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啓源》~ 卷之中 (5)
卷之中 (5)
1. 衄蔑血汙
注云:血出也。汙,濁也。心火熱極,則血有餘:熱氣上甚,則為血溢。熱勢亢極,則燥而汙濁;亢則害,承乃制,則色兼黑而為紫也。
濕者,太陰濕土,乃脾胃之氣也。
〔諸痙強直,積飲痞隔中滿,霍亂吐下,體重胕腫,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屬於濕〕。
白話文:
【鼻出血污】
註解說明:這指的是出血的情況。污,在這裡指的是血液混濁。當心臟的火氣過盛,血液就會過多;如果熱氣向上沖,就會造成血液外溢。當熱度達到極點時,血液會變得乾燥且污濁;然而,若熱度過高反而有害,需得到控制,因此,血液會呈現黑色並轉為紫色。
濕,指的是太陰濕土,這是脾胃的氣質。
【各種肌肉緊繃僵硬、胸腔內積水、腹部脹滿、霍亂引起的嘔吐與腹瀉、身體浮腫、皮膚鬆軟如泥、按下後無法立即恢復原狀,這些都和濕氣有關。】
2. 諸痙強直
注云:筋勁強直,而不柔〔和〕也,〔土主〕安靜故也。陰痙曰柔痙,陽痙曰剛痙,亢則害,承乃制,故濕過極,則反兼風化制之。然,兼化者,虛象也,實非風也,治風則誤。
白話文:
註解說明:當肌肉僵硬且缺乏柔韌性,這是由於身體處於一種安定靜止的狀態所致。在中醫學上,如果痙攣情況屬陰性,我們稱之為柔痙;若為陽性,則稱為剛痙。然而,過度的表現會造成傷害,適度的平衡才能控制病情。因此,當濕氣過盛時,往往會伴隨風邪的影響來制衡。然而,這種風邪的影響實際上是一種虛象,並非真正的風邪,若按照治療風邪的方式處理就會產生誤差。
3. 積飲
注云:留飲積蓄而不散也。〔水〕得燥則消散,濕則不消,以為積飲,土濕主痞故也。
白話文:
這是在說明,積飲指的是體內的水分停留積聚而不散去的情況。水份遇到燥熱就會消散,但遇到濕氣就不會消散,進而形成積飲,這是因為濕氣過重會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導致腹部脹滿的緣故。
4. 痞
注云:與否同,不通泰也,謂紋理閉密,而為痞也。
白話文:
「注釋說:『痞』和『否』的意思相同,都是指身體不舒暢、不順利的狀態,具體來說,是指體內氣血的運行受阻,組織間隙變得緊密,從而形成了痞塞的情況。」
5. 隔
注云:阻滯也,謂腸胃隔絕,而傳化失常也。
白話文:
「隔」的意思是指阻滯,也就是說腸胃功能受到阻礙,無法正常進行消化吸收和代謝排泄作用。
6. 中滿
注云:濕為積聚痞隔,而土主形體,位在中央,故中滿也。
白話文:
解釋說:濕氣所導致的是體內物質的積聚,造成腹部脹滿和阻隔的症狀,而脾胃是主管身體的肌肉形體,且在臟腑位置上位於中央,因此這種情況被稱為「中滿」。
7. 霍亂吐下
注云:濕為留飲,為痞隔,而傳化失常,故甚則霍亂吐〔瀉〕也。大法曰:若利色青者,肝木之色,由火甚制金,使金不能平木,則肝自甚,故色青也。或言利色青為寒〔者〕,誤也。(則)如仲景曰:少陰病,下利清水,色純青者,熱在裡也,大承氣湯下之。及小兒熱甚急驚,利色多青,為熱明矣。
利色黃〔者〕,由火甚則水必衰,而脾土自旺,故色黃也。利色紅者為熱,心火之色也;或赤者,熱深也。利色黑而反為熱者,由火盛過極,而反兼水化制之,故色黑也。(則)如傷寒陽明熱病,則日晡潮熱,甚則不識人,循衣摸床,如見鬼狀,獨語,法當大承〔氣〕湯下之。大便不黑者易治,黑則難治也。
諸痢同法。然辨痢色以明〔寒〕熱者,更當審其〔飲食〕藥物之色也。(則)〔如〕小兒病熱,吐利霍亂,其乳未及消化,而痢尚白者,不可便言是寒,當以脈證別之。又法曰:凡泄利,小便清白,不澀為寒,赤澀者為熱也。又法曰:完穀不化,而色不變,吐利腥穢,澄澈清冷,小便不澀,身涼不渴,脈遲細而微者,寒證也。穀雖不化,其色變〔非〕白,煩渴,小便赤黃而或澀者,熱證也。
凡穀消化者,無問他證,便為熱也。
白話文:
註釋提到:濕氣會導致體內飲留,造成痞塞與隔膜,影響正常的代謝功能,進而嚴重時會引發霍亂,出現嘔吐和腹瀉的情況。
一般原則來說,如果排泄物呈現青色,那是肝臟的顏色,因為火氣過旺抑制了肺金,導致肺無法平衡肝的功能,肝臟活動過度,所以排泄物顯現青色。有人認為排泄物青色代表寒涼,這是錯誤的觀點。例如張仲景曾說:當少陰經絡生病,下痢排出清水,顏色純青,這是體內有熱,應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同樣地,小孩因熱氣過盛而突然驚嚇,排泄物多為青色,顯示體內有熱。
排泄物呈現黃色,是由於火氣太旺,必然導致水氣衰弱,而脾土功能就會旺盛,所以排泄物顏色偏黃。排泄物呈現紅色代表體內有熱,那是心臟火氣的表現;如果是鮮紅色,則代表熱氣更深。排泄物雖然顏色黑色但實際上是熱氣的表現,這是因為火氣過旺到了極點,反過來被水氣所制約,因此排泄物顏色變黑。
對於各種痢疾,也是遵循相同原則。然而,要通過辨識排泄物顏色來判斷寒熱,還必須考慮食物和藥物的顏色。例如小孩患病,因熱氣導致嘔吐、腹瀉,如果奶水還沒完全消化,排泄物還是白色,不能馬上就說是寒涼,應該通過脈象和症狀來進一步判斷。另外,如果腹瀉,小便清澈且無尿道刺激感,代表體內寒涼;如果小便顏色赤紅且尿道有刺激感,則表示體內有熱。
再者,如果食物無法消化,顏色沒有改變,嘔吐和排泄物有腥臭味,且清澈冰冷,小便無尿道刺激感,身體冷卻且無口渴感,脈搏緩慢細微,這都是寒證的表現。即使食物無法消化,但顏色發生變化,伴有煩躁和口渴,小便顏色赤黃且有尿道刺激感,這是熱證的表現。
只要食物能消化,無論其他症狀如何,都表明體內有熱。
8. 體重
注云:輕清為天,重濁為地,故土濕為病,則體重痞〔宜〕也。
白話文:
根據解釋,輕盈清新的屬性象徵著天空,沉重渾濁的特性象徵著大地。因此,當濕氣侵入身體導致疾病時,會感到身體沉重和胸悶,這是很自然的現象。
9. 胕腫、肉如泥、按之不起
注云:按之不起,泥之象也,土過濕則為泥。濕為病也,積飲痞隔,中滿體重,霍亂吐下,故甚則〔胕〕腫也。
火者,少陽相火之熱,乃心包絡、三焦之氣也。
〔諸熱瞀瘈,暴喑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胕腫疼酸,氣逆衝上,禁慄如喪神守,嚏嘔,瘡瘍喉痹,耳鳴或聾,嘔湧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瞤瘈,暴病卒死,是皆屬於火。〕
白話文:
[肢體腫脹、肌肉無力、按壓後無法立即恢復原狀]
註釋提到,當你按壓身體某部位,而它不能立即彈回原狀,就像泥土一樣,這是因為過度濕潤會使泥土變得像泥漿。濕氣造成疾病,例如體內積水、胸膈痞塞、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霍亂導致嘔吐和腹瀉,嚴重時會導致肢體腫脹。
火,指的是少陽相火的熱力,這與心包絡、三焦的運作有關。
[所有因熱導致的意識模糊、突然失聲、昏沉、焦躁不安、精神錯亂、咒罵驚嚇、肢體腫脹疼痛、氣息逆流向上、感到寒顫如失去心神、打噴嚏嘔吐、皮膚傷口、喉嚨堵塞、耳朵嗡鳴或失聰、食物反流、無法吞嚥食物、視線模糊、急劇腹瀉、肌肉抽搐、突然死亡等症狀,都可歸屬於火的影響。]
10. 瞀
注云:昏也。(則)如酒醉而心火熱甚,則神濁昧而瞀昏也。
白話文:
這「瞀」字,指的是昏沉的狀態。就好比一個人喝了很多酒,導致心裡的火氣非常旺盛,進而使得精神混濁不清,因而產生極度的昏沉。
11. 瘈
注云:動也。惕跳動瘈,火之體也。
白話文:
註解說:這是指動作。警覺急促的抽動,是火性的表現。這可以理解為:在註釋中提到,'瘈'指的是身體的抖動。警覺且急促的抽搐,是火熱特性的體現。
12. 暴喑
注云:卒〔啞〕也。金肺主聲,火旺水衰,熱乘金肺,而神濁氣鬱,則暴喑而無聲也。
白話文:
「暴喑」是指突然間無法說話的狀況。在中醫理論中,肺部與發聲有關,若身體內火氣過盛,同時腎水功能減弱,過剩的熱氣影響到肺部,使得肺部功能混濁且氣息受阻,就會造成突然間失聲,無法發出聲音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