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啓源》~ 卷之中 (4)
卷之中 (4)
1. 瘡瘍
注云:君火〔化〕同也。
2. 喉痹
注云:痹,不仁也,俗作閉,猶塞也。火主腫脹,故〔熱客〕於上焦,而咽噎腫脹也。
白話文:
古人註解說:“痹”就是指人體某部位失去知覺,無法感受到疼痛或觸感;在世俗用語中,“痹”又稱為“閉”,也就是堵塞的意思。由於火氣會導致身體局部出現腫脅的情況,因此當熱氣侵入心臟(即上焦)時,就會引起咽喉和胸部的腫脳。
3. 耳鳴
注云:有聲非妄聞也。耳為腎竅,交會〔手〕太陽、少陰、足厥陰、少陰、少陽之經,若水虛火實,而熱氣上甚,客其經絡,衝於耳中,則鼓其聽〔戶〕,隨其脈氣微甚而作音聲也。故經曰:陽氣為物,上甚而躍,故耳鳴也。然音在耳中,故微亦聞之也。
白話文:
古籍中記載:耳鳴並非虛妄聽聞。耳朵是腎臟的竅穴,與手太陽、手少陰、足厥陰、足少陰、足少陽等經脈交匯。當腎水不足、心火旺盛,熱氣上蒸,侵犯經絡,衝擊耳部時,就會導致耳鳴。耳鳴的聲音會隨著脈氣的微弱程度而有所不同。
因此,經書中說:「陽氣旺盛,向上衝擊,就會引起耳鳴。」由於耳鳴的聲音是在耳中產生的,即使很微弱也能聽見。
4. 聾
注云:聾為腎虛冷,俗已誤之矣。夫《正理》曰:心火本熱,衰則寒矣;腎水本寒,衰則熱矣。腎水既少,豈能反為寒邪?故經言:足少陰腎水虛,則〔腹〕滿身重,濡〔瀉〕,瘡瘍,大便難,口苦,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下血,皆熱證也。
凡治聾者,適其所宜,若熱證已退,其聾不已者,當以辛熱發之;二三服不愈者,不可久服,〔恐熱極而成他病耳〕。若聾有熱證相兼者,宜以散風退熱涼藥調之,熱退結散而愈也。然聾甚閉絕,亦為難矣。慎不可攻之,過極,則傷正氣也。
白話文:
古書上說,耳聾是腎虛寒造成的,這已經是錯誤的觀念了。真正的道理是,心火本性是熱的,衰弱了就會變寒;腎水本性是寒的,衰弱了就會變熱。腎水已經不足,怎麼可能還會變成寒邪呢?所以經書上說,足少陰腎水虛,就會肚子脹、身體沉重、拉肚子、長瘡、大便困難、嘴巴苦、舌頭乾、喉嚨腫、呼吸困難、咽喉乾痛、心裡煩躁、心痛、黃疸、腸子出血,這些都是熱症。
治療耳聾,要根據實際情況,如果熱症已經退去,但耳聾還沒有好,就要用辛熱的藥物來發散它;如果吃了兩三次藥還是沒好,就不能長期服用,怕熱氣過度而導致其他疾病。如果耳聾伴隨著熱症,就要用散風退熱涼性的藥物來調治,熱退結散了,耳聾就會痊癒。不過,如果耳聾很嚴重,完全聽不見,那就很難治了。要謹慎,不能用猛烈的藥物來攻治,過度了就會傷及正氣。
5. 嘔湧溢食不下
注云:火氣炎上故也。胃膈熱甚,則傳化失常故也。
6. 目〔昧〕不明
注云:目赤腫痛,翳膜眥傷,皆為熱也。經云:熱甚目瞑,眼黑也。仲景〔言〕傷寒病:熱極則目不識人,乃目盲也。《正理》曰:由熱甚怫鬱於目,而致之然也。
白話文:
古文中提到:“目赤腫痛,翳膜眥傷,皆為熱也。”意思是眼睛紅腫疼痛、眼角有薄膜或受損都是因為身體內火氣過大所引起的。“經雲:熱甚目瞑,眼黑也”是說如果火氣太重,會導致眼睛閉合且看不清東西,甚至出現黑暗的情況。“仲景〔言〕傷寒病:熱極則目不識人,乃目盲也”是指張仲景在論述傷寒病時指出,當病情嚴重到一定程度時,患者的眼睛可能無法辨認出他人,也就是失明的意思。“《正理》曰:由熱甚怫鬱於目,而致之然也”是說明這些症狀是由於火氣太大阻塞了眼部血液循環和神經傳導所致。
總結起來就是:眼睛紅腫疼痛、眼角有薄膜或受損等症狀都與身體內部火氣過大有關;若火氣太重,可能會造成眼睛閉合、視力模糊及黑暗感;傷寒病嚴重時也可能引起失明;這些症狀主要是由於火氣太大阻塞了眼部血液循環和神經傳導所致。
7. 暴注
注云:卒〔瀉〕,與君火義同。
8. 瞤瘈
注云:惕跳動也,火主動,故夏熱則脈洪大〔而〕長,瞤瘈之象也。
白話文:
註解說:“悸是心跳的意思,火性活躍,所以夏天炎熱時脈搏會變得洪大且長,呈現出瞤瘈的樣子。”(簡潔版)
9. 暴病卒死
注云:火性速疾故也。或心火暴甚,而腎水衰弱,不能制之,熱〔氣〕怫鬱,心神昏冒,則筋骨不用,〔卒〕倒而無所知,是為僵仆也。甚則水化制〔火〕,熱甚而生涎,至極即死也。俗云暗風,由火甚制金,不能平木,故風木自甚也。肥人腠理致密,而多鬱滯,氣血難以通利,若陽熱又甚而鬱結,甚則故卒中也。
瘦人反中風者,由暴然陽熱太甚,而鬱結不通故也。
燥者,陽明燥金,乃肺與大腸之氣也。
〔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
白話文:
書上說:「火性急躁,所以會這樣。」有時候心火過盛,而腎水虛弱,無法抑制心火,熱氣鬱結,心神昏迷,就會導致筋骨無力,突然倒地昏迷,這就是僵仆。嚴重的話,水氣無法抑制火氣,熱氣過盛就會生出涎液,到極點就會死亡。俗稱「暗風」,是火氣過盛克制金氣,金氣無法平定木氣,所以風木氣盛。肥胖的人,肌膚組織緻密,容易鬱積,氣血不易流通,如果陽熱又過盛而鬱結,嚴重的話就會突然中風。
瘦人反而中風,是因為陽熱突然過盛,而鬱結不通暢所致。
乾燥,是陽明燥金,是肺和大腸的氣息。
所有澀、枯、涸、幹、勁、皴、揭,都屬於乾燥。
10. 澀
注云:凡物濕潤則滑澤,乾燥則澀滯,燥濕相反故也。〔如〕遍身中外澀滯,皆屬燥金之化,故秋脈澀。澀,澀也。或麻者,亦由澀也。由水液衰少而燥澀,氣行壅滯,而不〔得〕滑澤通利,氣強攻衝,而為麻也。俗方〔多〕用烏附輩者,令氣因之〔沖〕開道路,以得通利,氣行,故麻愈也。
無熱證,即當此法,治之甚佳。或風熱勝濕為燥,因而病麻,(則)〔宜以〕退風散熱,活血養液,潤燥通氣之涼藥調之,則麻自愈也。治〔諸〕燥澀,只如此〔法〕是也。
白話文:
古人說,凡事濕潤就會光滑滋潤,乾燥就會粗糙阻塞,這是因為乾燥和濕潤彼此相剋。全身内外粗糙阻塞,都是燥金所致,所以秋天脉象就粗澀。澀,就是粗澀的意思。麻木也是因為粗澀造成的。由於水液不足而乾燥粗澀,氣血運行受阻,不能滑利流通,氣血強勁冲击,就會导致麻木。民间多用乌附等藥物,可以使氣血冲开阻塞的通道,从而通暢流通,氣血运行,麻木症状自然就会好转。
没有热证,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治疗,效果非常好。如果是因为风热勝過湿气导致燥热而引发麻木,就应该用退风散等清热活血、滋养液體、潤燥通氣的凉药来治疗,麻木症状自然就会消失。治疗各种燥涩症状,就应该用这种方法。
11. 枯涸乾勁
注云:枯,不榮〔旺〕也;涸,無水液也;干,不滋潤也;勁,不柔和也。(然)春秋相反,燥濕不同〔故〕也。大法曰:身表熱為熱在表;渴飲水為熱在裡;身熱飲水,表裡俱有熱;身涼不渴,表裡俱無熱。經所不取火化渴者,謂渴非特為〔熱〕,如〔病〕寒吐利,亡液過極,則亦燥而渴也;雖病風熱,而液尚未衰,則亦不渴也。豈可止言渴為熱,而痞為寒也。
白話文:
注釋說:
枯,就是不繁榮旺盛的意思;涸,就是沒有水分的意思;干,就是不滋潤的意思;勁,就是不柔順的意思。
然而,春秋季節相反,燥濕也不同。
大法說:
身體表面發熱,稱為熱在表;口渴想喝水,稱為熱在裡;身體發熱又想喝水,表示表裡都有熱;身體涼爽不口渴,表示表裡都沒有熱。
經書中不認為凡是口渴就一定是因為火熱,因為口渴的原因不只是熱,例如患了寒症而嘔吐腹瀉,導致津液過度流失,也會出現乾燥口渴;即使患了風熱病,但津液尚未減少,也不一定會口渴。
怎麼能只說口渴就一定是熱,而痞塞就一定是寒呢?
12. 皴揭
注云:皮膚啟裂也。乾為天,為燥金;坤為地,為濕土。天地相反,燥濕異〔用〕,(故)燥金主於緊〔斂〕,故秋脈緊細而微;(而)濕土主於縱緩,故六月其脈緩大而長也。如地濕則縱緩滑澤,干則緊斂燥〔澀〕,皴揭之理明矣。俗言皴揭為風者,由風能勝濕,而為燥故也。經云:厥陰所至,為風府,為璺啟,由風勝濕而為燥也。
寒者,太陽寒水,乃腎與膀胱之氣也。
〔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癥瘕㿗疝,痞堅,腹滿急痛,下利清白,食已不飢,吐利腥穢,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屬於寒。〕
白話文:
古人說:「皮膚裂開就是皴揭。」天屬乾,為燥金;地屬坤,為濕土。天地相對,燥濕不同,所以燥金主收斂,因此秋季脈象緊細微弱;濕土主舒展,所以六月脈象緩慢、粗大且長。就像土地濕潤就會舒展、光滑,乾燥就會收斂、粗糙,皴揭的道理就明白了。民間說皴揭是因為風,是因為風能勝過濕氣,而帶來乾燥的緣故。經書中說:「厥陰所至之處,為風府,為璺啟,這是因為風勝過濕氣而導致乾燥。」
寒冷,屬於太陽寒水,是腎與膀胱之氣。
凡是病症導致上下部位排出水液,水液清澈冷涼,有癥瘕、㿗疝、痞塊堅硬、腹脹疼痛、下痢清白、食後不飢、嘔吐腥穢、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等症狀,都屬於寒證。
13. 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
注云:澄湛而不渾濁也。水體清淨,而其氣寒冷,故水穀不化,而吐利清冷,水液為病寒也。如天氣寒,則濁水自然澄清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說的是:「澄湛而不渾濁」是指水是清澈透明而不是混濁不清。「水體清淨,而其氣寒冷,故水穀不化,而吐利清冷,水液為病寒也」意思是水質乾淨且冰冷,所以食物和飲料在水中不會被消化,反而會讓人感到寒冷並引起嘔吐或腹瀉等症狀,這是因為水分過多導致身體受涼所致。「如天氣寒,則濁水自然澄清也」的意思是在冬天時,由於溫度低,原本混濁的水就會變得清澈起來。
簡而言之,這段古文主要講述了水的重要性以及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的方式。其中強調了清水對於保持身體健康的必要性,同時指出如果攝入太多冷水或者冰凍的食物、飲品可能會引發一些疾病。此外還提到了環境因素(例如季節變化)可能對水質造成影響的情況。
14. 癥(猶徵也)
注云:腹中堅硬,按之應手,謂之癥也。水體柔順,而今反堅硬如地體者,亢則害,承乃制也。〔故病濕〕過極而為痓,反兼風化制之也。風病過極而反燥,筋脈勁急,反兼金化制之也。燥病過極而煩渴,反兼火化制之也。熱病過極而反出五液,或為戰慄惡寒,反兼水化制之也。
其為治者,俾以〔瀉〕其過極之氣,以為病本,不可反誤治其兼化也。夫五常之道,甚〔而〕無以制之,則造化息矣。如春木旺而多風,風大則反涼,是反兼金化制其木也。大涼之下,天氣反溫,乃火化承其金也。夏火熱極,體反出液,是反兼水化制其火也。因而濕〔蒸〕雲雨,乃土化承於水也。
白話文:
書上說:肚子裡硬邦邦的,按下去會反彈回來,這就是癥病。水性本來柔軟順暢,現在卻變得堅硬像土地一樣,這是水氣過盛的結果,所以需要用土來制衡它。
濕氣過度就會變成寒症,需要用風來制衡它。風病過度就會變得乾燥,筋脈緊繃,需要用金來制衡它。燥病過度就會口渴煩躁,需要用火來制衡它。熱病過度就會大量流汗,甚至出現發抖怕冷的症狀,需要用水來制衡它。
治療疾病時,應該要以去除過度之氣為根本,不能誤把兼化之氣當成病因。五行的道理,任何一方過度都無法制衡,就會造成天地失衡。就像春天木氣旺盛,就會多風,風過大就會轉為寒冷,這是金氣制衡木氣的結果。寒冷過後天氣就會回暖,這是火氣承接金氣的結果。夏天火氣最盛,就會出汗,這是水氣制衡火氣的結果。然後就會下雨,這是土氣承接水氣的結果。
雨濕過極,而兼〔烈〕風,乃木化制其土也。飄〔驟〕之下,秋氣反涼,乃金化承於木也。涼極而反燥,乃火化制其金也。因而〔以為冬寒〕,乃水化承於火也。寒極則水〔凝〕如地,乃土化制其水也。凝凍極而起東風,乃〔木〕化承土而成歲也。凡不明病之標本者,由未知(此變化之道)也。
白話文:
雨水過於濕潤,又遇上烈風,這是木氣化生克制土氣。雨水驟然而下,秋天的氣候反倒涼爽,這是金氣化生承接木氣。涼爽極度,反過來變得乾燥,這是火氣化生克制金氣。因此進入冬季寒冷,這是水氣化生承接火氣。寒冷極度,水氣凝結如地,這是土氣化生克制水氣。凝凍極度,東風開始吹拂,這是木氣化生承接土氣,形成一年四季的循環。凡是不明病症的本源和表象者,都是因為不懂得這種變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