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素

《醫學啓源》~ 卷之上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8)

1. (三)〔解利外感〕

傷風者惡風,用防風二錢,麻黃一錢,甘草一錢。如頭痛,加川芎一錢;項下脊旁至腰病者,羌活一錢;體沉重,製蒼朮一錢;肢節痛,羌活一錢;目痛鼻乾及痛,升麻一錢;或乾嘔、或寒熱、或脅下痛者,俱加柴胡一錢。

傷寒惡寒者,麻黃二錢,防風一錢,炙甘草一錢;頭沉悶者,羌活一錢。

傷寒表熱,服石膏、知母、甘草、滑石、蔥、〔豉〕之類寒藥,汗出即解。如熱病半在表、半在裡,服小柴胡湯能令汗出而愈(者)。熱甚,服大柴胡湯之下;更甚者,小承氣湯下之;裡熱大甚者,調胃承氣湯下之,〔或〕大承氣湯下之。發黃者,茵陳湯下之;結胸中,陷胸湯下之。此皆大寒之利藥也。又言:身惡寒,麻黃湯汗泄之,熱去身涼即愈。

白話文:

【對於風邪侵襲所導致的怕風症狀,我們可以使用防風兩錢,麻黃一錢,甘草一錢來治療。如果併有頭痛,則可再加入川芎一錢;若頸部到腰部的脊椎旁邊感到不適,羌活一錢會是好選擇;身體感到沉重時,可用炒過的蒼朮一錢;肢體關節疼痛,羌活一錢也是適用的;眼睛痛且鼻子乾燥,升麻一錢有助緩解;若出現乾嘔、寒熱交錯或是脅下疼痛,柴胡一錢都能輔助治療。

對於寒邪入侵引起的怕冷,我們可以使用麻黃兩錢,防風一錢,炙甘草一錢。若頭部感到沉重壓抑,羌活一錢會有所幫助。

對於感冒初期的表證熱象,我們會使用石膏、知母、甘草、滑石、蔥、豆豉等寒性藥物,一旦出汗,病情就會得到緩解。若病情處於半表半里的狀態,服用小柴胡湯可以促使出汗並改善病情。若病情更嚴重,大柴胡湯是更好的選擇;若病情持續加重,我們會考慮使用小承氣湯;若內熱嚴重,調胃承氣湯或是大承氣湯會被用來治療。對於黃疸,茵陳湯可以有效治療;若是胸膈部位的疾病,我們會使用陷胸湯。這些都是屬於寒性的利尿藥物。

另外,對於怕冷的患者,麻黃湯能有效促進排汗,熱退後身體涼爽,病情就能得到改善。】

2. (四)〔傷寒熱食物〕

傷西瓜、冷水、牛乳寒濕之物,白朮二錢,川烏半錢,防風一錢,丁香一個,炙甘草一錢。

傷羊肉、面、馬乳皆濕熱之物,白朮一錢,黃連一錢,大黃二錢,炙甘草半錢,制黃芩一錢。

以上二證,腹痛加白芍藥一錢;心下痞,枳實一錢;腹脹,厚朴半錢;胸中不利,枳殼半錢;腹中寒,陳皮三分;渴者,白茯苓一錢;腹中窄狹,蒼朮一錢;肢體沉重,製蒼朮一錢;因怒而傷者,甘草半錢;因憂而傷者,枳殼半錢;因喜而傷者,五味子半錢;因悲而傷者,人參半錢。

大抵傷冷物以巴豆為君,傷熱物以大黃為君,詳認病證,添加為佐之〔藥〕,或丸或散〔均〕可也。

白話文:

如果因為食用了像西瓜、冷水、牛乳等性質寒濕的食物導致不適,可用的藥方是:白朮二錢,川烏半錢,防風一錢,丁香一個,炙甘草一錢。

若因為食用瞭如羊肉、麵食、馬乳等性質濕熱的食物造成問題,可用的藥方則是:白朮一錢,黃連一錢,大黃二錢,炙甘草半錢,制黃芩一錢。

以上兩種情況,如果伴有腹痛,可以再加入白芍藥一錢;有心下痞的症狀,應加入枳實一錢;若是腹脹,則可加厚朴半錢;胸中不舒暢,就加入枳殼半錢;如果腹部感覺寒冷,應該加入陳皮三分;口渴的話,白茯苓一錢會有幫助;腹部有緊縮感,應使用蒼朮一錢;肢體感到沉重,則需製蒼朮一錢;如果因生氣而導致身體不適,甘草半錢可能有助;因憂慮而引起問題,則加入枳殼半錢;因開心過度導致不適,五味子半錢會有幫助;因悲傷而造成的身體問題,人參半錢會有所緩解。

基本上,對於食用冷性食物後的不適,巴豆是主要使用的藥物;對食用熱性食物後的不適,大黃是主要使用的藥物。詳細判斷病情後,可以添加其他輔助藥物,可以做成藥丸或藥粉的形式服用。

3. (五)目疾

目疾暴發赤腫,羌活、防風、柴胡、香白芷、升麻、二制黃芩、黃連、甘草。白睛紅,白豆蔻;少許,則當歸為主。(去翳,穀精花、蟬蛻、瞿麥、秦皮洗。養目血,菊花。明目,蕤仁、蜀椒、龍腦。)凡眼暴發赤腫,以防風、黃芩為君以瀉火;和血為佐,黃連、當歸是也;兼以各經藥引之。凡目昏暗,以熟地黃、當歸根為君,以羌活、防風、甘菊花、甘草之類為佐。

白話文:

[(五)眼部疾病]

如果眼睛突然紅腫,可以使用羌活、防風、柴胡、香白芷、升麻、炒製過的黃芩、黃連、甘草等藥材來治療。若白眼球泛紅,可用白豆蔻;而如果需要補血,則應以當歸為主。

對於去除眼睛上的翳障,可用穀精花、蟬蛻、瞿麥、秦皮等藥材來洗淨。想要滋養眼目的血液,可服用菊花。若想讓視力更清晰,則可選擇蕤仁、蜀椒、龍腦等藥物。

總的來說,對於眼睛突然出現的紅腫,我們會主要用防風和黃芩來清熱解毒;輔助調理血液的藥物則有黃連和當歸;同時,我們還會根據不同經絡的需要,加入相應的藥物。

對於視力模糊的情況,我們通常會使用熟地黃和當歸根作為主藥,而輔助的藥物則包括羌活、防風、甘菊花和甘草等。

4. (六)瀉痢水泄

凡痢疾腹痛,以白芍藥、甘草為君,當歸、白朮為佐,見血先後,分三焦熱〔論〕。凡瀉痢小便白,不澀為寒,赤澀為熱也。又法曰:完穀不化,而色不變,吐利腥穢,澄澈清冷,小便清白不澀,身涼不渴,脈細而微者,寒證也。穀雖不化,而色變非白,煩渴,小便赤黃而或澀者,熱證也。

凡穀消化,無問他證及色變,便為熱也。寒泄而穀消化者,未之有也。瀉痢,白朮、甘草;水瀉,米穀不化,防風;傷食微加大黃;腹脹,厚朴;渴者,白茯苓;腹痛,白芍藥、甘草為主;冬月,白芍藥一半,白朮一半,夏月制黃芩。先見膿血,後見大便者,黃柏為君,地榆佐之;膿血相雜而下者,製大黃;先大便而後膿血者,黃芩二制,皆以當歸根梢,詳其上下而用之;腹不病,白芍藥半之。身體困倦,目不欲開,口不欲言,黃耆、人參;沉重者,製蒼朮。

不思飲食者,木香、藿香葉。裡急,大黃、芒硝、甘草下之。後重者,木香、藿香、檳榔和之。

白話文:

對於腹瀉以及痢疾導致的劇烈腹痛,我們主要使用白芍藥與甘草作為主要藥材,輔以當歸和白朮。若出現血便,需根據血便出現的時間先後,判斷是上、中、下三焦的熱症。

一般來說,如果腹瀉且小便呈現白色且不感尿道疼痛,這通常是寒症。反之,小便呈現紅色且尿道疼痛,則多屬熱症。另外,若食物完全無法消化,色澤也未改變,嘔吐物質和排泄物具有腥臭味,且小便清澈冰冷,身體感覺冷且不渴,脈象細微,這些都是寒症的表現。相反的,即使食物可以消化,但色澤改變並非白色,且伴有煩躁口渴,小便顏色赤黃甚至有尿道疼痛,這多為熱症。

食物可以順利消化,無論其他症狀如何,都可判斷為熱症。寒症導致的腹瀉通常不會伴隨食物消化的情況。對於腹瀉和痢疾,主要使用白朮和甘草;若是水瀉且食物無法消化,則加入防風;若有食物傷胃的狀況,可酌量添加大黃;腹脹時,可用厚朴;口渴時,可加入白茯苓;腹痛時,主要使用白芍藥和甘草;在冬季,白芍藥和白朮各佔一半,夏季則改用黃芩。若先出現膿血後才排便,主要用黃柏,地榆作為輔助;若膿血混雜一起排出,則使用大黃;若是先排便後纔出現膿血,主要用黃芩,且均需根據病情部位選擇當歸的不同部位使用;若腹部無異常,則白芍藥的用量減半。若感到全身疲倦,睜眼困難,不想說話,可使用黃耆和人參;若病情加重,則使用蒼朮。

若食慾不振,可用木香和藿香葉。若內急,可用大黃、芒硝和甘草進行排瀉。若感到下墜感,可用木香、藿香和檳榔來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