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啓源》~ 卷之中 (8)
卷之中 (8)
1. 皴揭
注云:皮膚啟裂也。乾為天,為燥金;坤為地,為濕土。天地相反,燥濕異〔用〕,(故)燥金主於緊〔斂〕,故秋脈緊細而微;(而)濕土主於縱緩,故六月其脈緩大而長也。如地濕則縱緩滑澤,干則緊斂燥〔澀〕,皴揭之理明矣。俗言皴揭為風者,由風能勝濕,而為燥故也。經云:厥陰所至,為風府,為璺啟,由風勝濕而為燥也。
寒者,太陽寒水,乃腎與膀胱之氣也。
〔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癥瘕㿗疝,痞堅,腹滿急痛,下利清白,食已不飢,吐利腥穢,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屬於寒。〕
白話文:
【皸裂】
註釋說:這是指皮膚乾裂的情況。乾象徵著天,代表燥熱的金屬性質;坤象徵著地,代表濕潤的土性。天地特性相反而存在,燥與濕的作用不同,因此燥金主掌收縮,所以秋天的脈象會呈現緊繃、細小且微弱;濕土主掌鬆弛,所以在六月的脈象會呈現緩慢、粗大且長久。就像地面濕潤時,肌膚會變得鬆弛且光滑,乾燥時則會收縮且粗糙,皮膚皸裂的道理就顯而易見了。常人認為皸裂是因為風邪,這是因為風能克服濕氣,導致乾燥所致。經典上說:當厥陰風木氣到達時,就會出現風府和璺啟(皮膚裂開)的症狀,這也是因為風勝過濕氣而導致乾燥。
寒冷,象徵的是太陽的寒水,這是腎和膀胱的氣息。
各種疾病,無論是上半身還是下半身,只要出現的水液清澈冰冷,或是形成癥瘕、痃疝、痞堅等堅硬結塊,腹部滿悶急痛,下痢排出清白稀便,飯後仍覺飢餓,嘔吐或下痢帶有腥臭味,彎腰伸腿不靈活,四肢厥逆,小便不通暢,這些都歸屬於寒冷的範疇。
2. 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
注云:澄湛而不渾濁也。水體清淨,而其氣寒冷,故水穀不化,而吐利清冷,水液為病寒也。如天氣寒,則濁水自然澄清也。
白話文:
「這裡提到各種疾病導致身體上下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若呈現清澈且冰冷的狀態。所謂的清澈,就是指看起來非常清透,沒有混濁的質感。當液體清澈且帶有寒意,這表明飲食無法正常消化吸收,進而造成嘔吐或腹瀉的物質也是這種冰冷且清澈的特性,顯示出疾病是由寒涼引起的。就好比天氣冷的時候,混濁的水會自然變得清澈一樣。」
3. 癥(猶徵也)
注云:腹中堅硬,按之應手,謂之癥也。水體柔順,而今反堅硬如地體者,亢則害,承乃制也。〔故病濕〕過極而為痓,反兼風化制之也。風病過極而反燥,筋脈勁急,反兼金化制之也。燥病過極而煩渴,反兼火化制之也。熱病過極而反出五液,或為戰慄惡寒,反兼水化制之也。
其為治者,俾以〔瀉〕其過極之氣,以為病本,不可反誤治其兼化也。夫五常之道,甚〔而〕無以制之,則造化息矣。如春木旺而多風,風大則反涼,是反兼金化制其木也。大涼之下,天氣反溫,乃火化承其金也。夏火熱極,體反出液,是反兼水化制其火也。因而濕〔蒸〕雲雨,乃土化承於水也。
雨濕過極,而兼〔烈〕風,乃木化制其土也。飄〔驟〕之下,秋氣反涼,乃金化承於木也。涼極而反燥,乃火化制其金也。因而〔以為冬寒〕,乃水化承於火也。寒極則水〔凝〕如地,乃土化制其水也。凝凍極而起東風,乃〔木〕化承土而成歲也。凡不明病之標本者,由未知(此變化之道)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注釋說:腹部摸起來堅硬,一按就能感受到,這種狀況稱之為癥。水本質上是柔軟順從的,但現在卻變得像土地一樣堅硬,這是因為事物發展過度就會導致傷害,而下一個相剋的元素會來制衡。所以,當濕氣過重時,會引發類似痙攣的症狀,這是風的力量在剋制濕氣。風病過重時,反而會出現乾燥,筋脈緊繃急促,這是因為金屬力量在制約風力。燥病過重時,會感到煩躁口渴,這是因為火的力量在制約燥病。熱病過重時,反而會出現大量出汗,或是戰慄怕冷的症狀,這是因為水的力量在制約熱病。
治療的時候,應該針對過度發展的氣力進行調理,找出病因,而不是錯誤地去處理那些被剋制的元素。五行的運行法則是,如果某個元素過度發展而沒有被制約,那麼整個自然界的運轉就會停止。比如春天木氣旺盛,風力強大,風力太強時,反而會導致天氣轉涼,這是金屬的力量在制約木氣。在強烈的冷空氣下,天氣又會回暖,這是火的力量在承繼金屬。夏天炎熱至極,身體反而會出汗,這是水的力量在制約火氣。因此,濕氣蒸騰,形成雲雨,這是土的力量在承繼水氣。
當濕氣過重,又會颳起強風,這是木的力量在制約土氣。在強烈的風雨後,秋天的氣候反而會轉涼,這是金屬的力量在承繼木氣。涼氣過重時,又會轉為乾燥,這是火的力量在制約金屬。因此,冬天的寒冷來臨,這是水的力量在承繼火氣。當寒氣過重,水就會結冰,如同土地一般堅固,這是土的力量在制約水氣。當寒冷達到極點,東風吹起,這是木的力量在承繼土氣,完成了一年的循環。如果不明白疾病的表象和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不瞭解這個自然界的變化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