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素

《醫學啓源》~ 卷之下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下 (8)

1. 〔續添〕

巴豆〕性〔熱〕味苦,氣薄味厚,體重而沉降,陰也。其用有三:導氣消積一也。去臟腑停寒二也。消化寒涼及生冷硬物所傷三也。〔又云〕:辛,〔陽〕,去胃中寒〔積〕。

白〔僵〕蠶,〔性微溫〕,味微辛,氣味俱薄,體輕而浮升,陽也,去皮膚間諸風。

生薑,性溫,味辛甘,氣味俱厚,清浮而生升,陽也。其用有四:製厚朴半夏毒一也。〔發〕散風邪二也。溫中去濕三也。作益胃脾〔藥〕之佐四也。

杜仲,性溫,味辛甘,氣味俱薄,沉而降,陰也。其用壯筋骨,及足弱無力行。

以上諸藥,此大略言之,以為制方之階也,其用有未盡者。

2. (十八)〔法象余品〕

蜀葵花,冷,陰中之陽,赤治赤帶,白治白帶。

梧桐淚,咸,瘰癧非此不能除。

鬱金,辛苦,純陽,涼心。

款冬花,辛苦,純陽,溫肺止嗽。

香附子,甘,陽中之陰,快氣。

大〔戟〕苦甘,陰中微陽,瀉肺,損真氣。

白芨,苦甘,陽中之陰,止肺〔血〕,澀,白蘞同。

甘遂,苦純陽,水結胸中,非此不能除。

蜀漆,辛,純陽,破血。

射干,苦,陽中之陰,去胃中癰瘡。

天南星,苦辛,去上焦痰及頭眩運。

御米殼,酸澀,固收正氣。

胡蘆巴,陰,治元〔氣〕虛〔寒〕,及腎〔經〕虛冷。

馬兜鈴,苦,陰中之陽,主肺〔濕〕熱,〔清〕肺氣,補肺。

白附子,陽,溫,主血痹,〔行〕藥勢。

槐花,苦,陰,氣薄,涼大腸熱。

槐實,苦酸,〔同上〕。

茯神〔陽〕,療風眩、風虛。

沉香,陽,補腎。

檀香,陽,主心腹〔痛〕,霍亂,中惡,引胃氣上升,進食。

乳香,陽,補腎。

竹葉,苦,陰中微陽,涼心經。

山茱萸,酸,陽中之陰,溫肝。

郁李仁,苦辛,〔陰〕中之陽,破血潤燥。

金鈴子,酸苦,陰中之陽,心暴痛,非此不能除。即川楝子

草豆蔻,辛,陽,益脾胃,去寒。

紅花,苦,陰中之〔陽〕,入心養血。

硃砂,心熱非此不能除。

赤石脂,甘酸,陰中之陽,固脫。

甘菊,苦,養目血。

茜根,陰中〔微陽〕,去諸死血。

王不留行,甘苦,陽中之陰,〔下乳引導用之〕。

艾葉,苦,陰中之陽,溫胃。

〔硇〕砂,咸,破堅癖,獨不用。

3. (十九)〔五行制方生克法〕

(附湯例)

夫〔木〕火土金水,此制方相生相剋之法也,老於醫者能之。

風,製法:肝、木、酸,春生之道也,失常則病矣。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辛,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暑,製法:心、火、苦,〔夏〕長之道也,失常則病矣。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濕,製法:脾、土、甘,中〔央〕化〔成〕之道也,失常則病矣。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鹹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燥,製法:肺、金、〔辛〕,秋收之道也,失常則病矣。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辛潤之,以苦下之。

寒,製法:腎、水、咸,冬藏之道也,失常則病矣。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堅之。

注云:酸苦甘辛鹹,即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之本也。四時之變,五行化生,各順其道,違則病生。聖人設法以制其變,謂如風淫於內,即是肝木失常也,火隨而熾,治以辛涼,是為辛金克其木,涼水沃其火,其治法例皆如此。下之二方,非為治〔病而〕設,〔此乃〕教人〔比證〕立方之〔道〕,容易〔通曉〕也。

當歸拈痛湯

〔治〕濕〔熱〕為病,肢節煩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疼,下注於脛,腫痛不可忍。經云:濕淫於內,治以苦溫,羌活苦辛,透關利節〔而〕勝〔濕〕;防風甘辛,溫散經絡中留濕,故以為〔君〕。水性潤下,升麻葛根苦辛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而上行,以苦發之也。

白朮苦甘溫,和中除濕;蒼朮體輕浮,氣力〔雄〕壯,能去皮膚腠理〔之濕〕,故以為臣。〔血〕壅而不流則痛,當歸身〔辛〕,溫以散之,使氣血各有所歸。人參甘草甘溫,補脾養正氣,使苦藥不能傷胃。仲景云:濕熱相合,肢節煩痛,苦〔參〕、黃芩知母、茵陳者,乃苦〔以〕泄之〔也〕。

凡酒製〔藥〕,以為因用。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豬苓甘溫平,澤瀉鹹平,淡以滲之,又能導其留飲,故以為佐。氣味相合,上下分消,其〔濕〕氣得〔以〕宣通〔矣〕。

羌活(半兩),防風(三錢,二味為〔君〕),升麻(一錢),葛根(二錢),白朮(一錢),蒼朮(三錢),當歸〔身〕(三錢),人參(二錢),甘草(五錢),苦參(酒浸二錢),黃芩(一錢炒),知母(三錢酒洗),茵陳(五錢酒炒),豬苓(三錢),澤瀉(三錢),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一兩,水二盞半,先以水拌濕,候少時,煎至一盞,去滓溫服,待少時,美膳壓之。

天麻半夏湯

治風痰內作,胸膈不利,頭眩目黑,兀兀欲吐,上熱下寒,不得安臥,遂〔處此〕方云眼黑頭眩,虛風內作,非天麻不能治,〔故以為君〕。〔偏頭痛乃少陽也,非柴胡不能治〕;黃芩苦寒酒製炒,佐柴胡治上熱,又為引用,故以為臣。橘皮苦辛溫,炙甘草〔甘溫〕,補〔中〕益氣為佐。

生薑半夏辛溫,以治風痰;白茯苓甘〔平〕,利小便,導濕〔熱〕,引而下行,故以為使。不數服而〔見〕愈。

天麻(一錢君),柴胡(七分),黃芩(五分酒製),橘皮(七分去白),半夏(一錢),白茯苓(五分),甘草(五分)

上銼碎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滓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