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啓源》~ 卷之中 (15)
卷之中 (15)
1. (三)濕土
滑石(六兩燒紅),甘草(一兩微炒)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蜜少許,溫水調下,無蜜亦得,日三、四服,〔或水調下亦得,解利發汗,煎蔥白豆豉湯下四錢,並三四服,〕以效為度。此藥寒涼,解散〔鬱熱〕,〔若〕病甚不(可)解,多服無害,但有益耳。
五苓散:
治傷寒溫熱,病在表裡未解,頭痛發熱,口燥咽乾,煩渴飲水,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煩渴不止者,宜服之。及治霍亂吐利,煩渴飲水。
澤瀉(二兩半),豬苓,赤茯苓(去皮),白朮,官桂(去皮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熱湯下。惡熱,欲飲冷者,新水調下,或生薑湯下愈〔妙〕。或加滑石二兩甚佳。或喘嗽(咳)煩心不得〔眠〕者,加阿膠半兩。及治瘀熱在裡,身發黃疸,濃煎茵陳蒿湯調下,食前服。疸病發渴,及中水引飲,亦可服,新汲水調下。小兒加白朮末少許,如虛熱,加黃耆、人參末少許。
赤茯苓丸:
治脾胃〔水〕濕太過,四肢腫滿,腹脹喘逆,氣不宣通,小便赤澀。
葶藶(四兩炒),防己(二兩),赤茯苓(一兩),木香(半兩),
上為細末,棗肉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桑白皮湯食前下。
人參葶藶丸:
治一切水腫。喘滿不可當者。
人參(一兩去蘆),苦葶藶(炒四兩)
上為細末,棗肉丸梧子大,每三十丸煎桑白皮湯下。
海藻散:
治男子遍身虛腫,喘滿悶不快者。
海藻(銼碎),川大黃,大戟(並銼),續隨子(去殼,以上各二兩),
上件,好酒二鍾,淨碗內浸〔一〕宿,取去曬乾候用。
甘遂(麵炒黃色一兩),白牽牛(生一兩),滑石(半兩),肉豆寇,青皮(去穰),橘皮(去白,以上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如氣實者,三錢半,平明冷茶清調下,至辰時取下水二、三行,腫減五、七分。隔二、三日,平明又一服,腫消。魚肉鹽皆忌。一曰:小兒腫一錢,五歲以下者半錢,孕婦勿服。
白話文:
(三)濕土
滑石(六兩,燒至紅熱),甘草(一兩,微炒)。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少量蜂蜜和溫水調服,無蜂蜜也可以,每日服用三到四次。[或者用溫水調服,能利尿、發汗;也可以煎煮蔥白豆豉湯,用四錢藥粉沖服,同樣每日服用三到四次],視療效而定。此藥性寒涼,能消散鬱熱,如果病情嚴重無法痊癒,多服用也無害,只有益處。
五苓散:
治療傷寒溫熱病,表裡症狀未解,頭痛發熱,口乾舌燥,煩渴想喝水,或喝水就吐,小便不利,以及汗出後症狀仍未完全消退,持續煩渴者,宜服用此方。也用於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煩渴想喝水。
澤瀉(二兩半),豬苓、赤茯苓(去皮)、白朮、官桂(去皮,各一兩)。
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三錢,用熱水送服。如果感到很熱,想喝冷水,可以用冷開水或生薑湯送服效果更佳。可以加滑石二兩效果更好。如果伴有喘咳、煩躁不安、失眠,可加阿膠半兩。也用於治療鬱熱內蘊,全身發黃(黃疸),用濃煎的茵陳蒿湯送服,飯前服用。黃疸病患者發渴,以及因水腫而口渴,也可以服用,用新鮮汲取的清水送服。兒童服用可酌加白朮粉少許,若為虛熱,可加黃耆、人參粉少許。
赤茯苓丸:
治療脾胃濕氣過盛,四肢腫脹,腹脹喘促,氣機不暢,小便短赤澀痛。
葶藶子(四兩,炒制),防己(二兩),赤茯苓(一兩),木香(半兩)。
研磨成細粉,用棗肉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桑白皮湯送服,飯前服用。
人參葶藶丸:
治療各種水腫,喘促滿悶,難以忍受者。
人參(一兩,去蘆頭),苦葶藶子(炒制,四兩)。
研磨成細粉,用棗肉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煎好的桑白皮湯送服。
海藻散:
治療男子全身浮腫,喘促胸悶,身體不適者。
海藻(切碎),川大黃,大戟(均切碎),續隨子(去殼,以上各二兩)。
將以上藥材用二鍾好酒浸泡一夜,取出曬乾備用。
甘遂(用麵粉炒至黃色,一兩),白牽牛(生品,一兩),滑石(半兩),肉豆蔻,青皮(去瓤),橘皮(去白,以上各一兩)。
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如果氣盛者,服用三錢半,清晨用冷茶水送服,辰時(約早上七到九點)排尿二到三次,腫脹可減輕五到七成。隔二到三天,清晨再服用一次,腫脹即可消退。服用期間忌食魚肉和鹽。小兒服用量:一歲以下服用一錢,五歲以下服用半錢,孕婦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