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啓源》~ 卷之中 (12)
卷之中 (12)
1. (一)風
天麻(去苗),赤箭,防風(去苗),藁本,木香,海桐皮,肉桂,杜仲(炒),乾山藥,當歸,威靈仙,白附子(炮),菊花,蔓荊子,羌活(去蘆),虎骨(酥炙),白芷,乾蠍,白花蛇(酒浸去皮,骨肉用),蓽薢,甘草(炙),牛膝(去苗),郁李仁(去皮研),厚朴(薑製,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至二錢,溫酒調下,荊芥湯調下亦得,空心服之。常服祛風逐氣,通行榮衛,久病風人,尤宜常服。輕〔者〕中風,不過二十服,平安如故。
活命金丹:
治風中臟不語,半身不遂,肢節頑痹,痰涎上潮,咽嗌不利,飲食不下,牙關緊禁,及解一切藥毒,發熱腹脹,大小便不利,胸膈痞滿,上實下虛,氣閉面赤,汗後餘熱不退,勞病諸〔證〕,無問老幼婦人,俱得服之。
川芎,甘草,板藍根,葛根(各一兩),龍腦(二錢研),麝香(二錢研),牛黃(研五分),生犀,桂(各三錢),珠子粉(半兩),川大黃(二兩半),甜硝(一兩),辰砂(四錢,一半為衣),青黛(三錢),薄荷(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同水浸蒸餅,糊為劑,每一兩作十丸,別入硃砂為衣,就濕,以真金箔四十葉為衣。〔葛〕月修合,瓷器內收貯,多年不壞。如風毒,茶清送下;解毒藥,新冷水化下;餘熱勞病,及小兒驚熱,薄荷湯化下。以上煎,量大小加減用之。
至寶丹:
治卒中風急不語,中惡氣〔絕〕,中諸物毒,暗風,〔中〕熱疫毒,陰陽〔二〕毒,〔山〕嵐瘴〔氣〕毒,中暑毒,產後血暈,口鼻血出,惡血上攻心,煩躁,心肺積熱,〔霍〕亂吐利,風注筋惕,大腸風〔秘〕,神魂恍惚,頭目〔昏〕眩,眠臥不安,唇口乾焦,傷寒狂語,小兒急驚,風熱卒中,客忤,不得眠〔睡〕,驚風搐搦,以上無不治者。
辰砂(五兩水飛),生犀(五兩),麝香(二兩半),玳瑁(五兩),牛黃(二兩),龍腦(五兩水飛),人參(五兩),銀箔(一百二十片,一半為衣,余入藥),琥珀(五兩),安息香(五兩,用酒半升熬膏),金箔(二百二十片,一半為衣,余入藥),雄黃(一兩半),南星(三兩,水煮軟,切片。一法:酒二升半,浸蒸七次,焙乾用。)
上為細末,(半)用安息香膏,次煉蜜,一處搜和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丸至五丸,煎人參湯下之。小兒〔一丸〕至二丸,湯下之同上。
牛黃通膈湯:
治初病風證,覺一二日實,則急下之。
牛黃(二錢別研),大黃(一兩),甘草(一兩炙),朴硝(三錢別研)
上件為末,每服一兩,水二鍾,除牛黃、朴硝外,煎至一盞,去滓,入牛黃、朴硝一半調服,以利三、二行為度。未利,再量虛實加減服之。
白話文:
(一)風
此方藥材包含天麻、赤箭、防風、藁本、木香、海桐皮、肉桂、杜仲、山藥、當歸、威靈仙、白附子、菊花、蔓荊子、羌活、虎骨、白芷、全蠍、白花蛇、蓽薢、炙甘草、牛膝、郁李仁、薑製厚朴,各取一兩,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到二錢,用溫酒調服,或用荊芥湯調服亦可,空腹服用。經常服用可以祛風除濕,暢通經絡,尤其適合久病風痺之人。輕微中風者,服用不到二十劑即可痊癒。
活命金丹
此方主治風中臟腑導致不能說話、半身不遂、肢體麻木、痰涎壅盛、咽喉不利、飲食不進、牙關緊閉,以及各種藥物中毒、發熱腹脹、大小便不利、胸悶氣脹、上實下虛、氣閉面赤、汗後餘熱不退,以及各種勞損疾病,不分老幼男女皆可服用。
方中藥材包含川芎、甘草、板藍根、葛根(各一兩),龍腦、麝香(各二錢,研磨),牛黃(研磨五分),犀角、桂枝(各三錢),珍珠粉(半兩),川大黃(二兩半),芒硝(一兩),硃砂(四錢,一半做藥衣),青黛(三錢),薄荷(五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蜂蜜和水浸泡蒸餅,調成藥丸,每兩藥粉做成十丸,再用硃砂做藥衣。農曆五月煉製,盛放在瓷器中,可保存多年。如為風毒,用茶水送服;如為中毒,用冷開水送服;如為餘熱勞損或小兒驚熱,則用薄荷湯送服。根據病情輕重加減用藥。
至寶丹
此方主治中風急症不能說話、中毒、中邪、中暑、產後血暈、鼻出血、惡血上攻、煩躁、心肺積熱、霍亂吐瀉、風痺、便秘、神志恍惚、頭暈目眩、睡眠不安、口乾舌燥、傷寒神志不清、小兒驚風抽搐等,各種疾病皆可服用。
方中藥材包含硃砂、犀角、麝香、玳瑁、牛黃、龍腦、人參(各五兩),銀箔(一百二十片,一半做藥衣,其餘入藥),琥珀、安息香(各五兩,安息香用半升酒熬膏)、金箔(二百二十片,一半做藥衣,其餘入藥),雄黃(一兩半),南星(三兩,水煮軟後切片,或用酒浸泡蒸七次後烘乾)。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安息香膏、蜂蜜混合製成藥丸,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到五丸,用人參湯送服。小兒每次服用一到二丸,用人參湯送服。
牛黃通膈湯
此方主治初期風證,發病一兩天症狀加重者,需緊急服用。
方中藥材包含牛黃(二錢,研磨)、大黃(一兩)、炙甘草(一兩)、朴硝(三錢,研磨)。
將以上藥材(除牛黃、朴硝外)磨成粉末,每次取一兩,加水兩盅煎成一盅,去渣,加入研磨好的牛黃、朴硝一半,調服。以大便通暢為度,若未通便,需根據病情輕重加減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