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啓源》~ 卷之下 (6)
卷之下 (6)
1. 4.燥降收
氣之薄者,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泄,辛、甘、淡、平、寒、涼是也。
茯苓,氣平味甘,止〔消〕渴,利小便,除濕益燥,利腰臍間血,和中益氣為主。治小便不通,溺黃或赤而不利,如小便利,或數服之,則損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損元氣,夭人壽。醫〔言〕赤瀉白補,上古無此說。《主治秘〔要〕》云:性溫味淡,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
其用有五:止瀉一也。利小便二也。開腠理三也。除虛熱四也。生津液五也。刮皮,搗細〔用〕。
澤瀉,氣平味甘,除濕之〔聖〕藥也。治小便淋瀝,去陰間汗,無此疾服之,令人目〔盲〕。《主治秘〔要〕》云:味鹹性寒,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其用有四:入腎經一也。去舊水,養新水二也。利小便三也。消腫瘡四也。又云:咸,陰中微陽,滲泄止渴。搗細用。
白話文:
氣很薄弱的藥性屬於陽氣中的陰性,容易發散,辛、甘、淡、平、寒、涼等味屬之。茯苓氣性平和,味道甘甜,能止渴、利尿、除濕燥、利腰臍間血液,主要作用是和中益氣。可以用來治療小便不通、尿液發黃或紅色且排泄不暢,但如果小便順暢或者服用太多,會損傷眼睛;如果出汗太多的人服用,會損傷元氣,減短壽命。醫書上說赤瀉白補,這是古代沒有的說法。《主治秘要》記載,茯苓性溫味淡,氣味都很薄弱,浮升向上,屬於陽性。茯苓的用途有五:止瀉、利尿、開腠理、除虛熱、生津液。將茯苓去皮,搗碎使用。澤瀉氣性平和,味道甘甜,是除濕的聖藥。可以用來治療小便淋漓不盡、去除陰部汗液,如果沒有這些病症服用,會導致失明。《主治秘要》記載,澤瀉味道鹹,性寒,氣味都很厚重,沉降向下,屬於陰性。澤瀉的用途有四:入腎經、去除舊水、滋養新水、利尿、消腫瘡。書中還記載,鹹味屬陰中微陽,能滲泄止渴。將澤瀉搗碎使用。
豬苓,氣平味甘,大〔燥〕除濕,〔比諸〕淡滲藥,大燥亡津液,無濕證勿服。《主治秘要》云:性平〔味淡〕,氣味俱薄,升而微降,〔陽也〕。其用與茯苓同。又云:甘苦,純陽,去心〔中〕懊憹。去黑皮,里白者佳。
滑石,氣〔寒〕味甘,治前陰竅澀不利,性沉重,能泄氣,上令下行,故曰滑〔則〕利竅,不比與淡滲〔諸藥〕同。白者佳,搗細用;色紅者服之令人淋。
瞿麥,氣寒,味苦〔辛〕,主〔關格〕諸癃結,小便不通,治癰腫排膿,明目去〔翳〕,破胎墮胎,下〔閉〕血,〔逐〕膀胱邪熱。《主治秘〔要〕》云:陽中之陰,利小便為君。去枝用穗。
白話文:
豬苓氣平味道甜,有乾燥去除溼氣的作用,與其他清淡滲出藥物相比,它過於乾燥會損傷體內的水分和營養物質,沒有溼證的人不要服用。根據《主治祕要》,它的性質是溫和的味道較淡,氣味都很薄弱,上升並稍微下降,屬於陽性的藥草。與茯苓的功效相同。另外,《主治祕要》還提到,它是甘苦的,純陽性,可以消除心中煩惱。去掉黑色外皮後,裏面的白色部分最好使用。
滑石氣寒味道甜,用於治療尿道堵塞或不適的情況,因爲它的性質很重,所以能夠幫助排出氣體,並使上面的東西向下移動,因此被稱爲“滑則利竅”,不同於其他清淡滲出藥物。白色的比較好,應該將其研磨細碎後再使用;紅色的顏色可能會導致人出現尿頻的症狀。
瞿麥氣寒,味道苦辣,主要用於解決各種尿路梗阻、尿閉等症狀,還可以消腫化膿、明亮眼睛、清除眼膜上的斑點,以及墮胎等作用。《主治祕要》指出,它是陽中的陰性藥草,具有利尿的效果,在用藥時應將樹枝剪掉只留下花穗。
車前子,氣寒味甘,〔陰癃氣閉,利水道,通小便,除濕痹,肝中風熱沖目赤痛,搗細用。〕
〔木通,氣平味甘,主小便不通,導小腸中熱,刮去粗皮用。〕
燈草、通草,氣平味甘,通陰竅澀〔不利〕,利小〔便〕,除水腫、〔癃閉〕、五淋。《主治秘〔要〕》云:辛甘,陽〔也〕,瀉肺,利小便。銼細用。
五味子,氣溫味酸,大益五臟氣。〔孫真人曰〕: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補五臟之氣。遇夏月季〔夏〕之間,令人困乏〔無〕力,無氣以動,〔與〕黃耆、人參、麥門冬,少加黃柏,銼〔煎〕湯服之,使人精神、元氣兩足,筋力湧出。生用。
白話文:
車前子性寒味甘,可以治療小便不暢、水腫、風熱上衝眼睛導致紅腫疼痛等症狀。木通性平味甘,能通小便,清熱,可用於治療小便不通,需刮去粗皮使用。燈草和通草性平味甘,可以通利小便,治療水腫、小便不通等症狀。五味子性溫味酸,可以補益五臟,常服可增強體力,夏天服用可以緩解疲乏無力等症狀。
白芍藥,氣微寒,味酸,補中焦之藥,炙甘草為輔,治腹中痛;如夏月腹痛,少加黃芩;若惡寒腹痛,加肉桂一分,白芍藥二分,炙甘草一分半,此仲景神品藥也。如冬月大寒腹痛,加桂一〔錢〕半,水二盞,煎至一盞〔服〕。《主治秘〔要〕》云:性寒味酸,氣厚味薄,升而微降,陽中陰也。
其用有六:安脾經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氣三也。止瀉利四也。和血〔脈〕五也。固腠理六也。又云:酸苦,陰中之陽,白補赤散,瀉肝補脾胃,酒浸引經,止中部腹痛。去皮用。
白話文:
白芍藥的藥性與應用
白芍藥,性微寒,味酸,屬於補中焦的藥物。通常以炙甘草作為輔藥,用於治療腹痛。
具體用法:
- 夏天腹痛:可加少量黃芩。
- 惡寒腹痛:加肉桂一分、白芍藥二分、炙甘草一分半,此為仲景神品藥方。
- 冬天嚴寒腹痛:加桂枝一錢半,水兩盞,煎至一盞服用。
《主治秘要》記載:
白芍藥性寒味酸,氣厚味薄,升而微降,屬於陽中之陰。
藥用功效有六:
- 安脾經
- 治腹痛
- 收胃氣
- 止瀉利
- 和血脈
- 固腠理
其他記載:
白芍藥味酸苦,屬於陰中之陽。可白補赤散,瀉肝補脾胃。酒浸可引經,止腹部疼痛。去皮使用。
桑白皮,氣寒,味苦酸,主傷中五癆羸瘦,補虛益氣,〔瀉〕肺氣,止吐血、熱渴,消水腫,利水道。去皮用。
天門冬,氣寒,味微苦,保肺氣,治血熱侵肺,上喘氣促,加人參、黃耆,用之為主,〔神效〕。《主治秘〔要〕》云:甘苦,陽中之陰。湯浸,曬乾,去心用。
麥門冬,氣寒,味微苦甘,治肺中〔伏〕火,〔脈〕氣欲絕。加五味子、人參〔二〕味,為生脈散,補肺中元氣不足,須用之。《主治秘〔要〕》云:甘,陽中微陰,引經酒浸,治經枯、乳汁不下。湯洗,去心用。
白話文:
桑白皮性寒,味道苦酸,主要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五癆七傷、體虛瘦弱、補虛益氣、瀉肺氣、止吐血、口渴、消水腫、利尿。使用時要去掉外皮。
天門冬性寒,味道微苦,能保護肺氣,治療血熱侵犯肺部導致的呼吸急促、氣喘。加入人參、黃耆一起使用,效果最佳。《主治秘要》記載:天門冬味甘苦,屬陽中之陰。可用湯水浸泡後曬乾,去除心部使用。
麥門冬性寒,味道微苦甘,治療肺中伏火、呼吸微弱。加入五味子、人參兩味藥,製成生脈散,用於補肺中元氣不足,需要時使用。《主治秘要》記載:麥門冬味甘,屬陽中微陰,可用酒浸泡,治療經絡枯竭、乳汁不下。可用湯水洗淨,去除心部使用。
犀角,氣寒,味苦酸,主傷寒、瘟疫頭痛,安心神,止煩渴霍亂,明目鎮驚,治中風失音,小兒麩豆,風熱驚癇。〔鎊〕:末用。
烏梅,氣寒味酸,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調〔中〕,治痢止渴。以鹽豉為白梅,亦入除痰藥。去核用。
牡丹皮,氣寒味苦,治腸胃積血,及衄血、吐血必用之藥,是犀角地黃湯中一味也。《主治秘〔要〕》云:辛苦,陰中之陽,涼骨熱。銼用。
地骨皮,氣寒味苦,解骨蒸肌熱,主消渴、風濕痹,堅筋骨。《主治秘〔要〕》云:陰,涼血。去骨用皮,碎用。
白話文:
犀角性寒,味道苦酸,可以治療傷寒、瘟疫引起的头痛,安神定心,止渴解暑,治療霍亂,明目鎮驚,治療中風失語,以及小兒因食物中毒引起的發熱、驚厥等症狀。用法:研磨成粉末使用。
烏梅性寒,味道酸,可以降氣,去除熱煩滿,安神調和,治療痢疾止渴。用鹽豉醃製的烏梅,稱為白梅,也可以加入除痰的藥方中。用法:去核使用。
牡丹皮性寒,味道苦,可以治療腸胃積血,以及鼻出血、吐血等症狀,是犀角地黃湯中的一味藥材。《主治秘要》中記載:牡丹皮味苦辛,屬陰中之陽,能涼血止熱。用法:切碎使用。
地骨皮性寒,味道苦,可以解骨蒸肌熱,主治消渴、風濕痺痛,堅筋骨。《主治秘要》中記載:地骨皮屬陰,能涼血。用法:去骨留皮,切碎使用。
枳殼,氣寒味苦,治胸〔中痞塞〕,泄肺氣。《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氣厚味薄,浮而升,微降,陰中陽也。其用有四:破心下堅痞一也。利胸中氣二也。化痰三也。消食四也。然不可多用。又云:苦酸,陰中微陽,破氣。麩炒,去〔瓤〕用。
琥珀,氣平味甘,定五臟,定魂魄,消瘀血,通五淋。《主治秘〔要〕》云:甘,陽,利小便,清肺。
連翹,氣平味苦,主寒熱瘰癧,諸惡瘡腫,除心中客熱,去胃蟲,通五淋。《主治秘〔要〕》云:性涼味苦,氣味俱薄,輕清〔而浮〕升,陽也。其用有三:瀉心經客熱一也。〔去〕上焦諸熱二也。瘡瘍須用三也。手搓用之。
白話文:
枳殼性寒味苦,可以治療胸部阻塞,排出肺氣。它性寒味苦,氣厚味薄,向上浮升,略微下降,屬於陰中陽。它的功效有四:第一是破除心下堅硬的痞塊;第二是通暢胸中之氣;第三是化痰;第四是消食。但不可多用。另外,枳殼苦酸,屬陰中微陽,能破氣。用麩炒去瓤使用。
琥珀性平味甘,可以安定五臟,定魂魄,消散瘀血,通利五淋。它味甘性陽,利小便,清肺。
連翹性平味苦,主治寒熱瘰癧,各種惡瘡腫痛,去除心火,驅除胃蟲,通利五淋。它性涼味苦,氣味都很薄,輕清而向上浮升,屬陽。它的功效有三:第一是瀉去心經的客熱;第二是去除上焦的各種熱症;第三是治療瘡瘍必須使用。用手搓碎後使用。
枳實,氣寒味苦,除寒熱,去結實,消痰癖,治心下痞,逆氣,脅下痛。《主治秘〔要〕》云:氣味升降,與枳殼同,其用有四:主心〔下〕痞一也。化心胸痰二也。消〔宿〕食,散敗血三也。破〔堅積〕四也。又云:純陽,去胃〔中〕濕。去〔瓤〕,麩炒用。
白話文:
枳實性寒味苦,可以去除寒熱,消解積聚,化解痰癖,治療心下痞滿、逆氣、脅肋疼痛。古籍記載,枳實氣味升降,與枳殼功效相似,主要應用有四:一是治療心下痞滿;二是化解心胸痰濁;三是消食散瘀;四是破除堅積。另外,枳實屬純陽之物,可以去除胃中濕氣,去皮留瓤,麩炒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