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素

《醫學啓源》~ 卷之中 (1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中 (16)

1. (四)火

涼膈散:

治傷〔寒〕表不(能)解,〔半入於〕里,下證未全,下後燥熱怫〔結〕於內,心煩懊憹不得眠,臟腑積熱,煩渴頭昏,唇乾咽燥,喉痹目赤,頰硬,口舌生瘡,咳唾稠黏,譫語狂妄,腸胃燥澀,〔便〕溺閉結,風熱壅滯,瘡癬發〔斑〕,驚風熱極,豆黑陷欲死者。

連翹(一兩),山梔,大黃,薄荷,黃芩(以上各半兩),甘草(一兩半),朴硝(一錢),

加減法:咽喉〔痛〕涎嗽,〔加〕荊芥半兩,桔梗一兩。咳而嘔者,加半夏半兩,每〔服〕生薑三片同煎。血衄嘔血,〔加〕當歸〔芍藥各半兩,生地黃一兩。淋者加滑石四兩,茯苓一兩〕。風眩目痛,加川芎半兩,石膏三兩,防風半兩。〔斑〕疹加葛根一兩,荊芥半兩,赤芍、川芎、防風、桔梗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至五錢,水一盞,蜜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虛實加減如前。或小兒可服七分八分,或無熱,甚黑陷,腹脹喘急,小便赤澀而將死者,此一服,更加大承氣湯約下之,得〔和〕者即瘥。

黃連解毒湯:

治傷寒〔雜〕病燥熱毒,煩悶乾嘔,〔口〕燥,呻吟喘滿,陽厥極深,蓄熱內〔甚〕,俗妄傳〔為〕陰毒者。及〔汗吐下〕後,〔寒涼諸藥,不能退熱勢〕,並兩感證同〔法〕。

黃連,黃柏,黃芩,大梔子(各半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半兩,水一盞,煎至四分,去渣溫服。或腹滿嘔吐,或欲作利者,每服加半夏三個,厚朴二錢,茯苓四錢去皮,水一盞半,姜三片,煎半盞,去滓溫服,名曰黃連半夏解毒湯。

三一承氣〔湯〕:

治傷寒雜證,內外所傷,日數遠近,腹滿咽乾,煩渴譫妄,心下按之硬痛,小便赤澀,大便結滯,或濕熱內〔甚而〕為滑泄,熱甚喘咳悶亂,驚悸狂顛,目病口瘡,舌腫喉痹癰瘍,陽明胃熱發〔斑〕,脈沉而可下者。小兒熱極風驚,潮搐昏塞,並〔斑〕疹黑陷不〔起〕,小便不通,腹滿欲死。

或〔斑〕疹後,熱不退,久不作痂,或作〔斑〕癰瘡癬,久不已者,怫熱內盛,痃癖堅積,黃瘦瘧疾,久新暴卒心痛,風痰酒〔隔〕,腸垢積滯,久〔壅〕風熱,暴傷酒食,煩心悶亂,脈數沉實。或腎水陰虛,陽熱暴甚,而僵仆卒中,一切暴喑不語,蓄熱內傷,陽厥極深,脈反沉細欲絕。或表〔之〕沖和正氣,與邪氣並〔之〕於裡,則裡熱亢極〔似〕陰,反為寒戰,脈微而絕。

或風〔熱〕燥甚,客於下焦,而大小便澀滯不通者。或產〔婦〕死胎不下,或兩感表裡熱甚,須可下〔者〕。

大黃,芒硝,枳殼,厚朴(各半兩),甘草(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水一盞半,姜三片,煎至六分,下硝一二沸,去渣熱服,以利為度。熱甚者,作一服,得利為效,臨時消息。

白話文:

(四)火

涼膈散:

治療傷寒初期症狀未完全消退,熱邪已入侵內臟,出現下焦症狀不全,瀉下後仍有燥熱鬱結於內,伴隨心煩意亂、失眠、臟腑積熱、口渴頭暈、嘴唇乾燥咽喉腫痛、喉嚨阻塞眼紅、面頰硬腫、口舌生瘡、咳嗽痰稠、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腸胃燥澀便秘、大小便不通、風熱壅滯、皮膚瘡癬長斑點、風熱極盛、面色黑陷、危及生命等症狀。

藥方組成:連翹一兩,山梔子、大黃、薄荷、黃芩各半兩,甘草一兩半,朴硝一錢。

加減法:咽喉疼痛、流涎咳嗽,加荊芥半兩,桔梗一兩;咳嗽伴隨嘔吐,加半夏半兩,每次服用時加生薑三片同煎;鼻出血或嘔血,加當歸、芍藥各半兩,生地黃一兩;小便不利,加滑石四兩,茯苓一兩;風眩目痛,加川芎半兩,石膏三兩,防風半兩;皮膚長斑疹,加葛根一兩,荊芥半兩,赤芍、川芎、防風、桔梗各半兩。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到五錢,用一杯水,加少量蜂蜜,煎煮至七分,濾渣溫服。虛實應根據情況增減藥量,如同前文所述。小兒可酌減至七分或八分。若無明顯發熱,但面色黑陷,腹脹呼吸困難,小便赤澀,病情危急,則需服用此方後,再服用大承氣湯以促進瀉下,待症狀緩和即能痊癒。

黃連解毒湯:

治療傷寒雜病引起的燥熱毒邪,症狀包括煩悶、乾嘔、口乾、呻吟、胸悶氣喘、陽氣衰竭,內熱蓄積嚴重,被誤認為陰毒的病症。以及汗、吐、下法治療後,寒涼藥物仍無法退熱的情況,以及表裡俱感,治療方法相同。

藥方組成:黃連、黃柏、黃芩、大梔子各半兩。

用法:將藥材切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半兩,用一杯水煎煮至四分,濾渣溫服。若腹脹嘔吐或欲瀉者,每次服用可加半夏三個,厚朴二錢,茯苓四錢(去皮),用一杯半水,加生薑三片,煎煮至半杯,濾渣溫服,名曰黃連半夏解毒湯。

三一承氣湯:

治療傷寒雜病,內外傷寒,病程長短不一,症狀包括腹脹咽乾,口渴神志不清,心下按壓疼痛,小便赤澀,大便祕結,或濕熱內盛導致腹瀉,熱盛導致喘咳胸悶煩躁,驚悸狂躁,眼病口瘡,舌腫喉嚨阻塞,癰瘍,陽明胃熱發斑,脈沉遲而可瀉下者。小兒熱極風驚,抽搐昏迷,斑疹黑陷不起,小便不通,腹脹危急。

以及斑疹消退後,高熱不退,久不結痂,或形成斑疹癰瘡癬,久治不愈者;內熱鬱結,痃癖堅積,黃瘦瘧疾,久病或新發暴痛,風痰酒積,腸道穢物積滯,久積風熱,暴飲暴食,心煩悶亂,脈象數而沉實者;或腎水陰虛,陽熱暴盛,導致肢體僵硬仆倒中風,一切暴喑不語,內傷蓄熱,陽氣衰竭,脈象反而是沉細欲絕者;或表邪和正氣同時入侵內臟,導致裡熱亢盛,類似陰虛症狀,反而出現寒戰,脈象微弱欲絕者;或風熱燥盛,侵犯下焦,導致大小便祕結不通者;或產婦死胎不下,或表裡俱感,熱盛需要瀉下者。

藥方組成:大黃、芒硝、枳殼、厚朴各半兩,甘草一兩。

用法:將藥材切成麻豆大小,用一杯半水,加生薑三片,煎煮至六分,再加入芒硝煮沸一二次,濾渣趁熱服用,以瀉下為度。熱盛者,可服用一劑,瀉下即為有效,可根據病情調整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