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啓源》~ 卷之上 (6)
卷之上 (6)
1. (五)脾之經,脾脈本在肌肉,足太陰,濕,己土。
脾〔土〕熱,則面黃目赤,〔季〕脅痛滿;寒則吐涎沫而不食,四肢痛,滑泄不已,手足厥,甚則戰慄如瘧也。臨病之時,切要〔明〕察脈證,然後投藥,此脾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也。
《主治〔備〕要》云: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寒瘧,溏瘕泄,水閉黃疽,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白朮;脾(虛則)以甘草、大棗之類補之,實則以枳殼瀉之,如無他證,虛則以錢氏益黃散,實則以瀉黃散。心乃脾之母,炒鹽補之;肺乃脾之子,桑白皮瀉之。
白話文:
脾胃有熱,就會臉黃眼紅,脅肋疼痛脹滿;脾胃虛寒,則會吐口水、不想吃東西,四肢疼痛,拉肚子不止,手腳冰冷,嚴重時還會像瘧疾一樣發抖。診病時,務必仔細觀察脈象和症狀,再決定用藥,這就是判斷脾臟虛實寒熱、以及病情輕重緩急的方法。
書中記載:脾胃功能失調會導致舌根僵硬,吃東西就嘔吐,胃脘疼痛,肚子脹氣而且容易打嗝,稍微活動一下就覺得疲倦,全身沉重。脾胃疾病的症狀包括:舌根疼痛,身體無法活動,吃不下東西,煩躁不安,心窩部劇烈疼痛,寒熱瘧疾,大便稀溏,腹部脹滿積聚,黃疸,無法平躺只能站著,大腿膝蓋內側腫脹冰冷,大腳趾無法活動。
脾胃濕氣重,就要吃一些苦味的食物來乾燥它,例如白朮;脾胃虛弱,就用甘草、大棗等來補益;脾胃實證,就用枳殼來瀉火。如果沒有其他症狀,脾胃虛弱就用錢氏益黃散,脾胃實證就用瀉黃散。因為心是脾的母親,可以用炒鹽來補益心臟;因為肺是脾的兒子,可以用桑白皮來瀉肺。
2. (六)胃之經,足陽明,濕,戊土。
胃者,脾之腑也,又名〔水〕谷之海,與脾為表裡。胃者,人之根本,胃氣壯,則五臟六腑皆壯(也),足陽明是其經也。胃氣絕,五日死。實則中脹便難,肢節痛,不下食,嘔逆不已。虛則腸鳴脹滿,滑泄。寒則腹中痛,不能食〔冷〕物。熱則面赤如醉人,四肢不〔收〕持,不〔得〕安眠,語狂㲋亂,便硬者是也。
病甚則腹脅脹滿,嘔逆不食,當心痛,(下上)不〔通〕,惡聞香臭,嫌人語,振寒,善欠伸。胃中熱,〔則〕唇黑;熱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顛狂不定,汗出額上,鼽〔衄〕不止。虛極則四肢腫滿,胸中短氣,穀不化,中滿也。胃中風,則溏泄不已;胃不足,則多飢,不消食。
病人鼻下平,則胃中病,渴者可治。胃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赤者,當病折髀〕。其脈弱而散者,病食〔痹〕。右關上浮而大者,虛也;浮而短澀者,實也;浮而微滑者,亦〔實〕也;浮而遲者,寒也;浮而數者,熱也。此胃〔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也。
《主治備要》云:是動則病〔淒滄〕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骭厥。《脈訣》云:右關上,脾胃脈之所出也,先以輕手得之,是胃,屬表;後以重手得之,是脾,屬裡。
脾合肌肉,脾脈循肌肉而行,持脈指法,如九菽之重,按至肌肉,脈道如微風輕揚柳梢者為緩;又稍稍加力,脈道敦實者為大,此為緩大,脾家不病〔脈〕之狀也。脾脈本部在肌肉,若出於肌肉之上,見於皮毛之間者,是其浮也;入於肌肉之下,見於筋骨之分者,是其沉也。
白話文:
(六) 胃的經絡,位於足部的陽明經,與濕氣相關,象徵戊土。
胃是脾臟的腑,也被稱作「水穀之海」,和脾臟互為表裡。胃是人體的根本,如果胃氣旺盛,五臟六腑也會跟著強壯,這是由足陽明經所主導的。如果胃氣衰竭,人會在五天內死亡。胃實症會導致腹部脹滿、排便困難、肢體疼痛、無法吞嚥食物、不斷嘔吐。胃虛症則會腸鳴、脹氣、拉肚子。胃寒會導致腹部疼痛,不能吃冰冷的食物。胃熱會使臉色紅潤如醉酒之人,四肢無力,睡眠不安,言語瘋狂,以及便祕。
病情嚴重時,腹部脹滿,無法進食,心前區疼痛,上下不通暢,對香臭味敏感,不喜歡他人說話,發冷,常打哈欠和伸懶腰。胃熱會使嘴脣變黑;病情加重,會有登高唱歌、脫衣奔跑、精神錯亂、額頭出汗、鼻血不止等現象。極度虛弱會四肢腫脹、胸悶、消化不良、腹部脹滿。胃受風邪,會有持續性腹瀉;胃功能不足,會有饑餓感但消化不良。
患者鼻下平坦,表示胃有問題,口渴的患者可以治療。胃脈搏強而長,面色黃紅,可能骨折。脈弱而散,可能是飲食障礙。右手關上的脈象浮大,表示虛弱;浮短而澀,表示實症;浮而略滑,也是實症;浮而遲緩,表示寒症;浮而快速,表示熱症。這是胃腑虛實寒熱,生死順逆的脈診方法。
根據《主治備要》,胃經失調會出現寒冷、打噴嚏、頻繁打哈欠、面色晦暗,疾病來臨時會怕人和火光,聽到木頭聲音會驚恐,想要獨自關門窗待著,嚴重時會登高唱歌、脫衣奔跑,胃脹,這被稱為骭厥。《脈訣》說,右手關上是脾胃的脈象表現,輕手可感知胃,屬於表;重手可感知脾,屬於裡。
脾臟和肌肉相合,脾脈沿肌肉運行,持脈指法像九顆豆子的重量,按到肌肉,脈道像微風輕拂柳梢一樣柔和,這是緩脈;再稍微用力,脈道敦厚結實,這是大脈,這是脾臟健康脈象。脾脈在肌肉部位,如果出現在皮膚表面,是浮脈;如果在肌肉下方,靠近筋骨,是沉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