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啓源》~ 卷之上 (10)
卷之上 (10)
1. (十二)小兒
小兒但見上竄及搖頭咬牙,即是心熱,黃連、甘草。目連閃,肝熱,柴胡、防風、甘草。若左腮紅,是肝風,與錢氏瀉青丸。〔右〕腮紅,肺熱,與瀉白散。額上紅者,是心熱,與黃連一味。鼻上紅,是脾熱,與錢氏瀉黃散。頦上紅者,腎熱,知母、黃柏皆二制,甘草炙。
白話文:
小兒症狀辨治:
小兒如果出現 上竄(指手腳亂動)及搖頭咬牙,就是心熱,可以用黃連和甘草治療。
眼睛連續閃爍,就是肝熱,可以用柴胡、防風和甘草治療。
如果左邊臉頰發紅,就是肝風,可以用錢氏瀉青丸治療。
如果右邊臉頰發紅,就是肺熱,可以用瀉白散治療。
額頭發紅,就是心熱,可以用黃連單味藥治療。
鼻樑發紅,就是脾熱,可以用錢氏瀉黃散治療。
下巴發紅,就是腎熱,可以用知母和黃柏各兩份,甘草炙用治療。
凡〔治〕小兒病,藥味與大人同,只劑料等差少。如見腮、目胞赤,〔呵〕欠,嚏噴,驚悸,耳尖、手足梢冷,即是瘡疹。三日後其證不減,亦不見瘡苗,即以柴胡、升麻、甘草,〔加〕生薑煎,慎不可投以寒涼利臟腑之劑,使瘡不能出,其禍不可〔測〕。
凡養小兒,酒肉油膩生硬冷物及生水等,不可食,自無〔疳〕癖二證、驚風搐者,與破傷風同。
白話文:
凡是治療小兒疾病,藥物種類和成人一樣,只是劑量和材料要少一些。如果看到小孩腮幫子、眼皮發紅,打呵欠、噴嚏、驚悸,耳尖、手腳末端冰冷,那就是出疹子的徵兆。三天後症狀沒有減輕,也沒有看到疹子出現,就應該使用柴胡、升麻、甘草,加生薑煎服,要謹慎,不可使用寒涼利臟腑的藥物,以免疹子出不來,後果難以預料。
凡是養育小兒,酒肉油膩、生硬冷的食物以及生水等,都不可食用,否則容易出現疳積和癖症,以及驚風抽搐,這跟破傷風是一樣的。
2. (十三)潮熱
潮熱者,黃連、黃芩、生甘草。辰戌時發,加羌活;午間發,黃連;未間發,石膏;申時發,柴胡;酉時,升麻;夜間,當歸根。若有寒者,加黃耆、人參、白朮。
白話文:
如果出現潮熱症狀,可以用黃連、黃芩和生甘草來治療。如果是在辰時或戌時發作,再加上羌活;如果是午間發作,用黃連;未間發作,用石膏;申時發作,用柴胡;酉時發作,用升麻;夜間發作,用當歸根。如果患者同時伴有寒症,則可以加用黃耆、人參和白朮。
3. (十四)〔咳嗽〕
咳嗽有聲無痰者,生薑、杏仁、升麻、五味子、防風、桔梗、甘草。無聲有痰者,半夏、白朮、五味子、防風、枳殼、甘草,冬月須加麻黃、陳皮少許。有聲有痰者,白朮與半夏、五味子、防風。久不愈者,枳殼、阿膠。痰有五證,風、氣、熱、寒、溫也,詳見《活法機要》中。
白話文:
咳嗽的辨證論治:
咳嗽有聲無痰者,可用生薑、杏仁、升麻、五味子、防風、桔梗、甘草等藥材。
咳嗽無聲有痰者,可用半夏、白朮、五味子、防風、枳殼、甘草等藥材。冬月時節,可再加少量麻黃、陳皮。
咳嗽有聲有痰者,可用白朮、半夏、五味子、防風等藥材。
咳嗽久治不愈者,可加枳殼、阿膠。
痰證的分類:痰可分為風、氣、熱、寒、溫五證,詳見《活法機要》一書。
4. (十五)〔五臟補瀉法〕
肝,虛以陳皮、生薑之類補之,經曰:虛則補其母,水能生木,腎乃肝之母。腎,水也,若補其腎,熟地、黃柏是也。如無他證,錢氏地黃丸主之。實則白芍藥瀉之,如無他證,錢氏瀉青丸主之。實則瀉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瀉心。
心,虛則炒鹽補之,虛則補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木也;心、火也。以生薑瀉肝。如無他證,錢氏安神丸是也。實則甘草瀉之,如無他證,以錢氏方中重則瀉心湯,輕則導赤散。
白話文:
肝臟調理
肝臟虛弱,可用陳皮、生薑等藥物補益。經書記載:「虛則補其母,水能生木,腎乃肝之母。」腎屬水,能生肝木,所以要補腎。熟地、黃柏是補腎的藥物。若無其他症狀,可服用錢氏地黃丸。
若肝臟實熱,可用白芍等藥物瀉火。若無其他症狀,可服用錢氏瀉青丸。若肝實則瀉其子,心乃肝之子,可用甘草瀉心火。
心臟調理
心臟虛弱,可用炒鹽補益。經書記載:「虛則補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屬木,能生心火,所以要補肝。肝屬木,心屬火,可用生薑瀉肝火。若無其他症狀,可服用錢氏安神丸。
若心臟實熱,可用甘草瀉火。若無其他症狀,可服用錢氏方中重則瀉心湯,輕則導赤散。
脾,虛則甘草、大棗之類補之,實則以枳殼瀉之。如無他證,虛則以錢氏益黃散,實則瀉黃散。心乃脾之母,以炒鹽補之;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瀉肺。
肺,虛則五味子補之,實則桑白皮瀉之。如無他證,實則用錢氏瀉白散,虛則用阿膠散。虛則以甘草補土,補其母也;實則瀉子,澤瀉瀉其腎水。
白話文:
脾虛弱就用甘草、大棗等補益,脾氣過盛就用枳殼瀉掉。如果沒有其他症狀,脾虛就用錢氏益黃散,脾實就用瀉黃散。心是脾的母親,可以用炒鹽補益它;肺是脾的兒子,可以用桑白皮瀉肺。
肺虛弱就用五味子補益,肺氣過盛就用桑白皮瀉掉。如果沒有其他症狀,肺實就用錢氏瀉白散,肺虛就用阿膠散。肺虛用甘草補脾土,補益它的母親;肺實則瀉腎水,用澤瀉來瀉掉。
腎,虛則熟地黃、黃柏補之,瀉以澤瀉之咸。腎本無實,本不可瀉,錢氏止有補腎地黃丸,無瀉腎之藥。肺乃腎之母,金生水,補之故也。補則以五味子。
以上五臟,《內經·藏氣法時論》中備言之,欲究其詳,精看本論。
白話文:
腎虛就會出現腰膝痠軟、頭暈耳鳴等症狀,可以用熟地黃、黃柏等藥材補腎,而用澤瀉的鹹性來瀉腎。腎本來就沒有實火,不應該瀉腎,所以錢氏的藥方中只有補腎地黃丸,沒有瀉腎的藥。肺是腎的母親,金生水,所以補腎要從補肺入手,可以用五味子來補肺。
關於五臟的詳細說明,可以在《內經·藏氣法時論》中找到,想深入了解的話,就仔細研讀這篇論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