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素

《醫學啓源》~ 卷之中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中 (2)

1. 小便渾濁

注云:天氣熱則水渾濁,寒則水清潔,水體清,火體濁故也。又如清水為湯,則自然濁也。

白話文:

古人註解說:天氣炎熱時,水會變得混濁;寒冷時,水則清澈乾淨。這是因為水本身是清澈的,而火(代表著熱量)本質上是混濁的。另外,如果用清水煮沸成為湯,那麼它自然而然地就會變混濁了。

2. 腹〔脹〕大而鼓之有聲如鼓

注云:氣為陽,陽為熱,氣甚則然也。

3.

注云:淺而大也。經曰:熱勝血則為癰膿也。

4.

注云:深而惡也。

5.

注云:有頭小瘡也。

6.

注云:浮而小癮疹也。

7. 瘤氣

注云:赤瘤〔丹〕熛,熱勝〔氣〕也,火之色也。

8. 結核

注云:火氣熱甚,則鬱結堅硬如果中核也,不必潰發,但以熱氣散,則自消也。

白話文:

註解說:火氣過於炎熱,就會造成阻塞凝固、變得像果實中的核心一樣堅硬。不一定要用開刀的方式來處理,只要讓熱氣散去,它自然會消失。

9. 吐下霍亂

注云:三焦為水穀傳化之路,熱氣甚,則傳化失常,而吐下霍亂,火性燥動故也。大法曰:吐利煩渴為熱,不渴〔為〕寒。或〔熱〕吐〔瀉〕,始得之亦有不渴者,若不止,則亡液而後必渴也。或〔寒〕本不渴,若不止,〔亡〕津液過多,則亦燥而渴也。若寒者,脈當沉細而遲;熱者,脈當實大〔而〕數。

或損氣亡液過極,則脈亦不能實數,而反緩弱也,雖爾,亦不為熱矣。

白話文:

古人說,三焦是食物轉化的通道,如果熱氣太盛,就會導致食物轉化失常,出現嘔吐、腹瀉、霍亂等症狀,這是因為火性燥動的緣故。

治療原則是:如果出現嘔吐、腹瀉、口渴,這是熱證;如果沒有口渴,就是寒證。 有些人雖然有嘔吐或腹瀉,但剛開始的時候並沒有口渴,如果病症持續,就會損失體液,之後必定會口渴。有些人原本沒有口渴,但如果腹瀉不止,損失過多的津液,也會變得乾燥口渴。

如果屬於寒證,脈象應該是沉細而遲緩;如果屬於熱證,脈象應該是洪大而快速。

如果損失氣血和體液過度,脈象也會變得不洪大快速,反而變得緩弱,雖然如此,這也不屬於熱證。

10.

注云:昏也,熱氣甚,則濁亂昏昧也。

11.

注云:怫熱結滯,而氣不通暢也。所謂熱甚則腠理閉密而鬱結也。〔則〕如火煉物,反相合而不離也。故熱鬱則閉塞不通暢也。然寒水〔主〕於閉藏,而今反屬熱者,謂〔火〕熱亢甚,則反兼水化制之故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說的是人體內有煩躁、發燒的情況,造成身體裡的阻礙和不順利。當熱度過高時,皮膚會緊縮且無法通風散熱,就像被烈焰烤著一樣,使得熱量更加聚集在身上。因此,如果熱度太高,就會導致堵塞和不流通。

然而,在正常情況下,冷是負責封閉和儲存的,但現在卻出現了相反的情況——變得非常熱。這是因為火熱太強大,反而能夠控制住水的力量,所以才會這樣。

12. 腫脹

注云:熱勝於內,則氣鬱而為腫也。陽熱氣甚則腹脹。火主長而高茂,形貌彰顯,升明舒榮,皆腫脹〔之象〕也。

白話文:

註解如下:若體內熱量過盛,會導致氣體積聚,形成腫脹。當陽熱之氣非常強烈時,腹部會有脹滿感。火性主生長與繁茂,其形狀和外觀明顯,上升明亮且欣榮,這些都是腫脹的特徵。

13. 鼻窒

注云:窒,塞也。火主䐜膹腫脹,故陽明熱,而鼻中〔䐜脹〕,則窒塞也。

白話文:

註解說:“窒息”就是堵塞的意思。火氣會導致胸悶、浮腫和腹部脅痛等症狀,因此當陽明經脈發熱時,鼻子就會出現阻塞感。

14.

注云:〔鼽者〕,鼻出清涕也。夫五常之道,微則當其本化,甚則兼其鬼賊,故經曰:亢則害,承乃制也。由是肝熱甚則出〔泣,心熱甚則出〕汗,脾熱甚則出涎,肺熱甚則出涕,腎熱甚則出唾。此乃寒〔傷〕皮毛,則腠理閉密,陽熱怫鬱,〔而病愈甚〕也。

白話文:

註解說:「鼽」指的是鼻子流出清鼻涕。五行的道理,輕微的時候,就會按照它原本的變化規律;嚴重的時候,就會兼具鬼邪的性質。所以經書上說:「亢則害,承乃制也」。由此可知,肝火旺盛到極點就會流淚,心火旺盛到極點就會出汗,脾火旺盛到極點就會流口水,肺火旺盛到極點就會流鼻涕,腎火旺盛到極點就會吐口水。這是因為寒邪侵犯了皮毛,導致毛孔閉塞,陽熱鬱積,所以病情加重。

15.

注云:陽熱怫鬱於足陽明,而上熱甚,則血妄行為鼻衄也。

16. 血溢

注云:〔血溢者〕,上出也。心養於血,故熱甚則血有餘而妄行也。

白話文:

注釋說:“血液外湧叫做出血。” 心臟靠血液滋養,所以當身體過度發燒時,血液會變得過多而出現異常流動(即出血)。

17. 血泄

注云:熱在下焦,而大小便血也。

18.

注云:小便澀痛,熱客膀胱,鬱結而不能滲泄故也。可用開結利小便之寒藥,以使結散熱退,血氣宣通,榮衛和平,精神清利而已。

白話文:

古人說:「小便有疼痛和阻塞的情況,是因為熱邪侵入了膀胱,造成堵塞無法正常排尿所引起的。可以使用能疏通、利尿的寒性藥物來解決這個問題,讓阻塞得以消解,熱邪也能減弱,血液循環順暢,身體就能恢復平靜舒適,神智也會變得清醒明快。」

19.

注云:大便澀滯也。熱耗其液,則糞堅結,大〔腸〕燥澀緊斂故也。俗謂風熱結〔者〕,謂火甚則制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故也。或大便溏而〔閟〕者,燥熱在乎腸胃之外,而濕熱在內故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說的是大便問題。

簡而言之:

如果大便乾硬、排泄不順暢(即「大便澀滯」),可能是因為身體裡有熱氣消耗了津液所致;由於大腸受到熱氣影響變得乾燥收縮,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風熱結」是指火氣過盛抑制肺部功能,無法平衡肝臟的功能,導致肝臟功能亢進所引起的症狀。

若果大便稀軟但又難排出(即「大便溏而閟」)的情況下,可能是在腸胃外層存在著燥熱,在內部卻是溼熱的原因造成的。

20. 身熱惡寒

注云:此熱在表也。邪熱在表而淺,邪畏其正,故病熱而反惡寒也。仲景云:無陽不可發汗。又云:身熱〔惡〕寒,麻黃湯汗之。汗泄熱去,身涼即愈。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說的是人體內有外來的熱邪侵入皮膚表面,因為熱邪害怕身體本身的抵抗力,所以會出現高燒但同時怕冷的情況。張仲景曾說過沒有陽氣的人不能用出汗的方法治療;但如果身上發熱且怕冷,可以用麻黃湯來出出汗、把熱邪排出體外,等身體降溫後就會好轉了。

21. 戰慄

注云:〔戰慄〕動搖,火之象也。陽動陰靜,而水火相反。故厥逆禁固,屈伸不便,為病寒也。慄者,寒冷〔也〕。此由心火熱甚,亢極而戰,反兼水化制之,故寒慄也。然寒〔慄〕者,由火甚似水,實非兼有寒氣也。故以大承氣湯下之,多有燥糞,下後熱退,戰慄愈矣。

白話文:

文中注釋說:「戰慄」指的是身體顫抖,是火氣旺盛的表現。陽氣主動作,陰氣主靜止,而水火互為克制。因此,如果出現四肢厥逆、身體僵硬、屈伸不便的症狀,這是寒症的表現。顫抖是因為寒冷,這是由於心火過盛,熱極而動,反過來用水氣來抑制火氣,所以才出現寒顫。但是,寒顫雖然是由於火氣過盛而引起,卻像是被水氣所寒,實際上並不真正伴隨有寒氣。因此,服用大承氣湯瀉下,可以排出燥糞,瀉後熱退,寒顫自然就會好轉。

22.

注云:心卒動而不寧也。火主〔於〕動,心火熱甚〔故〕也。雖爾,止為熱極於裡,乃火極而似水,則喜驚也。反兼腎之恐者,亢則害,承乃制故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說的是:心臟突然跳動不平靜是因為心火過盛所引起的。即使如此,也只是在內部有很高的熱度,就像是火勢非常大時會像水一樣沸騰,因此容易受到驚嚇。同時還可能伴有害怕的情緒,這是因為當事物達到極點就會產生危害,只有接受控制才能得到抑制的原因。

23.

注云:疑惑、猶豫、濁亂,而志不一也。象火參差而惑亂,故火實則水衰,失志而惑〔亂〕也。〔志〕者,腎〔水〕之神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說的是疑慮和猶豫會導致心志混亂不清醒,就像火焰搖曳不定一樣讓人感到困惑。當火勢強盛時,相對應的腎臟(屬性為水)就會變得虛弱,從而影響到人的意志力和判斷能力。這裡提到的心志是指人的情緒狀態,而「志」在這裡指的是腎臟所代表的精神力量。

24.

注云:金肺之志也。金〔本〕燥,能令燥者,火也。所謂悲泣五液俱出〔者〕,火熱亢極,而反兼水化制之故也。

白話文:

古人註解說:“金屬於肺,其性質為乾燥。”之所以會變得更加乾燥的原因是因為火氣過盛。當人感到悲哀哭泣時,眼淚等五種液體同時流出,這是因爲火氣過旺到達了極點,反而被水的力量所抑制所致。

25.

注云:蕃茂鮮淑,舒榮彰顯,火之化也,故喜為心火之志也。喜極而笑者,猶燔爍火喜而鳴,笑之象也。

白話文:

古人註解說:“蕃茂鮮淑,舒榮彰顯”,這是火氣的作用,所以喜歡是心火的情緒表現。如果因為太過高興而大笑不止的人,就像是火焰燃燒時發出歡快的聲音一樣,這就是“笑”的形象了。

26.

注云:多言也。言為心聲,猶火燔而鳴,故心火熱則多言,猶心醉而熱,故多言也。

白話文:

註解說:“多言”是指說話很多。語言是內心的表達,就像火燃燒會發出聲音一樣,所以如果心中火氣大就會不停地說話;就像是人喝醉酒後變得興奮高漲,也會不斷地講話。

27.

注云:虛妄也。火為陽,故外清明而內濁昧,其主動亂。故心火熱甚,則腎水衰而志不專一,虛妄見聞,而〔自為〕問答,則神志失常,而如見鬼神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虛妄」指的是假象或幻覺。「火為陽,故外清明而內濁昧,其主動亂」是說人體內部陰陽不平衡,導致身體出現問題。「心火熱甚」是指心臟過度發炎或是其他疾病所引起的症狀。「腎水衰」指腎功能衰退。「意志不專一、虛妄見聞」表示人的思維和感知能力受到影響,容易產生錯覺和幻想。「神志失常,而如見鬼神也」意指精神狀態異常,可能會看到一些不存在的事物(例如鬼魂)。總之,這些都是因為身體狀況不佳所引起的一系列病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