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素

《醫學啓源》~ 卷之上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11)

1. (十二)膀胱經,足太陽,寒,壬水。

經曰:膀胱者,津液之府也,與腎為表裡,號為水曹〔掾〕,〔又〕名玉海,〔足〕太陽是其經也。總通〔於〕五腑,所以五腑有疾,則應膀胱;膀胱有疾,〔即應〕胞囊〔也〕。〔傷熱則〕小便不利,熱入膀胱,則其氣急,而小便黃澀也;膀胱寒則小便數而清(白)也。又水發則〔其〕根在膀胱,〔四肢瘦小〕,而腹反大〔是〕也。

又膀胱咳〔久〕不已,傳之三焦,滿而不欲飲食也。然〔上〕焦主心肺之病,人有熱,則食不入;寒則神不守,泄下利不止,語聲不出也。實則上絕於〔心〕氣不行也,虛則引熱氣於肺。其三焦和,則五臟六腑之氣和,逆則皆逆。膀胱經中有厥氣,〔則〕夢行不快;滿脹,則小便不下,臍下〔重〕悶,或〔肩痛也〕。

絕〔則〕三日死,死在雞鳴也。此膀胱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也。

《主治備要》云:是動則病(氣)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踹〕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踹〕,腳皆痛,足小指不用。《脈訣》云:左尺,膀胱腎脈之所出也,先以輕手得之,是膀胱,屬表;後以重手得之,是腎,屬裡。

命門與腎脈循骨而行,〔持〕脈指法,按至骨上得之為沉;又重手按之,脈道無力者,為濡;舉手來疾流利者為滑。此乃沉濡而滑,命門與腎〔脈〕不病之狀也。命門與腎部近骨,若出於骨上,見於皮膚血脈筋骨之間,是其浮也;入而至骨,是其沉也。

白話文:

【膀胱經,足太陽,寒,壬水】

經典說:膀胱,是人體內負責儲存津液的器官,與腎臟互為表裡關係,被稱為主管水液的官員,又有玉海的別稱,屬足太陽經的範疇。它與五腑相通,因此,五腑如果有疾病,會影響到膀胱;同樣的,膀胱有病,也會反應在胞囊上。如果膀胱受熱,就會導致小便不暢,尿色黃且排尿時感到燒灼感;膀胱寒涼,則會頻繁排尿且尿色清澈。另外,水液代謝問題,其根源往往在膀胱,表現為四肢消瘦,腹部反而顯大的情況。

膀胱引起的咳嗽如果長時間無法痊癒,可能會影響到三焦,使人感到飽脹,食慾不振。上焦主要影響心肺功能,當人體過熱,食物難以下嚥;過冷,則精神不佳,可能出現拉肚子且止不住的情況,甚至發音困難。如果病情加重,心臟功能會受到影響,若病情減輕,熱氣會影響到肺部。三焦功能正常,五臟六腑的運作也會和諧,反之則會產生各種問題。膀胱經絡中的氣血失調,會讓人做夢時感到行動不便;膀胱滿漲時,可能小便困難,肚臍下方感到沉重悶痛,或肩部疼痛。

病情嚴重到極點,三天內可能死亡,通常在凌晨雞鳴時刻。這就是通過膀胱經絡的寒熱虛實,來判斷生死順逆的診斷方法。

《主治備要》一書指出:當膀胱經絡出現問題,可能會出現頭痛欲裂,眼睛有突出感,頸部僵硬,脊椎、腰部疼痛,大腿無法彎曲,小腿肌肉緊繃,腳踝撕裂般的疼痛,這被稱為踝厥。此外,還可能引發痔瘡、瘧疾、精神失常等病症,以及頭痛、眼睛黃、淚流不止、鼻出血、頸背腰臀腿腳痛,甚至影響到腳趾的活動。

《脈訣》提到:左手尺側的脈象,反映出膀胱和腎臟的健康狀況。輕輕按壓可感受到膀胱的脈象,屬於表症;加大力度則可感知腎臟的脈象,屬於裡症。

命門和腎臟的脈象沿著骨頭行走,按壓到骨頭上可感受到的脈象為沉脈;若再加大力度,脈象變得軟弱無力,則為濡脈;抬起手時,脈象流暢,則為滑脈。這些都是命門和腎臟脈象正常的表現。命門和腎臟的脈象位置靠近骨頭,若脈象在皮膚、血脈、筋骨間浮現,表示為浮脈;若深入骨頭,則為沉脈。

2. 四、三才治法

華氏《石函經》曰:夫病有宜湯者、宜丸者、宜散者、宜下者、宜吐者、宜汗者。湯可以盪滌臟腑,開通經絡,調品陰陽;丸可以逐風冷,破堅積,進飲食;散可以去風、寒、暑、濕之氣,降五臟之結伏,開腸利胃。可下而不下,使人心腹脹滿,煩亂鼓〔脹〕;可汗而不汗,則使人毛孔閉塞,悶絕而終;可吐而不吐,則使人結胸上喘,水食不入而死。

白話文:

根據華氏《石函經》所述,疾病有適合用湯劑、丸藥、散劑、瀉下、催吐和發汗等不同治療方法的情況。湯劑能夠清潔臟腑,疏通經絡,調節身體的陰陽平衡;丸藥能驅除風寒,擊碎堅硬的積塊,促進食慾;散劑能去除風、寒、暑、濕等邪氣,舒緩五臟的緊繃狀態,幫助腸胃消化。

若該使用瀉下療法卻未使用,會導致患者心腹脹滿,心情煩躁,甚至腹部膨脹;該用發汗療法卻不用,則會使人毛孔閉塞,感到悶熱窒息,可能因此喪命;該進行催吐卻沒有實施,會讓患者出現胸脹呼吸困難,無法進食飲水,最後致死。

3. 五、三感之病

《內經》治法云: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肝、心、脾、肺、腎,實而不滿,可下之而已。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膽、胃、三焦、膀胱、大腸、小腸,滿而不實,可吐之而已。地之濕氣感,則害人肌膚,從外而入,可汗而已。

白話文:

《內經》中的治療原則提到:當天空中的異常氣候影響到人體,會對我們的五臟(肝、心、脾、肺、腎)造成傷害,由於五臟屬實,但又不能過於充盈,這種情況可以通過瀉下法來治療。

當飲食的寒熱不調影響到人體,會對我們的六腑(膽、胃、三焦、膀胱、大腸、小腸)造成傷害,六腑特性是宜滿不宜實,這種情況可以通過催吐法來治療。

當地面的濕氣影響到人體,會對我們的皮膚造成傷害,這種由外而入的影響,可以通過發汗法來治療。

4. 六、四因之病

注云:外有風寒暑濕,天之四令,無形者也;內有飢飽勞逸,亦人之四令,有形者也。

一者,始因氣動而內有所成者,謂積聚癥瘕,瘤氣、癭氣、結核,(狂瞀)癲癇。

二者,始因氣動而外有所成者,謂癰腫瘡瘍,疥癩疽痔,掉〔瘈〕浮腫,目赤熛〔胗〕(者痓),胕腫痛癢。

三者,〔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內者,謂留飲癖食,飢飽勞逸,宿食霍亂,悲恐喜怒,想慕憂結。

四者,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外者,謂瘴氣魅賊,蟲蛇蠱毒,〔蜚〕屍鬼擊,〔沖薄〕墜墮,風寒暑濕,〔斫〕射刺割等。

白話文:

[六、四種病因]

註釋說:外部的風、寒、暑、濕,是自然界四季的表現,屬於無形的影響;內部的餓、飽、勞、逸,是人生活中的四種狀態,屬於有形的影響。

第一種病因,是由於氣血運行異常,在體內產生了問題,例如積聚、癥瘕、瘤氣、癭氣、結核,以及像狂瞀、癲癇這類的疾病。

第二種病因,也是由氣血運行異常引起,但在體外顯現出症狀,如癰腫、瘡瘍、疥癩、疽痔,掉瘈浮腫,眼睛紅腫、胞疹,以及皮膚腫痛或癢。

第三種病因,不是因為氣血運行異常,而是從體內發生的疾病,像是留飲癖食、餓飽勞逸失調、食物消化不良導致的霍亂、情緒波動如悲、恐、喜、怒,以及過度思慮和憂鬱。

第四種病因,也不是因為氣血運行異常,而是來自外部的影響,如熱帶地區特有的瘴氣、邪靈侵害、蟲蛇蠱毒、突然的身體異常、鬼神作祟、意外傷害,以及風、寒、暑、濕等自然環境因素,還有如刀劍傷害、割傷等外力造成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