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素

《醫學啓源》~ 卷之中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中 (4)

1. 瘡瘍

注云:君火〔化〕同也。

白話文:

在註解中提到:君火與化火是同樣的概念。

2. 喉痹

注云:痹,不仁也,俗作閉,猶塞也。火主腫脹,故〔熱客〕於上焦,而咽噎腫脹也。

白話文:

註解說明:「痹」這個字,在此解釋為失去知覺、麻木的意思,一般常見的寫法是「閉」,意指堵塞。火氣會導致腫脹,所以當過多的熱氣影響到身體的上半部,就會造成咽喉部位的腫脹和阻塞感。這就是喉痹的現象。

3. 耳鳴

注云:有聲非妄聞也。耳為腎竅,交會〔手〕太陽、少陰、足厥陰、少陰、少陽之經,若水虛火實,而熱氣上甚,客其經絡,衝於耳中,則鼓其聽〔戶〕,隨其脈氣微甚而作音聲也。故經曰:陽氣為物,上甚而躍,故耳鳴也。然音在耳中,故微亦聞之也。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有人表示,耳鳴並非無緣無故出現的幻聽。耳朵是腎臟的外在表現部位,與手太陽、少陰、足厥陰、少陰、少陽等經絡相交會。如果腎水虛弱,肝火旺盛,導致熱氣上升過度,影響到這些經絡,熱氣衝擊至耳朵,就會刺激到聽覺神經,根據脈氣的強弱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聲音。因此古籍記載:當身體的陽氣過盛,向上衝突時,就會引起耳鳴。由於聲音來自耳內,即使聲音微小,也能清楚聽到。

4.

注云:聾為腎虛冷,俗已誤之矣。夫《正理》曰:心火本熱,衰則寒矣;腎水本寒,衰則熱矣。腎水既少,豈能反為寒邪?故經言:足少陰腎水虛,則〔腹〕滿身重,濡〔瀉〕,瘡瘍,大便難,口苦,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下血,皆熱證也。

凡治聾者,適其所宜,若熱證已退,其聾不已者,當以辛熱發之;二三服不愈者,不可久服,〔恐熱極而成他病耳〕。若聾有熱證相兼者,宜以散風退熱涼藥調之,熱退結散而愈也。然聾甚閉絕,亦為難矣。慎不可攻之,過極,則傷正氣也。

白話文:

【對於耳聾】

有注釋指出:耳聾常被誤認為是腎虛或受寒所致。根據《正理》所說:心臟的火性本來是熱的,但衰弱時就會顯得寒冷;腎臟的水性本來是冷的,但衰弱時就會變得熱烈。既然腎水已經不足,怎麼可能會再受到寒邪的影響呢?

因此經典中有言:如果足少陰腎水虛弱,就會出現腹部脹滿、身體沉重、軟便、皮膚生瘡、大便困難、口苦、舌頭乾燥、咽喉腫脹、上氣不接下氣、喉嚨乾燥且疼痛、心情煩躁且心痛、黃疸、腸道出血等,這些都是屬於熱性的症狀。

對於治療耳聾,應選擇適合的方法。如果熱性的症狀已經消退,但是耳聾仍然持續,可以使用辛辣且溫熱的食物或藥物來刺激治療;但如果服用兩三劑後仍無效,就不應該再繼續服用,因為過度的熱性可能導致其他疾病。

如果耳聾同時伴有熱性症狀,應使用能散風退熱的涼性藥物來調節,等到熱性症狀消失且結塊消散就能痊癒。然而,如果耳聾非常嚴重到完全聽不到,這就比較棘手了。千萬不能過度治療,因為這樣會損傷正氣。

5. 嘔湧溢食不下

注云:火氣炎上故也。胃膈熱甚,則傳化失常故也。

白話文:

「註釋說:這是因為火氣上升所導致的。當胃和膈肌部位過熱時,會導致消化系統運作失調,因而產生這樣的症狀。」換句話說,這描述的是因為胃部過熱,導致消化功能失調,進而造成嘔吐、食物難以下嚥的情況。

6. 目〔昧〕不明

注云:目赤腫痛,翳膜眥傷,皆為熱也。經云:熱甚目瞑,眼黑也。仲景〔言〕傷寒病:熱極則目不識人,乃目盲也。《正理》曰:由熱甚怫鬱於目,而致之然也。

白話文:

翻譯內容如下:

有解釋說,眼睛紅腫疼痛,角膜受損或眼瞼受傷,這些都是因為體內火氣過旺所致。古籍記載:如果體內火氣過度,會導致視線模糊,甚至眼前一片漆黑。醫聖張仲景在描述感冒發燒病情時提到:體溫過高時,患者可能會出現認不出人的現象,這其實就是失明的一種表現。《正理》一書中指出:這是因為過高的體溫在眼睛部位積聚,導致視力問題。

7. 暴注

注云:卒〔瀉〕,與君火義同。

白話文:

「暴注」的意思是指突然間的腹瀉,這和心火過旺導致的症狀意義相同。

8. 瞤瘈

注云:惕跳動也,火主動,故夏熱則脈洪大〔而〕長,瞤瘈之象也。

白話文:

註解說明:所謂的'惕'就是指肌肉不自主地跳動,中醫學認為火元素主導活動性,因此在夏天因為氣溫高,人體的脈搏會變得洪大且延長,這就是肌肉不自覺跳動,也就是'瞤瘈'的表現形式。

9. 暴病卒死

注云:火性速疾故也。或心火暴甚,而腎水衰弱,不能制之,熱〔氣〕怫鬱,心神昏冒,則筋骨不用,〔卒〕倒而無所知,是為僵仆也。甚則水化制〔火〕,熱甚而生涎,至極即死也。俗云暗風,由火甚制金,不能平木,故風木自甚也。肥人腠理致密,而多鬱滯,氣血難以通利,若陽熱又甚而鬱結,甚則故卒中也。

瘦人反中風者,由暴然陽熱太甚,而鬱結不通故也。

燥者,陽明燥金,乃肺與大腸之氣也。

〔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

白話文:

【對於突然猝死的情況】

解釋說:火性迅速猛烈,因此發生的病情也快。有可能是心火突然非常旺盛,而腎水虛弱,無法剋制心火,導致熱氣鬱積,心神混亂,使得身體的筋骨失去控制力,突然倒下並且失去意識,這就是所謂的僵仆。更嚴重的情況下,水氣被熱氣耗盡,熱度過高產生口涎,到達極限就會死亡。民間常稱這種情況為暗風,這是因為心火過盛剋制了金氣(肺部),無法平衡木氣(肝臟),所以風木之氣過於旺盛。體型肥胖的人皮膚肌理緊密,容易造成氣血鬱滯,血液和氣息難以流通,如果再加上陽熱過盛且鬱結,極有可能導致突然中風。

體型瘦削的人如果中風,通常是由於突然間陽熱過旺,導致氣血鬱結不暢所致。

「燥」是指陽明經絡中的燥金之氣,也就是肺部和大腸的氣息。

各種乾澀、乾涸、乾硬、皮膚皺裂的情況,都屬於燥的範疇。

10.

注云:凡物濕潤則滑澤,乾燥則澀滯,燥濕相反故也。〔如〕遍身中外澀滯,皆屬燥金之化,故秋脈澀。澀,澀也。或麻者,亦由澀也。由水液衰少而燥澀,氣行壅滯,而不〔得〕滑澤通利,氣強攻衝,而為麻也。俗方〔多〕用烏附輩者,令氣因之〔沖〕開道路,以得通利,氣行,故麻愈也。

無熱證,即當此法,治之甚佳。或風熱勝濕為燥,因而病麻,(則)〔宜以〕退風散熱,活血養液,潤燥通氣之涼藥調之,則麻自愈也。治〔諸〕燥澀,只如此〔法〕是也。

白話文:

註釋說:凡是東西在濕潤的情況下會變得滑順,在乾燥時就會變得阻滯,這是由於乾燥與濕潤本來就是相對的性質。就像全身內外若感到阻滯,都屬於金屬燥性的影響,所以秋季的脈象會呈現出澀狀。澀,就是阻滯的意思。有時出現麻木感,也是因為澀滯所導致。這是由於體內的水分減少,導致身體乾燥和澀滯,氣血運行受阻,無法順暢,氣力強烈衝擊,就產生了麻木感。民間的療法常用烏附等藥物,這些藥物可以幫助氣血沖開阻塞的道路,使得氣血得以順暢,因此麻木的症狀就能得到改善。

如果沒有熱症的情況,依照這種方法治療效果非常好。或者當風熱勝過濕氣,導致身體燥熱,進而引發麻木,應使用能疏風清熱、活血養陰、潤燥通氣的涼性藥物進行調理,這樣麻木的症狀自然就會得到緩解。對於各種乾燥澀滯的狀況,都是依循這樣的原則來處理。

11. 枯涸乾勁

注云:枯,不榮〔旺〕也;涸,無水液也;干,不滋潤也;勁,不柔和也。(然)春秋相反,燥濕不同〔故〕也。大法曰:身表熱為熱在表;渴飲水為熱在裡;身熱飲水,表裡俱有熱;身涼不渴,表裡俱無熱。經所不取火化渴者,謂渴非特為〔熱〕,如〔病〕寒吐利,亡液過極,則亦燥而渴也;雖病風熱,而液尚未衰,則亦不渴也。豈可止言渴為熱,而痞為寒也。

白話文:

解釋如下:枯涸乾勁指的是,枯,表示的是生命力不旺盛;涸,指的是身體缺乏水分;幹,則是說身體不夠滋潤;勁,表示的則是身體狀態過於僵硬,不夠柔韌。(然而)春與秋兩季的特性正好相反,導致身體的乾燥和濕潤程度也會有所不同。

總結來說,如果身體表面感覺熱,代表熱氣在身體表面;如果感到口渴想喝水,代表熱氣在身體內部;若同時感到身體熱且口渴,代表表裡都有熱氣;反之,如果身體感覺涼爽且沒有口渴感,則代表表裡都沒有熱氣。

經典中對於因火氣旺盛而感到口渴的情況並未特別指出,因為口渴不一定僅僅是由於熱氣。例如,如果因為寒冷而嘔吐或腹瀉,導致體內液體大量流失,也會感到口乾舌燥;即使身處風熱之中,但只要體內液體尚未大量流失,也可能不會感到口渴。因此,不能單純地認為口渴就是熱氣,而胃脹就是寒氣。

12. 皴揭

注云:皮膚啟裂也。乾為天,為燥金;坤為地,為濕土。天地相反,燥濕異〔用〕,(故)燥金主於緊〔斂〕,故秋脈緊細而微;(而)濕土主於縱緩,故六月其脈緩大而長也。如地濕則縱緩滑澤,干則緊斂燥〔澀〕,皴揭之理明矣。俗言皴揭為風者,由風能勝濕,而為燥故也。經云:厥陰所至,為風府,為璺啟,由風勝濕而為燥也。

寒者,太陽寒水,乃腎與膀胱之氣也。

〔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癥瘕㿗疝,痞堅,腹滿急痛,下利清白,食已不飢,吐利腥穢,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屬於寒。〕

白話文:

【皸裂】

註釋說:這是指皮膚乾裂的情況。乾象徵著天,代表燥熱的金屬性質;坤象徵著地,代表濕潤的土性。天地特性相反而存在,燥與濕的作用不同,因此燥金主掌收縮,所以秋天的脈象會呈現緊繃、細小且微弱;濕土主掌鬆弛,所以在六月的脈象會呈現緩慢、粗大且長久。就像地面濕潤時,肌膚會變得鬆弛且光滑,乾燥時則會收縮且粗糙,皮膚皸裂的道理就顯而易見了。常人認為皸裂是因為風邪,這是因為風能克服濕氣,導致乾燥所致。經典上說:當厥陰風木氣到達時,就會出現風府和璺啟(皮膚裂開)的症狀,這也是因為風勝過濕氣而導致乾燥。

寒冷,象徵的是太陽的寒水,這是腎和膀胱的氣息。

各種疾病,無論是上半身還是下半身,只要出現的水液清澈冰冷,或是形成癥瘕、痃疝、痞堅等堅硬結塊,腹部滿悶急痛,下痢排出清白稀便,飯後仍覺飢餓,嘔吐或下痢帶有腥臭味,彎腰伸腿不靈活,四肢厥逆,小便不通暢,這些都歸屬於寒冷的範疇。

13. 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

注云:澄湛而不渾濁也。水體清淨,而其氣寒冷,故水穀不化,而吐利清冷,水液為病寒也。如天氣寒,則濁水自然澄清也。

白話文:

「這裡提到各種疾病導致身體上下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若呈現清澈且冰冷的狀態。所謂的清澈,就是指看起來非常清透,沒有混濁的質感。當液體清澈且帶有寒意,這表明飲食無法正常消化吸收,進而造成嘔吐或腹瀉的物質也是這種冰冷且清澈的特性,顯示出疾病是由寒涼引起的。就好比天氣冷的時候,混濁的水會自然變得清澈一樣。」

14. 癥(猶徵也)

注云:腹中堅硬,按之應手,謂之癥也。水體柔順,而今反堅硬如地體者,亢則害,承乃制也。〔故病濕〕過極而為痓,反兼風化制之也。風病過極而反燥,筋脈勁急,反兼金化制之也。燥病過極而煩渴,反兼火化制之也。熱病過極而反出五液,或為戰慄惡寒,反兼水化制之也。

其為治者,俾以〔瀉〕其過極之氣,以為病本,不可反誤治其兼化也。夫五常之道,甚〔而〕無以制之,則造化息矣。如春木旺而多風,風大則反涼,是反兼金化制其木也。大涼之下,天氣反溫,乃火化承其金也。夏火熱極,體反出液,是反兼水化制其火也。因而濕〔蒸〕雲雨,乃土化承於水也。

雨濕過極,而兼〔烈〕風,乃木化制其土也。飄〔驟〕之下,秋氣反涼,乃金化承於木也。涼極而反燥,乃火化制其金也。因而〔以為冬寒〕,乃水化承於火也。寒極則水〔凝〕如地,乃土化制其水也。凝凍極而起東風,乃〔木〕化承土而成歲也。凡不明病之標本者,由未知(此變化之道)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注釋說:腹部摸起來堅硬,一按就能感受到,這種狀況稱之為癥。水本質上是柔軟順從的,但現在卻變得像土地一樣堅硬,這是因為事物發展過度就會導致傷害,而下一個相剋的元素會來制衡。所以,當濕氣過重時,會引發類似痙攣的症狀,這是風的力量在剋制濕氣。風病過重時,反而會出現乾燥,筋脈緊繃急促,這是因為金屬力量在制約風力。燥病過重時,會感到煩躁口渴,這是因為火的力量在制約燥病。熱病過重時,反而會出現大量出汗,或是戰慄怕冷的症狀,這是因為水的力量在制約熱病。

治療的時候,應該針對過度發展的氣力進行調理,找出病因,而不是錯誤地去處理那些被剋制的元素。五行的運行法則是,如果某個元素過度發展而沒有被制約,那麼整個自然界的運轉就會停止。比如春天木氣旺盛,風力強大,風力太強時,反而會導致天氣轉涼,這是金屬的力量在制約木氣。在強烈的冷空氣下,天氣又會回暖,這是火的力量在承繼金屬。夏天炎熱至極,身體反而會出汗,這是水的力量在制約火氣。因此,濕氣蒸騰,形成雲雨,這是土的力量在承繼水氣。

當濕氣過重,又會颳起強風,這是木的力量在制約土氣。在強烈的風雨後,秋天的氣候反而會轉涼,這是金屬的力量在承繼木氣。涼氣過重時,又會轉為乾燥,這是火的力量在制約金屬。因此,冬天的寒冷來臨,這是水的力量在承繼火氣。當寒氣過重,水就會結冰,如同土地一般堅固,這是土的力量在制約水氣。當寒冷達到極點,東風吹起,這是木的力量在承繼土氣,完成了一年的循環。如果不明白疾病的表象和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不瞭解這個自然界的變化法則。