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啓源》~ 卷之上 (9)
卷之上 (9)
1. (七)中風
手足不遂者,中府也,病在表也,當先發汗,羌活、防風、升麻、柴胡、甘草各二錢,作一服,取發汗,然後行經養血,當歸、秦艽、甘草、獨活各一兩,行經〔者〕、隨經用之。
耳聾目瞀及口偏,邪中藏也,病在裡也,當先疏大便,然後行經。白芷、柴胡、防風、獨活各一兩,又川芎半兩,薄荷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溫酒下,茶清亦可。
白話文:
手脚不灵活的人,是肺经的问题,病症在表层,应该先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可以用羌活、防风、升麻、柴胡、甘草各两钱,做成一剂药,服用后要达到发汗的效果。接着要根据经络进行养血治疗,可以用当归、秦艽、甘草、独活各一两,根据不同的经络选择药物。
耳朵听不见、眼睛看不清楚,以及嘴巴歪斜,是邪气入侵藏于体内,病症在里层,应该先通便,然后根据经络进行治疗。可以用白芷、柴胡、防风、独活各一两,川芎半两,薄荷半两。
将这些药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弹子大小的丸药,每次服用一丸,细细咀嚼,温酒送服,用茶水也行。
2. (八)破傷風
脈浮在表,當汗之;脈沉在裡,當下之。背後搐〔者〕,羌活、防風、獨活、甘草。〔向〕前搐者,升麻、白芷、防風、獨活、甘草。兩傍搐者,柴胡、防風、甘草;右搐者,白芷加之。
白話文:
如果脈搏浮在表面,就應該發汗;如果脈搏沉在裡面,就應該服用藥物。背部抽搐,應該服用羌活、防風、獨活、甘草;前胸抽搐,應該服用升麻、白芷、防風、獨活、甘草;兩側抽搐,應該服用柴胡、防風、甘草;右側抽搐,應該加服白芷。
3. (九)〔破傷中風法〕
經曰:凡瘡熱甚鬱結,而榮衛不得宣通,故多發白痂,是時瘡口閉塞,氣不通泄,熱甚則生風也。《治法》曰:破〔傷〕中風,風熱燥甚,怫鬱在表,而裡氣尚平者,善伸數欠,筋脈拘急,或時惡寒而搐,脈浮數而弦者,以辛熱治風之藥,開沖結滯,榮衛宣通而愈也。凡用辛熱之藥,或以寒涼之藥佐之尤妙,免致藥不中病,而風轉甚。
若破〔傷〕中風,表不已,而漸入於裡,則病勢轉甚;若里未太甚,而脈在肌肉者,宜以退風熱、開結滯之寒藥調之。或以微加治風辛熱藥,亦得以意消息,不可妄也。至寶丹亦涼藥也。如〔熱〕甚於里,以大承氣湯下之。
白話文:
經書上說:凡是瘡瘍熱毒非常嚴重,導致氣血鬱結,榮衛氣血無法暢通,就會長出很多白色的痂,此時瘡口閉塞,氣機不通暢,熱毒太盛就會生風。
治療方法:
如果傷口生風,風熱燥邪很盛,鬱結在肌表,而裡氣還算平穩,患者會經常伸懶腰打呵欠,筋脈拘急,偶爾惡寒抽搐,脈象浮數而弦,可以用辛熱發散風寒的藥物,疏通鬱結,使榮衛氣血流通,就能痊癒。
使用辛熱藥物時,可以配合一些寒涼藥物,效果會更好,可以避免藥物不对症,反而加重病情。
如果傷口生風,表症沒有消除,而逐漸深入到內裡,則病情會更加嚴重。如果內熱還沒有太盛,脈象位於肌肉,就可以用清熱解毒、疏風散結的寒涼藥物治療。也可以稍微加一些祛風散寒的辛熱藥物,但需要根據病情的變化靈活調整,不可妄用。至寶丹也是涼性藥物。
如果內熱非常嚴重,可以用大承氣湯瀉下熱毒。
4. (十)瘡瘍
(苦寒為君:黃芩、黃柏、黃連、知母、生地黃酒洗。甘〔溫〕為佐:黃耆、人參、甘草。大辛解結為臣:連翹、當歸、藁本。辛溫活血去〔瘀〕:當歸梢、蘇木、紅花、牡丹皮。)脈浮者為在表,宜行經:黃連、黃芩、連翹、當歸、人參、木香、檳榔、黃柏、澤瀉。在腰以上至頭者,枳殼仍作引藥,引至瘡所。
白話文:
治療時,苦寒藥物如黃芩、黃柏、黃連、知母、生地黃酒用於清熱解毒;甘溫藥物如黃耆、人參、甘草用於補氣健脾;大辛解結藥物如連翹、當歸、藁本用於疏散風寒;辛溫活血藥物如當歸梢、蘇木、紅花、牡丹皮用於活血化瘀。脈浮者病在表,宜用行氣藥物,如黃連、黃芩、連翹、當歸、人參、木香、檳榔、黃柏、澤瀉等。若病症在腰以上至頭部,則可用枳殼引藥,引導藥力至病灶部位。
(出毒消腫:鼠黏子。排〔膿〕:肉桂。入心引血化經汗而不潰,〔傷〕皮:王瓜根、三稜、莪朮、黃藥子。痛甚:芩、連、柏、知母。)脈沉者在裡,當疏利臟腑,利後,用前藥中加大黃,取利為度,隨虛實定分兩。痛者,止以當歸、黃耆止之。
白話文:
要排出毒素消腫,可以用鼠黏子。化膿可以用肉桂。要將毒血引導至經脈排出體外而不潰爛,可以用王瓜根、三稜、莪朮、黃藥子。如果疼痛劇烈,可以用黃芩、黃連、側柏、知母。脈象沉者,說明病症在內,要疏通臟腑,待症狀減輕後,再加入大黃,以瀉下為度,根據虛實情況調整藥量。疼痛者,可以用當歸、黃耆止痛。
5. (十一)婦人
產婦臨月未誕者,凡有病,先以黃芩、白朮安胎,然後用治病藥。發熱及肌熱者,黃連、黃芩、黃耆、人參。腹痛者,白芍藥、甘草。感冒者,依前解利。
產後諸病,忌用白芍藥、黃芩、柴胡。內惡物上衝,胸脅痛者,大黃、桃仁。血刺痛者,當歸。內傷發熱,黃連。渴者,白茯苓。一切諸病,各依前法,惟渴去半夏,喘嗽去人參,腹脹忌甘草。
白話文:
懷孕臨盆但還沒生產的婦女,如果生病,先用黃芩和白朮安胎,然後再用治療疾病的藥物。發燒或體溫過高,可以使用黃連、黃芩、黃耆、人參。腹痛則用白芍藥和甘草。感冒則依照之前的方法治療。
產後各種疾病,忌用白芍藥、黃芩、柴胡。如果噁心嘔吐、胸脅疼痛,可以使用大黃和桃仁。血刺痛則用當歸。產後內傷發熱,可以使用黃連。口渴則用白茯苓。其他各種疾病,都依照之前的治療方法,只是口渴時要去掉半夏,喘咳時要去掉人參,腹脹則忌用甘草。
婦人帶下,舉世皆曰寒,誤之甚矣。所謂帶下者,任脈之病也。經曰: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於咽喉,上頤循面入目。注言:任脈自胞上,過帶脈,貫絡而上,然其病所發,正在帶脈之分,而淋瀝以下,故曰帶下也。其赤白說者,〔與〕痢義同,而無〔獨〕寒者。
法曰:頭目昏眩,口苦舌乾,嗌咽不利,小便赤澀,大便澀滯,脈實而數者,皆熱證也。
白話文:
婦女生病有帶下,世人都說這是寒症,這可錯得離譜。其實帶下是任脈的病變。經書記載,任脈起於中極穴下方,沿著腹部內側上行,經過關元穴,到達咽喉,再沿著下顎、臉部,進入眼睛。註解說,任脈從子宮上方經過帶脈,向上貫穿連接,但疾病發作的地方,就在帶脈的分支處,並向下流出,所以稱為帶下。帶下的顏色有赤白之分,和痢疾的道理一樣,不一定是寒症。
治療方法是:如果出現頭昏眼花、口苦舌乾、咽喉不利、小便赤澀、大便乾結,脈象實數的,都是熱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