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素

《醫學啓源》~ 卷之下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下 (7)

1. 2.熱浮長

氣之厚者,陽中之陽,氣厚則發熱,辛甘溫熱是也。

黑附子,氣熱,味大辛,其性走而不守,亦能除腎中寒甚,〔以〕白朮為佐,謂之朮附湯,除寒濕之〔聖〕藥〔也〕。〔治濕〕藥〔中宜〕少加之,通行諸經,引用藥也。及治經閉。《主治秘要》云:辛,純陽,治脾中大寒。又云:性大熱,味辛甘,〔氣厚味薄〕,輕重得宜,可升可降,陽也。

其用有三:去臟腑沉寒一也。補助陽氣不足二也。溫〔暖〕脾胃三也。然不可多用。慢火炮製用。

乾薑,氣熱,味大辛,治沉寒痼冷,腎中無陽,脈氣欲絕,黑附子為引,用水同煎二物,姜附湯是也。〔亦〕治中焦有寒。《主治秘要》云:性熱味辛,氣味俱厚,半沉半浮,可升可降,陽中陰也。其用有四:通心氣助陽一也。去臟腑沉寒二也。發〔散〕諸經之寒氣三也。〔治〕感寒腹疼四也。

又云:辛溫純陽,《內經》云:寒淫所勝,以辛散之,此之謂也。水洗,慢火炙制,銼用。

乾生薑,氣味溫辛,主傷寒頭痛,鼻塞上氣,止嘔吐,治咳嗽,生與干同治。〔與〕半夏等分,治心下急痛。銼用。

川烏頭,氣熱,味大辛,療風痹半身不遂,引經藥也。《主治秘要》云:性熱味辛甘,氣厚味薄,浮而升,陽也。其用有六:除寒〔疾〕一也。去心下堅痞二也。溫養臟腑三也。治〔諸〕風四也。破積〔聚〕滯氣五也。〔治〕感寒腹痛六也。先以慢火炮製去皮,碎用。

良薑,氣熱味辛,主〔胃中逆〕冷,霍亂腹痛,翻胃吐食,轉筋〔瀉〕利,下氣消食。《主治秘要》云:純陽,健脾胃。碎用。

肉桂,氣熱,味大辛,補下焦〔火熱〕不足,治沉寒痼冷之病,及表虛自汗,春夏二時為禁藥也。《主治秘要》云:(若)純陽,滲泄止渴。又云:甘辛,陽,大熱,去營衛中之風寒。去皮,搗細用。

桂枝,氣熱,味辛甘,仲景治傷寒證,發汗用桂枝者,〔乃〕桂〔條〕,非身干也,取其輕薄而能發〔散〕。今又有一種〔柳桂〕,〔乃〕桂枝嫩小枝條也,尤宜入治上焦藥用也。《主治秘要》云:性溫,味辛〔甘〕,氣味俱薄,體輕而上行,浮而升,陽也。其用有四:〔治〕傷風頭痛一也。開腠理二也。解表三也。去皮膚〔風濕〕四也。

草豆蔻,氣熱,味大辛,治風寒客邪在於胃口之上,善〔去〕脾胃寒,治客寒令人心胃痛。《主治秘要》云:〔純〕陽,益脾胃去寒。面〔裹〕煨熟,去麵皮,搗細用。

丁香,氣味辛溫,溫脾胃,止霍亂,消痃癖、氣脹,及胃腸內冷痛,壯陽,暖腰膝,〔殺〕酒毒。《主治秘要》云:純陽,去胃寒。

厚朴,氣溫味辛,能除腹脹,若〔元氣〕虛弱,雖腹脹,宜斟酌用之,寒腹脹是也。大熱藥中,兼用結者散之,乃神藥也。誤服,脫人元氣,切禁之。紫色者佳。《主治秘要》云:性〔溫〕,味苦辛,氣厚味厚,體重濁而〔微〕降,陰中陽也。其用有三:平胃〔氣〕一也。去腹脹二也。孕婦忌之三也。又云:陽中之陰,去腹脹,厚腸胃。去粗皮,薑汁製用。

白話文:

  1. 熱浮長

氣息濃厚的藥物,屬於陽中之陽,氣厚則會發熱,辛甘溫熱的藥物便是如此。

黑附子氣性屬熱,味道辛辣,藥性迅速通行而不停留在某一部位,也能去除腎臟嚴重的寒邪。以白朮為輔佐藥物,稱為朮附湯,是去除寒濕的良方。在治療濕證的藥方中,宜少量添加黑附子,它能通行全身經絡,是常用的引經藥,也可用於治療經閉。 《主治秘要》記載:黑附子辛味,屬純陽之性,能治療脾臟的嚴重寒邪。又記載:其性大熱,味辛甘,氣盛味淡,用量需輕重得當,可升可降,是陽性藥物。

它的用途有三:一、去除臟腑深層的寒邪;二、補充陽氣不足;三、溫暖脾胃。但不可多用,需用慢火炮製後再使用。

乾薑氣性屬熱,味道辛辣,治療深層寒邪、痼冷之症、腎陽不足、脈氣將絕等,以黑附子為引經藥,用水煎煮兩種藥物,稱為姜附湯。也治療中焦寒證。《主治秘要》記載:乾薑性熱味辛,氣味都濃厚,藥性半沉半浮,可升可降,屬於陽中陰性藥物。它的用途有四:一、通暢心氣、助益陽氣;二、去除臟腑深層的寒邪;三、散發全身經絡的寒氣;四、治療因受寒引起的腹痛。

又記載:乾薑辛溫純陽,《內經》記載:寒邪入侵過盛,可用辛散藥物治療,此即此理。需用水清洗,慢火炮製後再切碎使用。

乾生薑氣味溫辛,主治傷寒頭痛、鼻塞氣喘、止嘔吐、治療咳嗽,生薑和乾薑治療效果相同。與半夏等量混合,治療心下急痛。切碎使用。

川烏頭氣性屬熱,味道辛辣,治療風濕痹痛、半身不遂,是引經藥物。《主治秘要》記載:其性熱味辛甘,氣盛味淡,藥性上浮上升,屬陽性藥物。它的用途有六:一、去除寒邪;二、去除心下堅硬痞塊;三、溫養臟腑;四、治療各種風證;五、破除積聚的滯氣;六、治療因受寒引起的腹痛。需先用慢火炮製去除外皮,再切碎使用。

良薑氣性屬熱,味道辛辣,主治胃中逆冷、霍亂腹痛、嘔吐食物、轉筋瀉利、下氣消食。《主治秘要》記載:良薑純陽,能健脾胃。切碎使用。

肉桂氣性屬熱,味道辛辣,能補益下焦火熱不足,治療深層寒邪、痼冷之症及表虛自汗,春夏兩季禁服。《主治秘要》記載:肉桂純陽,能滲泄止渴。又記載:肉桂甘辛,屬陽性,大熱,能去除營衛之間的風寒。需去除外皮,搗碎使用。

桂枝氣性屬熱,味辛甘,張仲景用於治療傷寒證,發汗用的是桂枝條,而非桂樹乾,取其輕薄且能發散之性。現在還有一種柳桂,是桂枝的嫩枝條,尤其適合用於治療上焦的藥物。 《主治秘要》記載:桂枝性溫,味辛甘,氣味都比較淡薄,藥性輕盈向上,上浮上升,屬陽性藥物。它的用途有四:一、治療傷風頭痛;二、疏通毛孔;三、解表;四、去除皮膚風濕。

草豆蔻氣性屬熱,味道辛辣,治療風寒外邪侵犯胃脘以上部位,善於去除脾胃寒邪,治療因受寒引起的胸腹疼痛。《主治秘要》記載:草豆蔻純陽,能益脾胃、去寒邪。需用麵粉包裹煨熟,去除麵皮,搗碎使用。

丁香氣味辛溫,溫暖脾胃,止霍亂,消散痃癖、氣脹,以及胃腸內寒痛,壯陽,溫暖腰膝,殺酒毒。《主治秘要》記載:丁香純陽,能去胃寒。

厚朴氣溫味辛,能消除腹脹,但如果元氣虛弱,即使腹脹,也應謹慎使用,適用於寒證引起的腹脹。在熱性藥物中,若兼有凝滯,則厚朴能使其散開,是神藥。誤服會耗損元氣,切勿亂用。紫色厚朴較佳。《主治秘要》記載:厚朴性溫,味苦辛,氣味都濃厚,藥性沉重下行,屬於陰中陽性藥物。它的用途有三:一、調和胃氣;二、去除腹脹;三、孕婦忌用。又記載:厚朴是陽中之陰,能去除腹脹,厚實腸胃。需去除粗皮,用薑汁炮製後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