲音變得沙啞、發出的聲音很微弱,但並不是完全不能說話,在生產完後就會恢復正常。

7. 子啼腹內鐘鳴證治

腹中鐘鳴與兒哭,子啼之證出偶然。空房鼠穴土能治,黃連煎①湯亦可捐。

附方:

①黃連煎:黃連

上一味,煎湯服。

白話文:

腹部發出像鈴鐺一樣的聲音和嬰孩哭泣聲,這是偶爾出現的小孩夜啼症狀。可以使用空心磚、老鼠洞中的土壤來治療,也可以服用黃連煎煮的藥湯。以下是配方: 黃連煎:只用一種材料——黃連,把它煎煮後飲用即可。

8. 臟躁證治

臟躁無故自悲傷,象若神靈大棗湯①,甘草小麥與大棗,方出金匱效非常。

附方:

①甘麥大棗湯: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

上,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亦補脾氣。

白話文:

有些人莫名其妙地感到悲伤,就像是被神靈附体一般,这时候就可以用甘麦大枣汤来治疗,这方子出自《金匮要略》,效果显著。甘麦大枣汤由甘草、小麦和大枣组成,用水煮沸后温服,能够补益脾胃之气。

9. 鬼胎總括

邪思情感鬼胎生,腹大如同懷子形,豈緣鬼神能交接,自身血氣結而成。

白話文:

當心緒受到影響時,會產生像是懷孕一樣腹部脅痛的情況。不是因為有鬼神在和人交配,而是自己的血液循環不暢所造成的。

10. 腸覃石瘕證治

腸覃石瘕氣血分,寒客腸外客子門,二症俱如懷子狀,辨在經行經不行。石瘕吳萸湯①最效,腸覃香稜丸②若神,丁木茴香川楝子,青皮莪朮與三稜。

附方:

①吳茱萸湯

②香稜丸:木香,丁香(各半兩),枳殼(麩炒),三稜(酒浸一夕),莪朮(細剉,每一兩用巴豆三十粒去殼同炒,待巴豆色黃,去巴豆不用),茴香(炒),青皮(炙),川楝子肉(各等分)

白話文:

腸覃和石瘕都是因為氣血失調,寒氣入侵腸道所導致的病症,症狀都像是懷孕了一樣。區分這兩種病症,要看是否在經期。石瘕可以用吳茱萸湯治療,效果最好;腸覃則用香稜丸,效果如同神效。香稜丸由木香、丁香、枳殼、三稜、莪朮、茴香、青皮、川楝子肉等藥材組成。

上為末,醋煮麵糊丸,如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姜鹽湯送下,或溫酒下,無時。

白話文:

把上面提到的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醋煮麵糊把它們黏合成像梧桐子大小的丸子,再用硃砂包裹一層作為外殼。每次服用30粒左右,可以用薑和鹽加水熬製而成的湯來送服,也可以用溫熱的酒吞下去,沒有時間限制。

11. 胎前母子盛衰

母盛子衰胎前病,母衰子盛產後殃。子母平和無盛衰,坦然分娩不須忙。

胎前有餘詳不足,產後不足審有餘。產後惟多虧損病,胎前子母盛衰知。

白話文:

母親身體好,孩子就健康;如果母親身體不好,孩子就會受到影響。在懷孕期間,要保持母體與孩子的平衡狀態,才能順利生產。懷孕期如果有問題,要注意是否有足夠的支持來解決問題;生完小孩之後,也要注意是否有所需的支持來恢復身體狀況。瞭解母體與孩子的關係以及如何維持其平衡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