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啓源》~
1. 九、主治心法
2. (一)〔隨證治病用藥〕
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藥,太陽蔓荊,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朮〕,少陰細辛,厥陰〔吳〕茱萸。
頂巔痛,〔用〕藁本,去川芎。肢節痛,用羌活,風濕亦用之。小腹痛,用青皮、桂、茴香。腹痛用芍藥,惡寒而痛加桂;惡熱而痛加黃柏。腹中窄狹,〔用〕蒼朮、麥芽。下部腹痛川楝子。腹脹用薑製厚朴、紫草。腹中實熱,用大黃、芒硝。心下痞,用枳實、黃連。肌熱去痰,用黃芩;〔肌熱〕亦用黃耆。
虛熱,用黃耆,亦止虛汗。脅下痛,往來寒熱,用柴胡。胃脘痛,用草豆蔻。氣刺痛,用枳〔殼〕,看何經,分以引經藥導之。眼痛不可忍者,用黃連、當歸根,以酒浸煎。莖中痛,用甘草〔梢〕。脾胃受濕,沉困無力,怠惰嗜臥,去痰。用白朮(枳實、半夏、防風、苦參、澤瀉、蒼朮)。
破滯氣,用枳殼、(高者用之,能損胸中至高之氣,三二服而已。)(陳皮、韭白、木香、白豆蔻、茯苓)。調氣用木香、(香附子、丁、檀、沉。)補氣用人參、(用)膏、粳米。去滯氣用青皮,多則瀉元氣。破滯血用桃仁、蘇木、(紅花、茜根、玄胡索、郁李仁)。補血不足,用甘草(當歸、阿膠。
)和血用當歸,凡血受病皆用。血刺痛用當歸,詳上下用根梢。(上部血,防風使〔牡〕丹皮、剪草、天麥二門冬。中部血,黃連使。下部血,地榆使。新血紅色,生地黃;陳血瘀色,熟地黃。)去痰用半夏,熱痰加黃芩,風痰加南星。胸中寒邪痞塞,用陳皮、白朮。然,多則瀉脾胃。
嗽用(五味、杏仁、貝母),去上焦濕及熱,須用黃芩,瀉肺火故也。去中焦濕與痛,用黃連,瀉心火故也。去下焦濕腫及痛,並膀胱火,必用漢防己、草龍膽、黃柏、知母。渴者用干〔葛〕、茯苓(天花〔粉〕、烏梅),禁半夏。心煩,用梔子仁(牛黃、硃砂、犀角、茯苓)。
飲水多致傷脾,用白朮、茯苓、豬苓。喘用阿膠。宿水不消,用黃連、枳殼。水瀉,用白朮、茯苓、芍藥。腎燥香豉。瘡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藥,如黃芩、黃連,詳上下分根梢及引經藥〔則可〕。小便黃用黃柏,澀者加澤瀉(餘瀝者杜仲)驚悸恍惚,用茯神、(金虎〔睛〕珠)(凡春加防風、升麻;夏加黃芩、知母、白芍藥;秋加澤瀉、茯苓;冬加桂、桂枝。
)凡用純寒純熱藥,必用甘草,以緩其力〔也〕;寒熱相雜,亦用甘草,調和其性也;中滿者禁用。經曰:中滿勿食甘。
白話文:
[(一)〔根據症狀使用藥物治療〕]
如果頭痛,應該使用川芎,如果效果不佳,應加入特定經絡的引導藥物。例如,太陽經可用蔓荊子,陽明經可用白芷,少陽經用柴胡,太陰經用蒼朮,少陰經用細辛,厥陰經則用吳茱萸。
頭頂部位的劇烈疼痛,可以使用藁本,但需去掉川芎。四肢關節疼痛,可以使用羌活,對於風濕同樣有效。小腹疼痛,可用青皮、肉桂、茴香。腹部疼痛,可用芍藥,若畏寒且痛可加肉桂;若畏熱且痛可加黃柏。腹部有壓迫感,可用蒼朮、麥芽。下腹部疼痛可用川楝子。腹部脹氣可用薑製厚朴、紫草。腹部實熱,可用大黃、芒硝。胸口痞悶,可用枳實、黃連。肌肉發熱去痰,可用黃芩;肌肉發熱也可用黃耆。
虛熱,可用黃耆,同時也能止虛汗。脅下疼痛,且有寒熱交替,可用柴胡。胃部疼痛,可用草豆蔻。氣滯引起的疼痛,可用枳殼,根據不同經絡,配合相應的引導藥物。眼睛劇烈疼痛,可用黃連、當歸根,以酒浸泡後煎煮。尿道疼痛,可用甘草梢。脾胃受潮濕影響,感到疲倦無力,想睡覺,可用白朮(枳實、半夏、防風、苦參、澤瀉、蒼朮)去除痰濕。
為了打破氣滯,可用枳殼(對高個子的人效果較好,能減少胸中過高的氣,但不宜長期服用)。調理氣機可用木香(香附子、丁香、檀香、沉香)。補充氣力可用人參(用膏、粳米)。去除氣滯可用青皮,但過量會消耗元氣。破除血瘀可用桃仁、蘇木(紅花、茜根、玄胡索、郁李仁)。補充血氣不足,可用甘草(當歸、阿膠)。
調和血液可用當歸,凡血液相關疾病皆適用。血行不暢的疼痛可用當歸,根據上下部位使用根或梢。(上部血,防風可配牡丹皮、剪草、天麥二門冬。中部血,黃連可配。下部血,地榆可配。新鮮血液呈紅色,生地黃可配;陳舊血液呈瘀色,熟地黃可配。)去除痰液可用半夏,熱痰加黃芩,風痰加南星。胸中寒邪造成的痞塞,可用陳皮、白朮。然而,過量會損耗脾胃。
咳嗽可用(五味子、杏仁、貝母),去除上焦濕氣及熱氣,需用黃芩,以清肺火。去除中焦濕氣和疼痛,可用黃連,以清心火。去除下焦濕腫及疼痛,以及膀胱火,必須使用漢防己、草龍膽、黃柏、知母。口渴可用幹葛、茯苓(天花粉、烏梅),但禁用半夏。心煩,可用梔子仁(牛黃、硃砂、犀角、茯苓)。
過度飲水導致脾臟受損,可用白朮、茯苓、豬苓。呼吸困難可用阿膠。積水不消,可用黃連、枳殼。水瀉,可用白朮、茯苓、芍藥。腎臟乾燥可用香豉。創口疼痛難忍,可用苦寒藥物,如黃芩、黃連,根據上下部位使用根或梢及相應的引導藥物。小便黃色可用黃柏,若排尿困難可加澤瀉(餘瀝者可用杜仲)。驚悸恍惚,可用茯神(金虎睛珠)。在不同季節,還需加入相應的藥物(春季加防風、升麻;夏季加黃芩、知母、白芍藥;秋季加澤瀉、茯苓;冬季加肉桂、桂枝)。
在使用純寒或純熱藥物時,必須加入甘草,以緩和其力量;寒熱交錯的藥物,同樣需加入甘草,以調和其性質;但中氣過旺者不宜使用。古籍記載:中氣過旺者不宜食用甘草。
3. (二)〔用藥凡例〕
凡解利傷風,以防風為君,甘草、白朮為佐。經曰:辛甘發散為陽。風宜辛散,防風味辛,〔乃〕治風通用,故防風為君,甘草、白朮為佐。
凡解利傷寒,以甘草為君,防風、白朮為佐,是其寒宜甘發散也。或有別證,於前隨證治病藥內選用,其分兩以〔君〕臣論。
凡水瀉,茯苓、白朮為君,芍藥、甘草佐之。
凡諸風,以防風為君,隨證加藥為佐。
凡嗽,以五味子為君,有痰者半夏為佐;喘者阿膠為佐;有熱無熱,俱用黃芩為佐,但〔分〕兩多寡不同耳。
凡小便不利,黃柏、知母為君,茯苓、澤瀉為使。
凡下焦有濕,草龍膽、漢防己為君,黃柏、甘草為佐。
凡痔漏,以蒼朮、防風為君,甘草、芍藥為佐,詳別證加減。
凡諸瘡,以黃連為君,甘草、黃芩為佐。
凡瘧疾,以柴胡為君,隨所發之時,所屬〔之〕經,分用引經〔藥佐之〕。
以上皆用藥之大要,更詳別證,於前隨證治病〔藥內〕,〔逐款加減用之〕。
白話文:
【二】【用藥基本原則】
凡是治療感冒風邪,主要使用防風做為主藥,輔以甘草和白朮。古語有云:辛甘性質的藥物有助於發散陽氣。由於風邪需要辛散,而防風味道辛,常用於治療風邪,因此防風被定為主藥,甘草和白朮則作為輔藥。
對於治療寒邪引起的疾病,主要使用甘草做為主藥,防風和白朮作為輔藥,這就是因為寒邪適合用甘味的藥物來發散。若出現其他症狀,應根據具體病情從前面的治療方案中選擇合適的藥物,藥物的用量比例需按照主輔藥物的原則來決定。
對於水瀉的治療,主要使用茯苓和白朮做為主藥,再輔以芍藥和甘草。
對於各種風邪導致的疾病,主要使用防風做為主藥,並根據具體病情加入相應的輔助藥物。
對於咳嗽的治療,主要使用五味子做為主藥。若有痰,則半夏為輔藥;若有呼吸困難,則阿膠為輔藥;若伴有熱象,無論輕重,均用黃芩為輔藥,只是藥量的多少有所不同。
對於小便不通暢,主要使用黃柏和知母做為主藥,輔以茯苓和澤瀉。
對於下焦濕熱,主要使用草龍膽和漢防己做為主藥,輔以黃柏和甘草。
對於痔瘡和漏症,主要使用蒼朮和防風做為主藥,輔以甘草和芍藥,具體藥量需根據病情增減。
對於各種瘡癤,主要使用黃連做為主藥,輔以甘草和黃芩。
對於瘧疾,主要使用柴胡做為主藥,並根據發病時間和所影響的經絡,選擇相應的藥物作為輔助。
以上都是用藥的基本原則,對於具體的病情,應在上述原則的基礎上,根據病情進行藥物的增減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