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啓源》~ 卷之下 (9)
卷之下 (9)
1. 3.濕化成〔中央〕
戊〔土〕其本氣平,其兼氣〔溫〕涼寒熱,在人以胃應之;己土其本味〔淡〕,其兼味辛甘鹹苦,在人以脾應之。
黃耆,氣溫,味甘平,治虛勞自〔汗〕,補肺氣,實皮毛,瀉肺中火,脈弦、自汗。善治脾胃虛弱,瘡瘍血脈不行,內托陰證,瘡瘍必用之藥也。《主治秘要》云:氣溫味甘,氣薄味厚,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其用有五:補諸虛不足一也。益元氣二也。去肌熱三也。瘡瘍排膿止痛四也。壯脾胃五也。又云:甘,純陽,益胃氣,去諸經之痛。去蘆並皺,銼用。
人參,氣溫味甘,治脾〔肺〕陽氣不足,及肺氣〔喘〕促,〔短〕氣少氣,補中緩中,瀉肺脾胃中火邪,善治短氣,非升麻為引用,不能補上升之氣,升麻一分,人參三分,可為相得也。若補下焦元氣,瀉腎中之火邪,茯苓為之使。甘草梢子生用為君,善去莖中痛。或加苦〔楝〕,酒煮玄胡索為主,尤妙。
《主治秘要》云:性溫味〔甘〕,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其用有三:補元氣一也。止渴二也。生津液三也。肺實忌之。又云:甘苦,陽中之陽也,補胃嗽喘勿用,短氣用之。去蘆。
〔甘草,氣味甘,生大涼,火炙之則溫,能補三焦元氣,調和諸藥相協,共為力而不爭,性緩,善解諸急,故有「國老」之稱。《主治秘要》云:性寒味甘,氣薄味厚,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其用有五:和中一也。補陽氣二也。調諸藥三也。能解其太過四也。去寒邪五也。腹脹則忌之。
又云:甘苦,陽中陰也,純陽、養血、補胃,梢子;去腎莖之痛,胸中積熱,非梢子不能除,去皮,碎用。〕
〔當歸,氣溫味甘,能和血補血,尾破血,身和血。《主治秘要》云:性溫味辛,氣厚味薄,可升可降,陽也。其用有三:心經藥一也。和血二也。治諸病夜甚三也。又云:甘辛,陽中微陰,身和血,梢破血,治上治外,酒浸洗糖黃色,嚼之,大辛,可能潰堅,與菖蒲、海藻相反。又云:用溫水洗去土,酒製過,或焙或曬乾,血病須去蘆頭用。〕
〔熟地黃,氣寒味苦,酒曬熏如烏金,假酒力則微溫,補血虛不足,虛損血衰之人須用,善黑鬚發,忌蘿蔔。《主治秘要》云:性溫味苦甘,氣薄味厚,沉而降,陰也。其用有五:益腎水真陰一也。和產後氣血二也。去臍腹急痛三也。養陰退陽四也。壯水之源五也。又云:苦,陰中之陽,治外治上、酒浸,銼細用。〕
半夏,氣微寒,味辛平,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大和胃氣,除胃寒,進飲食,治太〔陰〕痰厥頭痛,非此不能除。《主治秘要》云:性溫,味辛苦,氣〔味俱〕薄,沉而降,〔陰中〕陽也。其用有四:燥〔脾〕胃濕一也。化痰二也。益脾胃之氣三也。消腫散結四也。渴則忌之。又云:平,陰中之陽,除胸中痰涎。湯洗七次,乾用。
白話文:
3.濕化成〔中央〕
戊土的本性平和,兼具溫、涼、寒、熱四種性質,在人體內與胃相應;己土的本味是淡,兼具辛、甘、鹹、苦四種味道,在人體內與脾相應。
黃耆氣性溫和,味道甘平,能治療虛勞導致的自汗,補益肺氣,使皮膚毛髮強健,瀉去肺部的實火,適用於脈弦、自汗的症狀。它擅長治療脾胃虛弱、瘡瘍血脈不通、內有陰證等情況,是治療瘡瘍的必用藥物。《主治秘要》記載:黃耆氣溫味甘,氣薄味厚,能升能降,屬陰中之陽。其用途有五:一是補益各種虛損不足;二是益補元氣;三是去除肌膚熱邪;四是治療瘡瘍,排膿止痛;五是壯大脾胃。書中還記載:黃耆味甘,純屬陽性,能益胃氣,治療各種經絡疼痛。使用時需除去蘆頭和皺皮,再切碎使用。
人參氣性溫和,味道甘甜,能治療脾肺陽氣不足,以及肺氣喘促、呼吸短促、氣少等症狀,能補益中焦,緩解中焦之氣,瀉去肺、脾、胃中的火邪。它擅長治療氣短,若非配合升麻引導,無法補益上升之氣。升麻一錢,人參三錢,可相輔相成。若要補益下焦元氣,瀉去腎中的火邪,則需用茯苓為輔。甘草梢子生用作君藥,擅長治療莖中疼痛。也可加入苦楝,以酒煮過的玄胡索為主藥,效果更佳。
《主治秘要》記載:人參性溫味甘,氣味都比較清淡,浮升向上,屬陽性。其用途有三個:一是補益元氣;二是止渴;三是生津液。肺實者忌用。書中還記載:人參甘苦,屬陽中之陽,治療咳嗽、喘息時不宜使用,但治療氣短則可使用。需除去蘆頭。
甘草,氣味甘甜,生用則性大涼,火炙則性溫,能補益三焦元氣,調和諸藥,使各藥發揮效力而不互相爭奪,性情平和,善於緩解急症,故有「國老」之稱。《主治秘要》記載:甘草性寒味甘,氣薄味厚,能升能降,屬陰中之陽。其用途有五:一是調和脾胃;二是補益陽氣;三是調和諸藥;四是能解藥性過猛;五是去除寒邪。腹部脹滿者忌用。
書中還記載:甘草甘苦,屬陽中之陰,純屬陽性,能養血、補胃,甘草梢子能治療腎莖疼痛、胸中積熱,非甘草梢子不能去除,使用時需去皮,切碎使用。
當歸,氣性溫和,味道甘甜,能調和血液、補益血液,當歸尾能破血,當歸身能調和血液。《主治秘要》記載:當歸性溫味辛,氣厚味薄,能升能降,屬陽性。其用途有三個:一是心經藥物;二是調和血液;三是治療各種夜晚加重的疾病。書中還記載:當歸甘辛,屬陽中微陰,當歸身調和血液,當歸尾破血,能治療上部和外表的疾病,用酒浸泡洗淨至呈糖黃色,嚼服,辛味很強,能軟堅散結,與菖蒲、海藻相剋。書中還記載:使用時需用溫水洗去泥土,用酒炮製,或烘乾或曬乾,治療血病時需除去蘆頭使用。
熟地黃,氣性寒涼,味道苦澀,用酒曬制後呈烏黑色,若用劣酒炮製則性微溫,能補益血虛不足,適用於血虛損傷之人,能使頭髮烏黑髮亮,忌與蘿蔔同用。《主治秘要》記載:熟地黃性溫味苦甘,氣薄味厚,沉降向下,屬陰性。其用途有五:一是益補腎水真陰;二是調和產後氣血;三是治療臍腹急痛;四是養陰退陽;五是壯大水之源。書中還記載:熟地黃味苦,屬陰中之陽,能治療外在和上部的疾病,用酒浸泡,切碎使用。
半夏,氣性微寒,味道辛平,能治療寒痰,以及因形寒飲冷傷肺而引起的咳嗽,能調和胃氣,去除胃寒,增進食慾,治療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可。 《主治秘要》記載:半夏性溫,味辛苦,氣味都比較清淡,沉降向下,屬陰中之陽。其用途有四:一是燥濕脾胃;二是化痰;三是益補脾胃之氣;四是消腫散結。口渴者忌用。書中還記載:半夏性平,屬陰中之陽,能去除胸中痰涎。用湯藥洗七次,曬乾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